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各家上市车企半年报披露后,人们已经对整体营收、利润及销量的下滑感到麻木。毕竟,大家都知道,“日子不好过”已成为普遍现象。
然而,作为一家车企的立足之本,核心竞争力还是必不可少。相比销售、管理费用,企业的研发投入多少,是一家企业能否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及至具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关键。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市车企课题组对比了上市车企半年报的研发费用及涉及产品更新换代、技术升级的相关数据,从中不难看出,有些车企内心确实还有成为强者的心,但有些车企已经有些“混日子”。
上汽集团最肯花钱搞研发,三家企业研发费不过亿
众所周知,一家车企,如果在研发方面稍有停滞,很可能就会被竞争者超越,到时再想重新追赶,难度都会加倍。
且不说大众、丰田、通用这些跨国巨头们,动辄花个上百亿在研发方面,这才得以在行业持续拥有极强的话语权。即便这样,他们也终日忧心冲冲,生怕研发方面稍有惰性,就会被对手甩在后面。
在2020年半年报统计的众多上市车企中,也不乏吉利、长城、上汽、比亚迪等自主品牌阵营公认的技术狂。在这次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上市车企研究课题组统计的16家企业中,研发费用投入最大的是上汽集团,半年投入了58.43亿元。
在今年整体环境欠佳的背景下,研发费用还达到10亿元以上的,基本上就是比亚迪、长城、长安、吉利与北汽几家主流企业了。
已经宣布退出整车制造的*ST夏利,根本没有研发费用体现在财报里面,当然也在意料之中。其它投入较少的企业,像*ST力帆、*ST众泰和华晨汽车半年花在研发方面的费用均不到1亿元。其中,*ST力帆研发费用为3900万元,华晨汽车为5300万元,*ST众泰则为9800万元。
事实上,这三家金额上投入较少的企业,力帆、众泰不仅在资本市场上没有摘星,也未能脱帽,销量方面更显惨淡,前者半年只卖出1500多辆车,后者也只斩获1400多张订单。他们的销量同比跌幅均超过了90%。至于华晨汽车,完全靠合资的宝马品牌背书,自主品牌版块存在感太弱。一旦分拆,自主版块若不加大技术研发的投入,处境将更加艰难。
“虽穷志坚”,众泰研发费用占比达两位数
当然,研发领域的投入费用多少,也要看企业本身的体量及属性。单纯从金额来看,上汽集团碾压国内其余几大汽车集团,也在情理之中。相比之下,同为国资背景的广汽、北汽及东风等大集团,在研发费用的投入上,还不如吉利、长城等民营企业。而判断一家车企投入到研发方面的费用,占营收比例的比重以及同比增幅,可以更加准确地衡量企业是否具备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半年财报里面,有两到三家企业研发费用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或者接近两位数,超过8家企业研发费用比重在3—5%之间,还有六家企业在研发方面投入比例只占营业收入3%以下。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研发费用占比超过10%的车企中,分别是*ST众泰和北汽集团。尤其是*ST众泰,该企业1-6月份在研发方面的费用为9800万元,同比下跌52.24%。报告指出,这方面的投入明显下跌,主要原因是“重要子公司经营困难、资金短缺导致研发投入减少影响所致”。
单纯从金额看,众泰是投入相对较少的几家企业之一,但在半年营收只有7.7亿元的情况下,研发投入占比高达12.57%。对于这种现象,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崔东树认为,还要看企业的总量和应有体量,一般来说,达不到50亿的销售规模,很难支撑起一家车企。而众泰汽车在2020年半年报中称,该公司“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是核心竞争力之一。他们已经实现从“引进开发,集成创新”到“正向自主研发”的转变,形成了A、B、L三大技术平台,具备年度完成4款车型预研、4款车型在研、4款车型上市的开发能力。
众泰的半年数据显示,报告期内,该公司合计生产汽车574辆,销售汽车1,417辆,完成销售收入769,787,885.11元,同比下降76.69%。在该公司受流动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导致销量暴跌、营业收入大幅下降的背景下,研发投入还达到近1亿元,不能不让人感到意外。接下来,众泰还将依次复产销售TS5这款核心新车,并推出自主设计家族脸谱的TS7,同时推出A00级核心纯电动车E200的年型款新车。在业界一直被戏称为“保时泰”的该企业,近两年设计上原创度已经越来越高,研发投入也印证了这一变化。
五家车企研发费用同比正增长
此外,研发费用同比增幅多少,可以体现一家车企是否不断创新,也是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在这次公布半年财报的车企中,研发费用同比呈现正增长的只有五家。
其中,在销量下滑明显,营收及净利润暴跌的情况下,还加码研发方面的,北汽蓝谷是一个典型例子。虽然1-6月销量仅为14700辆,同比下降77.44%,营收、利润大大缩水,但他们在研发投入的力度却有增无减。
根据半年报显示,北汽蓝谷报告期内研发费用为2.62亿元,同比增加64.91%。目前研发投入累计已经达到39.4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平均为11%,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尤其是对于在高端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资上,北汽蓝谷不断加码。从2018年研发支出11.28亿元,到2019年扩大到15.45亿元。
上半年,北汽蓝谷与麦格纳联合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开源整车平台,内部代号“BE21”。轴距带宽2760-2900mm,通过模块化的底盘和车身结构,满足从A到C级,从轿车、SUV到Cross车型的开发需求,未来将被打造成为一个通用共享的电动车平台。
在研发费用同比正增长的企业中,长城汽车的同比增幅也达到了33%。几乎每次在长城汽车发布会现场,其掌门人魏建军都会强调“精准研发、过度投入”。在他看来,只有致力于打造技术核心竞争力,才能带动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根据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长城汽车累计研发费用超过12亿元,同比增长33%。其中,一季度该品牌研发费用就达到6.11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25亿元上涨43.49%。而2019年,长城汽车研发投入27.16亿元,同比增长55.8%。
同时,财报表示,面向由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长城汽车提出“由中国汽车企业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转型。今年以来,长城汽车 “柠檬”、“坦克”、“咖啡智能”三大技术品牌已经发布。下半年长城汽车旗下四大品牌也陆续带来第三代哈弗H6、哈弗大狗、坦克300以及长城炮乘用皮卡柴油8AT车型等。
而长城汽车在财报中表示,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的原因之一,正是增加了研发投入,从去年上半年的9.2亿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的11.5亿元,同比增长了32.9%。同时,研发费用在营收中的的占比为3.2%。
作为曾经的自主品牌领军者,长安汽车近两年成为了追赶者。因此,他们在研发方面也比较舍得花钱。去年他们就投入了38.23亿,研发出的蓝鲸NE发动机平台,可以算是一大研究成果。从长安发布的半年报中显示,他们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达到14.65亿元,同比增长12.4%,占营收比例达到4.93%,处于行业正常水平。
今年上半年,长安全新产品序列“UNI”首款车型UNI-T正式上市,开启预售20天,订单就已破万,这也算是对企业研发成果的一种肯定。8月份,长安汽车全新CS55PLUS蓝鲸版和锐程CC蓝鲸版正式上市,标志着长安汽车旗下车型全面迈入了“蓝鲸时代”。
近年如果要在自主阵营中找一位带头大哥,吉利汽车是跑不掉的。仅次于南北大众及上汽通用的销量,以及李书福时开启的“全球购物车”,都让他们具备足够的底气。无疑,这一切都需要以重视研发为基础。
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实现营收368.19亿元,同比下降22.6%。该企业的半年报显示,2020上半年研发投入17.21亿元,同比增长16%。另外,在吉利汽车提交的招股书中同样写道“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项目(80亿元)、前瞻技术研发项目(30亿元)、产业收购项目(30亿元)以及补充流动资金(60亿元)”。
多家车企研发费用“腰斩”
再来看看同比下降的例子。根据ST海马半年报显示,他们无论是销量还是利润都不理想,如果没有卖房所得,数字会更加惨不忍睹。其实,自从和马自达彻底“分手”后,海马汽车自身的研发能力就始终受人诟病。本次半年报显示,该公司本期研发投入为1.5亿元,同比下降52.2%。这难免让人再次质疑,减少研发投入,对于产品线本就不算丰富的海马来说,更将影响到其新品推出的频率,导致产品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对于研发投入同比减半,海马在半年报中回应:“系研发项目投资减少所致”。
如果说像ST海马、*ST众泰研发同比跌幅惊人,还不会让人觉得奇怪,广汽集团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降幅达47.24%,就有些让人吃惊了。该企业1-6月投入到研发的费用为3.92亿元,占营收比例仅为1.4%,这个比重在一众车企中,明显偏低。
不过,今年上半年广汽集团新增专利申请927件,累计专利申请6983件(其中发明专利2384件),新增专利授权666件,累计专利授权4498件(其中发明专利642件),累计研发投入已经超过300亿元。随着全球平台模块化架构GPMA和纯电专属平台GEP的深化开发,广汽集团还积极推进关键系统零部件模块化。在发布新一代ADiGO 3.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的同时,氢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行项目等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研发费用同比下降两位数以上的车企中,江淮汽车曾经表态,有意在“新四化”领域不断加大投入,每年收入的3%-5%将投入研发费用中,用于推动技术升级。江淮汽车官方透露,力争在2025年完成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事实上,半年报他们的研发费用却同比下降了18.93%,从去年同期的5.29亿缩减至4.3亿元。
至于江铃汽车,与去年上半年相比,几项最基本费用中,除了管理费用支出从去年同期的4.37亿元上升到4.59亿元,其它多项费用均有所降低。其中,研发费用从去年上半年的8.37亿元缩减到6.97亿元。对于江铃汽车的高层们来说,正是对包括研发费用在内的几项费用可省则省,累计为企业节约了2.5亿元成本。但是,减少研发投入的做法是否合理,很快市场表现会给他们答案。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上市车企研究课题组
采写:南都记者 梁罗喆
编辑:李美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疫情下的半年,大数据剖析上市车企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