人脸识别争议场景调研:受访者最反感商场追踪顾客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0-09-20 11:43

9月20日,正值网络安全宣传周个人信息保护主题日,“关注App个人信息保护,守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主题发布会活动在京召开。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和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发布了《人脸识别应用公众调研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发现,当前人脸识别技术普及率高,但仍存在强制使用等问题,六成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技术有被滥用的趋势。此外,针对目前几类较有争议的人脸识别应用场景,受访者最不能接受的是商城使用人脸识别收集顾客的行为数据。

 

人脸识别便捷性受到认可,但存在强制使用问题

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呈现加速落地的趋势。从智慧城市建设到手机客户端的登录解锁,各种场景下都能见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影子。

报告列举了十类人脸识别场景(支付转账、开户销户、实名登记、解锁解密、换脸娱乐、政府办事、交通安检、门禁考勤、校园/在线教育和公共安全监管),了解公众的使用情况和安全感受。

超过九成的受访者表示使用过人脸识别技术。其中,支付转账场景是人脸识别最普及的应用场景。

Q2.jpg


值得注意的是,人脸识别的便捷性受到公众认可的同时,但存在比较突出的“强制使用”问题。报告发现,在“交通安检”场景遇到强制人脸识别的受访者最多,达到27.39%,随后是“实名登记”(26.42%)、“开户销户”(25.94%)、“支付转账”(25.81%)、“门禁考勤”(21.76%)。相比人脸识别,受访者更愿意使用指纹、手机验证码、密码等验证手段。

Q6.jpg


Q14.jpg


 

超三成受访者表示已经遭遇人脸信息泄露或滥用

尽管国家层面已经持续展开各种治理行动,个人信息泄露还是防不胜防。大部分人都曾接到来自房地产、中介的推销电话;疫情期间出现多起患者、疫区返乡者信息泄露事件;前段时间,又有位明星因个人信息泄露,导致航空里程被盗。

相较于身份证号、手机号之类的个人信息泄露,目前曝光于大众视野的人脸数据泄露事件并不多。但记者注意到,有不少受访者反映相关遭遇。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已经因人脸信息泄露、滥用等遭受损失或隐私被侵犯。

Q9.jpg


在有关人脸识别的安全隐患中,受访者最担心“人脸信息泄露”(63.64%),随后是“个人行踪被持续记录”(54.4%)和“账户被盗刷,导致财产损失”(53.72%)。

Q10.jpg


一个良性的变化是,民众的隐私保护意识有所提升。

高达八成的受访者表示关心过人脸原始信息是否会被收集方保留以及会被如何处理。具体到人脸信息的处理规则,受访者最想知道收集方“采取何种技术和管理措施保证收集的人脸信息安全”(31.5%),以及“人脸识别技术是否为第三方提供,如是则第三方是谁”(26%)和“人脸信息目前被使用在哪些场景,是否变更了使用目的”(23.16%)。

2300x1754_5f64a0132572b.jpg


2312x1680_5f64a013b8a2c.jpg



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对人脸识别更为敏感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人工智能的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这一利好政策的到来,也使得北京、上海等地推出了相应的行动计划。例如,北京陆续推出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创新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中关村科学城人工智能创新引领发展的十五条措施》等政策。

居住城市成为影响受访者如何看待人脸识别的主要因素之一。相较于其他地区,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中认为“人脸识别应仅限于少数场景使用”的比例更高(27.85%),对人脸识别应用推广较为谨慎。

交叉数据3.jpg


或许由于北上广深及二线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较好,人脸识别技术普及率也相对较高,报告发现,更多居住在北上广深、二线城市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有被滥用的趋势。其中,超过六成的居住在北上广深的受访者持上述态度。

交叉数据1.jpg


此外,不同学历的受访者对滥用趋势的看法也有差别。除了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学历越高的受访者,越倾向于认为人脸识别有滥用趋势。

交叉数据2.jpg



受访者最不能接受商城用人脸识别收集顾客数据

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也带来了不少争议。

此前,换脸应用ZAO就因隐私政策不完善、影视版权等原因遭到质疑,被要求整改。近日备受争议的旷视科技也曾因为一款校园人脸识别产品而引发网友热议,据网上流传的图片,该产品能够通过人脸识别分析学生状态,统计玩手机、睡觉等行为的次数。

报告总结了六类争议场景,询问受访者是否能够接受。面对种种舆论较有争议的使用场景,受访者最无法接受的场景是“部分商城会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顾客的行为和购买手段”(42.68%),其次是“一些高校运用人脸识别技术收集学生的抬头率、微表情,以及教室上课的姿态”(28.36%)、“基于人脸图像分析的换脸、美妆、性格判断、健康状态预测等应用”(19.01%)。相对而言,受访者更能接受基于安防场景的人脸识别应用,比如公共安全摄像头、闯红灯记录系统。

Q7.jpg


需要强调的是,尽管受访者对人脸识别技术仍然心存顾虑,但他们的态度整体上是正面的。超过六成(65.24%)的受访者认为人脸识别“总体利大于弊,推广应用时仍需注重风险,保障用户知情和选择权”。

Q15.jpg


人脸识别从刚出现到逐步推广应用,其“争议”一直存在,事实上,这也是每个新技术新应用出现时所都要面临的状况。此次调研发现,随着广大网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的不断觉醒,单独靠新鲜感、便捷度,恐怕已不足以对用户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安全和隐私的保障也同样成为人们决定是否尝试新技术新应用前,所关心的重要方面。

报告指出,人脸信息作为个人信息中最为敏感的一类“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更是应该成为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对象,进一步以立法立规、制定标准等方式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加以引导,将是切实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明智之举。 

针对人脸识别技术使用规范,App专项治理工作组和南都人工智能伦理课题组发出以下倡议:

一、目的合理、正当、必要;

二、保障用户的选择权;

三、确保授权同意后采集;

四、明示收集使用规则;

五、最小化存储和使用;

六、明确标注避免混淆;

七、持续提升准确度和安全性。

 

采写:南都记者陈志芳 冯群星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0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
小蛮腰大会:后疫情时代的大数据应用与隐私保护论坛

3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