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公益图书室藏身于广州市白云区嘉禾街,两层楼3000多平方米的面积,目之所及都是五彩斑斓封面的图书,整面书架做成隔断墙,入口、楼梯、房间都是堆成小山的包裹——几乎全是崭新的图书,即将被志愿者筛选后分类,送往全国各地的乡村小学。
一个娃娃脸的男孩,身着黑衣黑裤,是该公益图书室的创始人刘楠鑫。“真牛”“做酷酷的事”毕业两年的他言语间仍保留着学生气,提及“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他侃侃而谈,连眼睛都变得晶亮。
“毕业后公益图书室”的创始人刘楠鑫。
4年前,广州大学大二学生刘楠鑫,联合大学生群体发起“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并于毕业后组建专职团队投身公益,致力于为乡村小学提供优秀的课外读物,改善乡村小学阅读条件,提升乡村孩子阅读品质。
据悉,截止目前已联合40万志愿者为国内乡村小学建立1535间公益图书室,输送课外读物达240万册,助力35万留守儿童实现阅读梦。
前台堆满了装满书的包裹。
提到公益,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土豪的专利。而刘楠鑫公益创业之初,只是普通的在校大学生,他自嘲是“四无”青年:一无资金,二无资源,三无背景,四无经验,全凭年轻人敢闯敢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投身公益。
“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非常大的关系。”刘楠鑫毫不讳言,创办“毕业后公益图书室”缘于自己留守儿童的经历。童年对于阅读课外读物的渴求,在当时物质条件匮乏的年代,得不到满足的落差心理,至今让他无法释怀。
刘楠鑫出生于云南昭通山村,去县城要走上一整天,父母在他4岁时外出打工,每年回家一次,他从小跟着外婆长大。
三年级学写作文,老师建议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积累素材。学校没有图书室,同学们没机会读到丰富的课外读物。
校长代课时无意间提到朋友送来100多本课外读物,调皮的刘楠鑫翻窗去校长办公室偷了一本《阿凡提故事》,这成为他人生第一本课外书。
这本书的具体情节,时至今日刘楠鑫已经记不清,但主人公阿凡提乐观洒脱的性格深深影响他,教会他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坎坷困难,学会乐观面对。
对精神食粮的热切渴望,贯穿着刘楠鑫整个童年时代,也在他内心悄悄播下一颗公益种子,梦想将来长大了,帮助像他一样的山区留守儿童,实现阅读的梦想。
2014年,刘鑫楠考上广州大学,走出大山的他被学校图书馆藏书量所震撼。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的鼓舞下,大二的刘鑫楠开始迈出公益创业第一步。
他尝试从身边同学募捐到1314本课外书籍带给小学母校,留守的学弟学妹们对于书籍的到来无比欣喜,让他更坚定要用书籍帮助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大家都奔着钱创业,我想走一条不一样的路,奔着做好事创业!”2016年1月15日,刘楠鑫通过线上线下联合国内外500名大学生发起“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为中西部山村小学募集课外书,“让书有人看,让人有书看,让书成为一种力量”
年轻气盛的他将该项目发到朋友圈,并配上一句热血的口号,“现在大学要做一件马云做不到的大事”,此举招来各种质疑、嘲笑的声音。
他没有退缩,“我做事习惯先张扬再去行动”,自认这样有监督约束力。
刘楠鑫后来推出“千图计划”,尝试探索一种全新的公益模式,号召1000名大学生加入公益计划,要求每一名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各种资源去筹集2000册课外书,帮助一所家乡学校建设一个公益图书室。
“这个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因为你要撬动很多人帮你捐爱心书籍”,一个大学生如何做到?同学们都绞尽脑汁各出奇招,在学校摆摊,组织爱心捐赠活动,找学校周围的小区捐赠,说服书店老板捐赠……
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些大学生不满足于筹到2000册书,甚至筹到5万、10万册,远远超出既定目标,最终该项目帮助700多所乡村小学建公益图书室。
这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社会实践,让他们不再简单地成为公益服务的追随者,而是能积极主动调动资源的主导者。
乡村孩子收到书籍后露出开心的笑容。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毕业后公益图书室”影响力越来越大,企业、粉丝团体、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纷纷涌入支持参与,“可以说破圈”。
2018年后,项目不再局限于捐书,可捐款、捐图书馆和图书角,俨然成为标准化公益产品,比如捐10万元,可以企业、粉丝团体、和爱人纪念日命名的图书馆。
“毕业后公益图书室”和饭圈合作纯属偶然,刘楠鑫的一个饭圈师妹主动提出合作,希望建立一家以偶像名字命名的公益图书室。
仅仅7天,号召粉丝筹到5000册书籍和2万多元资金,让此前对粉丝停留在负面印象的刘楠鑫惊叹不已,“我真的很惊讶,他们不只会在机场堵明星,还很有爱心!”
后来他将该公益模式复制到不同的饭圈,和1100多个明星粉丝团合作公益应援,并于2018年12月在广东省共青团下设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成立专项基金。
志愿者将书送到乡村孩子手中。
刘楠鑫强调,公益创业非盈利性,需要借助商业手段来实现公益组织的“造血”功能,保持可持续发展,但目前团队的重心仍放在公益,企业价值观是“平凡向善,创造美好”,“我们小伙伴都不是冲着赚钱来的!”
“我想做一面旗帜,引领更多的人。”作为大山里走出的年轻人,刘楠鑫无法像大佬一样往外掏资金做公益,他希望创造出好的公益模式,凝聚社会资源,将模式大规模地投放到社会上复制。
他说,公益就是一份事业,不管做什么事业都很难,努力过程中会有风雨荆棘,只能扛住一切,“社会上的人有偏见,觉得公益是有钱人做的,我希望用行动证明另一种可能性,人人都能做公益。”
现阶段团队不再简单追求图书室的增量,刘楠鑫为团队规划的新的努力方向是,深层次解决留守儿童心智成长的难题,关注他们渴望陪伴成长的需求,从阅读延伸到美育、科技等维度,为留守儿童提供优质的公益服务。
比如,探索一种互联网公益产品,帮助留守儿童在平台上结交到大学生,形成长期结伴,帮助留守儿童心智成长。
为乡村学校捐献的公益图书室。
“毕业后公益图书室”志愿者王鑫宇今年16岁,近两年筹到1000多册书籍,为山东潍坊的乡村学校建立两家公益图书室。
他表示,利用放寒暑假的机会进行了志愿服务,在此过程收获团队的力量,获得成就感,“我不是为了一份证书才做公益,那种帮助人的快乐让我非常满足”。
王鑫宇为当地学校捐赠公益图书室。
云浮市云安区镇安镇河东小学校长张鉴文介绍,去年,“毕业后公益图书室”项目帮助学校对原来残旧不堪的旧图书室进行升级改造,更换了新桌椅,增设电脑,并捐献了一批新书,“现在我们的图书室可以说是全镇最好的图书室!”
“新图书室对学生帮助很大!”张鉴文称,学校学生以留守儿童为主,以前不太爱看书,更喜欢看漫画、看电视,自从有了新的图书室,学生们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周末也会去图书室阅读,有的学生还主动让家长帮忙买书回来看,在阅读的潜移默化中,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也有了提高。
河源紫金县敬梓中心小学的甘老师表示,去年底“毕业后公益图书室”曾联系学校要捐图书室,因为学校已经有图书室,经协商后改成捐科技馆,通过购置一批科技产品供学生参观学习,“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在科技馆感受到科技的奥秘”。
采写:南都记者 杨婷
编辑:杨婷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微文明·最美街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