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淘好物、搜话题、买票订饭……你在网上的一举一动都可能被App打上标签形成画像,进而用于个性化展示。这一方面能让人更快发现感兴趣的内容,但另一方面也带来隐私担忧。
9月23日,南都数字经济治理论坛第四期活动——“个性化展示安全与合规研讨暨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围绕如何保障用户对个性化展示的知情权和控制权,如何管理用户画像标签等问题,来自高校、安全研究机构、律所、消费者协会和企业的代表,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与会嘉宾认为,为保障用户的权益应增加网络服务的透明度,即在具体场景告知用户信息获取行为,同时增强用户的选择权与自主控制权。
用户期待在个性化展示中得到选择权和尊重权
相信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你在网上搜索了某款商品,而后不断收到相似的推荐。大数据时代,个性化展示通过对用户的跟踪识别进行精准画像,以向用户定向推送符合其喜好的产品或服务。那么打开一款App,你能清楚知道哪些是个性化展示的内容吗?
根据《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的规定,企业在用户提供业务功能的过程中使用个性化展示的,应显著区分个性化展示的内容和非个性化展示的内容。其中区分方式包括标明“定推”等字样,或通过不同的栏目、版块、页面分别展示等。
当天论坛上,美团法务合规总监刘笑岑提到,目前国内个性化展示的主流标注方式是设置“猜你喜欢”的栏目,还有一些是依据《广告法》规定在相关信息上标注“广告”。一般而言,企业会遵循用户的使用习惯,尽量使用“购买过”“关注过”“收藏过”“猜你喜欢”等方式进行标注。为便于用户理解,鲜少选择使用“定推”的字眼。因为“很多用户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她解释。
在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信息安全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看来,不管以何种形式展示,只要让用户理解个性化展示的内容即可。为了让用户更容易发现这项功能,可站在用户角度推出多元的产品设计。
据南都记者了解,Twitter在广告处理方面有相较友好的做法。注册时,Twitter会弹出是否接受个性化广告的开关按钮。使用过程中,用户可对推送的个性化广告采取屏蔽、举报等措施。平台还会向用户解释为何看到这则广告。在“兴趣与广告数据”设置中,用户也能查看并自主添加Twitter平时根据用户的行为标记出来的用户兴趣爱好等特征值。
“用户因精准推送而损失了什么吗?很多时候我们在谈的是一种选择权和尊重权。”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孟洁以近期一起事件为例,某社区新推的门禁卡需绑定人脸识别信息,一名住户因不满物业要求业主强制录入人脸信息而奔走维权。孟洁认为,用户并非无法接受人脸识别技术,而是因为未被充分告知信息,未被赋予选择权。
“用户隐私期待应当被尊重,我们的产品设计也应该更人性化一点,让人使用时感受到便利、舒适和安心。”她说。
专家:企业公开标签可能会缓解用户对个性化展示的“恐慌”
如何在个性化展示功能中加强用户的权益保障呢?刘笑岑表示,一方面是增加透明度,在隐私政策和产品界面等场景告知用户企业具体在做什么;另一方面是增加用户的自主控制权,比如赋予用户关闭不感兴趣的内容、清除浏览记录以及调控个性化展示功能的权利。
而据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联合北京环球律师事务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员发布的《个性化展示安全与合规报告(2020)》显示,在受测的20款App中,只有五款App设置了可编辑、可删除的统一标签管理系统。虽然这些标签是根据用户的使用习惯形成的,但都是系统预设好的标签。
南都记者发现,与上述企业提供的标签相比,谷歌提供的标签更加细致和多样,比如“25-34岁”、“爱情电影”、“电视喜剧”“电视谈话节目”等。而且,这些标签都是基于用户个人使用偏好、而非系统统一生成的固定标签。这明显增加了用户自主调控个性化展示相关性程度的能力。
企业想要实现个性化展示,为用户“打”标签形成用户画像是关键步骤之一,标签越细致准确,推送的内容将更精准。然而有时因为过于“精准”,让用户有一种被“偷听”和“监控”的感觉。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数字经济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汪庆华认为,如果企业将用户画像的标签展示出来,用户对个性化展示的“恐慌”可能会得到缓解,“这恰恰也是用户知情权和访问权最实质的内容。”
除了担心被“窃听”外,何延哲提到人们对于个性化展示的担忧还表现在“大数据杀熟”上。企业若想要“赢得”用户的信任,一种方法是将标签的控制权交给用户,另一种实现方法算法透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法透明对用户的影响比标签控制更大。”他强调。
针对大数据杀熟、信息茧房等问题,中国消费者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皮小林建议,建立算法伦理审查制度,在算法公正原则的指导下,自觉维护公民的平等权利,避免对特定群体或地区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对待。同时,明确算法歧视的责任主体,畅通对受害者的救济途径。
“随着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的水位越来越高,个人信息保护力度越大的企业将拥有更好的声誉,也越具有竞争力。”汪庆华认为在定向推送、隐私保护、数据合规等方面,目前法律已经有相应规定并在完善过程中,一些规定需要有责任条款的匹配。否则可能变成倡导性意见,难以发挥实效。
采写:南都记者 李玲 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编辑:蒋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个性化展示安全与合规研讨暨报告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