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中医药如何守正创新?南方都市报邀请中医药名家大师阐释他们眼中的中医药“守正创新”之道,以助力新时代广东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之路,加快实现从中医药大省向中医药强省的跨越。第二期南都专访了现代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国医大师周岱翰先生。
现代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国医大师周岱翰。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周岱翰,第三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长,《中医肿瘤学》杂志主编,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50余年。
他是现代中医肿瘤学学科奠基者之一。
他研发出国内第一个治疗肺癌中成药——鹤蟾片,获得1984年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部级)乙等奖。
他开创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自20世纪90年代末便在肿瘤临床中诠释“带瘤生存”,更新治癌理念。
他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医肿瘤食疗专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开创了中医肿瘤食疗学的先河。
与国医大师周岱翰进行访谈的前一晚,医院工作人员提醒南都记者:教授很守时,务必早些到达做准备。南都记者提前十五分钟到达时,79岁的周教授早已坐在办公室等候了,他红润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意, 如邻家爷爷般和蔼可亲。
周岱翰教授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工作50余年,一直活跃在医教研的第一线,除了每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出两个半天的门诊(说是半天,每次六七个小时都结束不了),还要查房、会诊、讲学、带学生、做科研……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年近八旬的他依旧精力充沛。
谈起养生秘诀,他说,中医养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调神”,亦即调养精神、感恩当下、自强不息,遵循适宜的生活规律。
倡导“带瘤生存”,更新治癌理念
周岱翰教授工作室陈列的奖杯。南都记者 梁炜培 摄
受启于明清医家提出“带病延年”“带疾终天”的论述,周教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较全面地提出“带瘤生存”观点,并将其定义为:在治疗的漫长过程中,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此时可把无法根治的中晚期癌症看作慢性病,发挥中医辨证论治肿瘤的特色和优势,以实现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乃至延长生存期。
周老认为,以杀灭、清除癌瘤组织为目的的西医传统治疗模式,对老年肺癌病人并不适合。这类患者大多身体虚弱,病情隐匿,一旦发现,几乎都是中晚期病例,并发症多,伴有内脏功能的损害。此时应该选用最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目的不只是消灭癌瘤,亦着眼于减轻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与癌“和平共处”,实现带瘤生存。
“带瘤生存”观点体现了抗肿瘤治疗的务实思维。中晚期癌症患者即使出现大量胸水、腹水或骨转移、肝转移等情况,如能及时进行全身有效的抗肿瘤综合治疗,大部分患者仍可获得较长期生存。周教授打比方说,“慢性病中的糖尿病、高血压,服用降糖药、降压药能缓解症状,而病还在,但人舒服了,这叫‘带病生存’,与‘带瘤生存’是一个概念。”20多年前,一位患者在怀孕期间查出卵巢癌,原拟分娩后进行化疗,但在外院手术时感染了丙肝,无法化疗,只能吃中药。周教授为其开中药治疗几个月后,身体状况好转,她亦不愿再做化疗而单用中医治疗。如今,她的孩子已结婚,她一直坚持服用中药,活得很健康。这样“带瘤生存”的例子还有很多。
“带瘤生存”观念 从不被接受到业界认同
2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带瘤生存”为许多患者带来福音,但这个观点在当时并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当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癌症的疗效评价标准是根据肿瘤缩小的程度分为4个等级。而中药治疗肿瘤主要在缓解症状、改善体质上发挥作用,在缩小瘤块上不明显或较缓慢,按评价标准只能定为“稳定”,而“稳定”是不纳入有效治疗统计中的。
2006年, WHO终于明确肿瘤为可控性疾病,由此,肿瘤是一种慢性病的观念才逐渐被人们接受。国际上对癌症的认识从“绝症”到“可根治”,再到“可控性疾病”和“慢性病”,这与周岱翰教授提出的“带瘤生存”理念不谋而合。
周教授强调,中医药应当在肿瘤早期并且还要全程参与治疗,而不应该当做晚期肿瘤患者的“最后稻草”。
现代医学认为,人类不能绝对消除肿瘤,人体每天都会出现一定量的肿瘤细胞,靠自身免疫功能把这些肿瘤细胞杀灭掉,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带瘤生存”是常态。而延长生存时间,最积极的办法就是“治未病”,在它没有出现之前,注意生活方式,平常重视癌前病变,及时发现早癌信号,用中医药介入早防早治。所以,提高中医药的治疗参与率,有助于提高中晚期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从观念上摈弃肿瘤的“过度治疗”或重复治疗,使无法治愈的肿瘤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带瘤生存”。
受家庭熏陶立志从医 “背书”打下坚实基础
周岱翰教授骑车上班。受访者供图
周教授与中医的故事,要从考大学填报志愿说起。他的父亲是医生,周教授从小受家庭熏陶立志从医。1960年,填报大学志愿时,父亲支持他报考医学院,然而,家中共有五个兄弟姐妹都在读书,全家依靠父亲一人工资,经济负担颇重。当时,全国四间仅创办4年的中医院校不受青睐,报考人数少,国家按师范院校政策给予支持,一进校就有助学金,每个月还有几块钱补助。为减轻家庭负担,他三个志愿都报了中医学院,“省一笔开销,弟弟妹妹就能继续读书。”就这样,他以优异的成绩如愿考入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
“上学时,为鼓励背诵经典,背得好的学生名字能上光荣榜。一开始大家对枯燥的经文提不起兴趣,但老师晃晃头就背出经文,加上生动的典故,把我们带入神秘的《内经》世界,又向往上‘光荣榜’,我们亦努力背书了。”那时从广州回老家汕头车费9块多,为了省车费,周教授一年中只有寒假回家。一起留校的同学最大娱乐就是到白云山下棋和背书,“那时我们带上馒头,下棋输了的人就罚背诵《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当时在学校觉得枯燥的事情,出来做医生后才逐渐体会到在临证中有很大帮助。”大学时代的刻苦学习,让他打下了扎实的中医基础。
从基层到西医不断学习 投入中医肿瘤学科建设
大学毕业后,周教授被分配到东莞一家基层医院,他在那儿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内科、外科、骨伤科、外伤、针灸……什么都做。当时来门诊也有肿瘤患者,因缺医少药没办法得到很好的治疗,民间用葵树子来治鼻咽癌,还有用鲜旱莲草治疗消化道大出血。”就是这些用草药治病的宝贵经历,引领青年周岱翰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探索草药治疗肿瘤的实践。
1976年,周教授调到广州中医学院(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工作,跟随岭南名医周子容、关济民学习,其间更加系统地开展中医治癌方法和抗癌中草药的研究。他向学校申请成立肿瘤治疗小组,而苦于学校没有临床实践的条件,病人也不集中,周教授于1978年请学院出具证明联系华南肿瘤医院(现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开展科研协作。“那时,肿瘤医院还没设中医科室,科研协作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我和各个科室搞好关系,如饥似渴地学习现代医学和各类癌症的临床诊疗技术,每周有两天兴致勃勃地踩单车到病房为患者开中药。这些都为以后开设中医肿瘤病房打下坚实的基础。”几年后,周岱翰教授着手筹建学院肿瘤研究室,并在学院附属医院开设了肿瘤专科门诊。
1979年,作为当年内地首批中医师,周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及香港新华中医药学会邀请赴港讲学,成为内地较早从事中医药治癌研究、中西医结合抗肿瘤临床探讨和开设中医肿瘤学专科教育的学者之一。在他的推动下,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1987年创建肿瘤科病房。经过30余年发展,目前已成为拥有4个肿瘤病区的肿瘤中心,床位近200张,高级职称医生20余人,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省重点学科、华南地区中医肿瘤的龙头科室。
拓展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
2017年6月29日下午,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周岱翰教授荣获“国医大师”称号。受访者供图
在科研的道路上,周岱翰教授继承不忘创新,学识衷中参西,医术推陈致新。
器官移植是现代医学手段,中医古籍没有记载,今人辨证论治无可避免要面临“免疫排斥”这些新的挑战。通过总结器官移植病人的舌脉、证候,周教授提出,供体器官植入受体在本质上病机等同“外邪入侵机体”,一系列的排斥反应相当于人体“正气”驱邪外出,机体正邪交争可表现为湿浊、热毒乃至神昏等证候。西医使用抗排斥药物后,“抑制作用”便扰乱了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功能。
他指出,中医治疗思路是用益气解毒法来疏导,以调适脏腑功能逐渐“同化”、接受供体器官,重建使用抗排斥药后受影响的人体机能,从低级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亦即中医的“阴平阳秘”。对于移植后复发、转移的患者,临床应用这种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不乏长期存活患者。
岭南地域和气候特点对岭南人体质形成、疾病发生和转归有较大的影响,本地民众和癌症患者重视食疗养生,临证中往往药膳兼施。周教授在总结岭南医家用药特色和治癌经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拓展岭南中医肿瘤学术流派。他涉猎古籍,深入病家,博采众方,主编出版国内第一本中医肿瘤食疗专著《癌症的中医饮食调养》。此外,他从营养学和中医营养治疗学的角度阐明饮食营养对于肿瘤调治的意义,并提出癌症的饮食宜忌,编著出版《中医肿瘤食疗学》。
看病做到“三满意” 治癌先治心
周岱翰教授至今仍每周坚持出两次门诊。
周教授首开中医肿瘤选修课,并将《中医肿瘤学》纳入全国高等院校专业培养体系,较早培养中医肿瘤学博士生等高层次专门人才。他常常教导学生,临床医生看病要做到三满意,即病人满意(解决病痛)、自己满意(尽心尽力)、医院满意(医德医风好)。他认为,治癌先治心,让病人有继续治疗、活下去的信心。
面对“愁眉苦脸”的病人,性格爽朗、幽默风趣的周教授总能让他们如沐春风。
“前不久,有个病人患了前列腺癌,大小便不通畅,心情烦躁不想治疗。家属带其前来看病,病人很不情愿,见面就说:你是什么医生?我答:老医生。接着又说,你是什么国医大师?我便答:假大师。”三言两语就缓解了病人的烦燥,见对方情绪稳定下来,周教授一边问病诊脉,一边开导他,“像汽车加油一样,没油怎么开得了车啊?整天这么烦躁,你的病不一定很重,但这状态也会一天天消瘦,命也不久。我开药给你吃,你一定胃口增加,下回来的时候胖回几斤,就不会这么辛苦了。”在第二个月复诊的时候,病人已经重了七八斤,他一进门就给周教授鞠躬。凭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他治疗的癌症患者,活了10年至20年的不在少数。
结束访谈已经11点半,临近吃午饭的时间,此时周教授换上白大褂要去查房,看见我们诧异的眼神,他笑着说:“病人还在等着我呢,我要去看看他们。”
——对话大师——
周岱翰教授畅谈岭南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中医队伍的自强还不够 人才培养机制需调整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今昔对比,您觉得如今的中医事业的氛围如何?
周岱翰:与上世纪80年代我们初建肿瘤科时相比,有着天渊之别。现在广东省中药收入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广东有11家中药百强企业,广东省中医门诊量约占全国总量的20%,这是不得了的进步。从民众的反响可以看出大家对中医的认可程度,现在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般常见病都会去找中医,广东中医药的形势非常好。
南都:从国家到省里,都提到了中医发展要守正创新,作为老前辈,您觉得在中医这个博大精深的宝库里,什么是“正”,应该怎么去“守”;什么是新,怎样去“创”?
周岱翰:守正,是守住中医特有的、原创的、民族的优势,正确理解并继承好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核心精神。在临证中悟道并熟练应用,自然就有中医情怀。中华文化是全民族的宝库,宝库里亦可能有灰尘,我们要守住精华部分,就能识别并摒弃个别迷信的部分。
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中医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不断自我完善。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完善及量化,这有利于科学观察与总结。在现代化进程中,要求我们建立中医药自身的技术标准、证候量化标准、疗效评价指标等,并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创新目的是提高临床疗效,创新要有原则,创新不离宗,不能离开中医的基础理论。
周岱翰教授畅谈岭南中医药发展的前景。南都记者 梁炜培摄
南都:国家、省的会议为岭南中医药发展描绘了一幅蓝图,在您看来,5-10年后,我们的中医药事业会发展到一个什么阶段?实现这样的蓝图还需要突破哪些瓶颈?
周岱翰:中医队伍要自强才能自立,目前我们自强还不够。中医院校在大学中是少数,培养的研究生亦未必全都坚守中医药事业。中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西医院校一样,要考核英语和计算机,要做论文课题和实验研究。这些研究生开始是读中医理论,也看了一些研著,但经过研究生阶段的现代培养模式后,他们就把中医经典忘掉了不少,即使在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亦是较少论及中医,这么培养下来,一个中医研究生毕业以后,他的西医水平比不上西医院校培养的,中医水平甚至还达不到刚毕业的本科生水平。所以要推进中医发展,从人才培养、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调整和完善的空间。
在学科交融中,如何准确体现中医学科优势,让民众心悦诚服地接纳中医,我觉得这是值得大家去关注的。以前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资讯如此发达的当今,我们更要“酒香也要喊三声”。中医药事业好不容易等到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今天,春天在望,就等万紫千红时刻的到来。
国医大师妙方
“保温杯里泡枸杞” 要不要跟风?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90后”“00后”已经踏上“佛系养生”的道路,靠泡脚、喝枸杞养生对不对?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养生误区?
周岱翰:有很多人不分青红皂白地喝枸杞茶,饮红萝卜汁,吃大枣、五红粥,因为天天吃而导致营养失衡,皮肤变得蜡黄,这种情况称之为“健康食物痴迷综合征”。泡脚、喝枸杞,其实都属于中医养生方式,但如果把这种方法无限放大到不同的疾病和人群中,就是滥用。每个人的体质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其体质也会因年龄或疾病发生而改变。健康饮食不需要跟风,只要因人因时因地选择新鲜食材,并做到营养平衡即可。
误区一:“不该吃的东西”坚决不吃
病人就诊时常会问我,很想吃某样食物,不知道能不能吃?或者什么时候才能吃?我会对他们开玩笑说,那东西又不是毒药,毒性与剂量相关联,想吃提示身体需要,吃一点又何妨?
其实,不同的人吃东西有不同的口味,有人偏爱咸,太淡了他一点也不想吃。如果他患了高血压,为身体着想他应该吃淡,但他可能什么也吃不下去,没了胃口,营养跟不上,身体还更差,还不如就让他吃咸点,只要总量控制,不会有大问题的。
误区二: 坚决不能熬夜
中医认为熬夜伤阴,现代医学亦把慢性病归纳到生活方式疾病的范畴。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治未病的重要措施,因此提倡要早睡早起。但人是活的,身体亦有应变的调节功能,不能生搬硬套,我有时也会在文思涌动时写作至半夜,虽然较疲劳,但写完之后有种满足感,精神也为之振奋,像这样偶尔为之,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大碍。
养生并没有什么深奥莫测的法则,《内经》提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节,饮食有常。”它教诲我们顺应天地四时自然变化,调养精神,动静(锻炼和休息)结合,遵循生活规律,就能尽享其天年(应有的寿命)。
统筹:尹来 游曼妮 王道斌 马建忠
采写: 南都记者 李春花 通讯员 张秋霞
摄影: 南都记者 梁炜培
视频 :南都记者 吴佳琳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岭南中医药守正创新案例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