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蔡宇 9月20日下午,著名作家、历史学者阿菩(百万级畅销书《山海经密码》作者)携新书《十三行》(全三部)做客广州购书中心,与广东电视台著名导演、制片人关洪,花城出版社总编辑程士庆一起为读者分享了新书创作的故事及十三行历史。
描写十三行,旨在挖掘人文主义精神
十三行,现一般指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的专做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其真正名号是“外洋行”。随着始于1757年的一口对外通商政策,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与亚洲、欧美的主要国家都有直接的贸易关系。可以说,十三行的发展过程,浓缩了大清甚至两千年帝制的盛衰历程,是一段不能被忽略的历史。
阿菩作为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者,于两年前在十三行的一堆史料中发现有很多的商业数字。这些看起来枯燥的商业数字对具有网络作家身份的阿菩来说,为他打开了一扇想象力大门——“我会去想这些数字之间,票据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于是,《十三行》小说便诞生了。
阿菩表示,十三行作为清朝时期因为政策以及经济等因素所产生的一个特殊产物,在其本身的表现上特别能体现当地人民的勤劳勇敢、不懈奋斗及勇于冒险等精神——描写十三行的发展故事,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刻挖掘。这也是他当初决定创作“十三行”系列的原因之一。
《十三行》兼顾知识性和可读性
《十三行》的故事背景时间是在乾隆晚年至嘉庆四年,是以18世纪广州十三行世界首富的传奇经历为原型,尊重历史的前提下,将和珅、乾隆、嘉庆与十三行商帮千丝万缕的联系做了细腻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中国近代化前夕,一代商业巨擘如何在多重考验和逆境下问鼎十三行的故事。
曾经制作过《十三行》纪录片的导演关洪在现场说,“广州十三行”这个名字,现在除了一些老广州还知道一点,基本上不太被提起。它作为清朝中后期闻名世界的商业机构,代表了两百年前中国在全球经贸舞台的唯一经历,它的发展过程能让人从中获得非常具有现实价值的启示和思考。因此,把广州十三行的历史,把这个冷门的、几乎要被遗忘的历史讲给大家听,是非常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得要说清楚十三行尤为庞杂的发展过程,不容易,何况还要说得大家肯听。所以,要怎么兼顾历史性、知识性又容易被大众接受,成为一个难题。幸运的是,《十三行》这部小说给出了一个答案。
在小说特点方面,程主编特别提到,作为近年来少有的以广州十三行为背景的长篇历史商战小说,《十三行》把当时清政府一口通商政策下,朝廷和十三行商帮之间的博弈写得非常精彩,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地位低下的商人群体在夹缝中求一线生机的情景。书中涉及的许多情节也都对应了当时的历史,比如1757年乾隆收到两广总督和闽浙总督秘密奏,然后决定关闭江浙沪三处口岸,只留广州一处;177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毛织品直销,潘启官包销了毛织品,卖出了大量茶叶;以及历史上十三行发生的多次大火,其中白银流了一地;当时商人拜见粤海关监督时,只能抬头看到衣服上的第9颗扣子等。
阿菩说,“十三行”这个名词,他最早是在屈大均的诗里读到的,而屈大均是明末清初的人,也就是说那个时候就已经有十三行了,然后到了乾隆年间,十三行的发展达到第一个巅峰——因为五口通商变成一口通商;我们现在一说到十三行,大家可能会想到十三行街、骑楼那些,但已经是变化了很多了——我书里写的很多现在都找不到了。
从左至右:关洪、程士庆、阿菩、主持人蔡宇
在现场,三位嘉宾除了和大家畅谈《十三行》及十三行的历史故事,还和读者简单分享了关于网络文学的那些事儿。
知多D:
阿菩,原名林俊敏,当代知名网络作家。暨南大学史学硕士、文艺学博士。
中共中央宣传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中国作协成员,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作协副主席、理事会理事,广东网络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广东网络作协副主席。
代表作有《山海经密码》、《山海经·候人兮猗》、《十三行》(网络原名《大清首富》)、《大明商歌》、《边戎》、《网络小说生产》等。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