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一代“新”的爱情故事:《正常人》原著分享会在京举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9-21 11:10

英剧《正常人》在全球的热播无疑成为2020年一个瞩目的文艺事件,萨莉·鲁尼写出了新一代年轻人新的爱情,标志着千禧一代已经浓墨重彩地登上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近日上海译文出版社携手群岛图书推出了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全面还原了剧中主人公的内心冲突和人际关系的细节。

9月19日晚,译文出版社邀请到了作家文珍、作家李静睿、爱尔兰文学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丽和本书的策划彭伦一起与读者分享在阅读这部小说和观看这部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的感受,并畅谈了当下青年一代的爱情以及成长的故事。

图片2.png

(封面图)

新一代的爱情

继《聊天记录》之后,萨莉·鲁尼在她的第二部小说《正常人》中,用她出色的心理描写和温柔细腻的文笔,探索微妙的阶层关系,初恋的激情、脆弱与危机,家庭关系和友谊复杂的纠缠,为当代小说注入新生力量。这部小说代表年轻一代“新”的爱情故事,交织着原生家庭、阶层差异、社交网络和个人成长等全然当下的经验。

作者把小说安放在爱尔兰的一个小镇斯莱戈,主人公是一对年轻的男女——康奈尔和玛丽安,他们在小镇长大。在学校,康奈尔备受欢迎,玛丽安则被视为怪人,独来独往。然而,一次令人怦然心动的对话,改变了两人的关系和他们今后的人生。一年后,两人都来到都柏林的圣三一大学念书,在派对中重逢。此时的玛丽安活跃于大学社交圈,康奈尔则成了边缘人,腼腆而缺乏自信。大学数年中,两人各自与他人交往,但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抗拒的磁力,将两人彼此拉近。他们如同“一盆土中的两株植物,环绕彼此生长,为了腾出空间而长得歪歪扭扭,形成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姿态”。在小说中作者直面现代社会年轻人的种种困境:阶层差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青春、友谊、个人成长、抑郁症、精神控制、校园霸凌,并用细腻温柔的笔触试着去解开这一个个症结。经过电视剧的演绎后,更是让新生一代找到共鸣。

图片3.png

(《正常人》电视剧剧照)

新一代的背景

 在19号的新书分享会上,作家文珍、李静睿、学者陈丽及策划人彭伦就“萨莉·鲁尼”现象展开热议。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丽老师认为,这本书引起的轩然大波和爱尔兰本国的文学氛围是分不开的:“从80年代以后,爱尔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的时候,爱尔兰一个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在他写的一本书里面提到,爱尔兰当代文学的繁荣已经堪比20世纪初的爱尔兰文学繁荣。把这个繁荣叫做第二次的文艺复兴。”

同时,有大量的小型的文艺出版社的存在、作家的跨文类创作、女性作家作为一个创作群的崛起、2008年爱尔兰经济危机等方面,也让从2011年以后,爱尔兰新崛起的这一代作家是集体有意识的在反思爱尔兰当代社会的一种情况。

“至少有三个特点和这个很相似:第一,对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第二,对情感创伤和情感治愈的追求,所以这是文章主要的主题,通过情感互相依赖,对个人创伤、精神创伤的治愈。第三也是同时代好多其它小说都可以看到,对于经济问题和阶级意识这种高度的意识。”陈丽说。

爱尔兰大使馆临时代办何丽(音)女士在现场所说:“(这本书)把懵懂的青少年之间的恋爱的脆弱以及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复杂性和原生家庭本身以及原生家庭如何影响个人成长,同时还有爱尔兰乡村与城市间分裂的主题都一一揭露了出来。”

文珍对本书描写的爱情很赞赏:“爱情是一个非常非常重大的命题,我们没有办法,爱情包括一切,爱情包括我们意识到的原生家庭的差异,也包括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意识到自己不够美,甚至这本书我今天还在跟编辑在说,我说其实这本书哪怕没有阶级差异,也许我们年轻时候的爱情也还是很容易碎裂的。”

ae06f7f86380ea20d6b79e146a6dda2.jpg

(现场图)

销售的热潮

作者萨莉·鲁尼被誉为“千禧一代”的代言人,1991年生于爱尔兰西部的梅奥郡,因此对新时代的感情会更加敏感。《正常人》在全球被翻译成46种文字出版,荣登《纽约时报》《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排行榜冠军,英美销量超150万册,入围布克奖、迪伦·托马斯奖、女性文学奖,斩获2018水石书店年度图书、爱尔兰年度图书奖、2019科斯塔年度最佳小说奖、英国图书年度图书奖,甚至入选《卫报》“21世纪100部最佳图书”,位列第25位,可谓近年来在西方世界一部现象级的文学作品。

图片1.png

(萨莉·鲁尼)

《卫报》认为:“《正常人》讲述的也许不是当代人的青春,而是更进一步,是任何时代、任何人的青春和爱情。它也许不是绝对当代,却是一部未来经典。”

南都记者 黄茜 实习生 杨成林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