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珍藏任伯年佳作首次集结,多幅作品有“悲鸿生命”钤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09-26 20:15

1895年,任伯年,一位揭开艺术新格局的时代明星逝去;徐悲鸿,另一位引领艺术变革的璀璨明星诞生。他们在艺术上一脉相承,都是中国画家中罕见的天才人物;他们也同是兼具时代精神与艺术个性的先行者,为中国画伟大传统的复兴辟出新路。

9月26日,“在神不在貌——从任伯年到徐悲鸿” 正式开展。本次展览由徐悲鸿纪念馆主办,时代悲鸿艺术中心学术支持。展览共分为三个版块:“沉酣矫变”、“雅丽丰繁”、“未竟之作”,皆摘自徐悲鸿评任伯年之语,分别展示任伯年具有变革性的人物画、设色雅艳的花鸟画、以及多幅被徐悲鸿视作璞玉的伯年遗墨,共计50余件馆藏伯年珍品。这些画作都是首度公开展出,也是徐悲鸿一生收藏任伯年佳品的首次集结。

image001.jpg

回到1933

1933—1934年,徐悲鸿携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陈树人等多位画家作品赴欧。在法国巴黎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原定持续一个月,因反响热烈,展览延期至45天,观众达数万人。画展结束后,法国政府从画展中选购了10多幅作品,在巴黎国立外国美术馆成立了中国绘画展室。之后,又在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巡展,成为中国绘画在欧洲影响最大之事。

一走进展区,观众首先进入的即是“欧洲中国美术展览会巡展”区域,将观看到一段近百年之前徐悲鸿在欧洲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的珍贵视频,文献、视频与空间结合,以期客观、立体地还原当时的语境,重现徐悲鸿带任伯年作品远赴欧洲的历史风貌,用沉浸式的氛围带领观众“回到1933”。

这一区域的文献资料都是首次公开,法文展览海报、展览图录、报纸报道、徐悲鸿布展留影等,每一件都印刻着历史的痕迹,封存了大师徐悲鸿传播弘扬中国艺术的足迹,如今承载着艺术传承的力量走入现代。

image003.jpg

“欧洲中国美术展览会巡展”文献展厅区

image005.jpg

“时空隧道”展区

在1933年法国中国美术展览会的图录中,可以看到有一幅任伯年的《女娲炼石》,与此相呼应,进入展览的第一版块“沉酣矫变”,观众便可以一睹原作的风采,欣赏这幅曾被徐悲鸿带到欧洲的伯年杰作。

image007.jpg

1933年,徐悲鸿在巴黎举办中国美术展览会图录

image009.jpg

任伯年 《女娲炼石》 纸本设色 118×66cm 1888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策展人正是期望通过“回到1933”这样一个历史场景的截取和还原,作为整个展览的序章,进而用倒叙的手法讲述徐悲鸿的收藏故事,将观众置身于历史语境之中,倾听两位艺术大师跨越时空的对话。

一代明星

徐悲鸿曾称赞:“伯年为一代明星,而非学究;是抒情诗人,而未为史诗。”

任伯年的艺术中既有文人雅士崇尚的淡雅明净、简逸清新,又有符合普通民众审美的通俗平易、意趣盎然,固而生前就已“画名大噪”,“年未及壮,已名重大江南北”,确为推动传统艺术现代性转型的先行者、揭开艺术新格局的时代明星。

“忆吾童时有一日,先君入城,归仿伯年《斩树钟馗》一幅,树作小鬼形,盘根错节,盖在城中所见伯年佳作也。是为吾知任伯年名之始。”

image011.jpg

第一单元展区

image013.jpg

“百变神界大咖”

一幅《斩树钟馗》为徐悲鸿知任伯年之始,徐、任两位大师的钟馗系列作品亦是此次展览的开篇。任伯年一生中创作过诸多形象百变的钟馗,徐悲鸿同样钟爱于画钟馗,更曾在端午节前后连续创作多幅钟馗作品,在徐悲鸿对于钟馗题材的喜好中便可以窥见任伯年的印迹。

image015.jpg

《任伯年画集》文献展区

此次展览详尽地梳理了徐悲鸿与任伯年跨越时空的“交集”与“对话”:徐悲鸿“倾其积蓄,广为搜集”的伯年佳作、其好友陈之初出版的《任伯年画集》、徐悲鸿为画集特写的《任伯年评传》和创作的油画《任伯年像》,汇聚一堂,力求更加客观、全面、立体地讲述大师徐悲鸿一生中敬重、推崇任伯年的轶事。

悲鸿生命

人们熟知徐悲鸿的画家及教育家身份,却鲜少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收藏家。

1953 年徐悲鸿去世后,按照其遗愿,夫人廖静文女士不仅捐出了1200余件徐悲鸿作品,更将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1200余件,以及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在徐悲鸿收藏的上千幅作品中,《八十七神仙卷》被其视为至宝,曾特意钤印上了“悲鸿生命”的印章。而徐悲鸿收藏的《杜鹃》、《西施浣纱》等多幅任伯年作品中同样可以看到“悲鸿生命”的印章,足见其对任伯年画作的珍爱与推崇。

image017.jpg

“悲鸿生命”印章

image019.jpg

任伯年 《西施浣纱》 纸本设色 105×27cm 年代不详 ©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次展览既是对于任伯年艺术成就的展示,更是对于徐悲鸿艺术收藏的探究。展览中精心摘选出了徐悲鸿在所藏伯年画作中书写的题跋,贯穿于整个展厅之中,用徐悲鸿先生的文字话语,去还原其对任伯年作品的收藏历程及心得体会,可以看到一个更加生动真切的大师徐悲鸿。

他在见到任伯年佳作时会感叹“此真神品也”、“梦寐数月”;在喜获伯年画作时“欢喜赞叹,便欲跃起”;在不能得画时会叹息“恨不能豪夺,成完数,怅怅”;在珍藏的伯年作品上又特意叮嘱“特恐张掛过多,尘污混其笔迹耳,有保守之责者不可不加注意也”,在他的收藏中满怀着对艺术的热忱、对伯年的敬仰。

image021.jpg

任伯年八条屏作品展区

image025.jpg

任伯年《荷花》绢本设色  195×47.5cm 189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image027.jpg

任伯年 《紫藤翠鸟》 绢本设色  195×47.5cm 1890年 ©徐悲鸿纪念馆藏

跨越时空

一位在摹古沿袭、陈陈相因的晚清画坛,别出机杼,匠心独运,融贯古今,参借西法,是引领海派新风的先行者;一位在中西方交融的时代,竭尽全力地引进西画技法,义无反顾地开创融汇中西之路,是推动中国画改良的一代宗师。

但他们二人都秉承着“在神不在貌”的艺术理念,推动了传统人物画的变革。

徐悲鸿曾在《仲英先生五十六岁小像》题跋:“伯年高艺雄才,观察精妙绝伦,每作均有独特境界,即如此作,其传神阿堵无论矣。”

而在同一幅画作上,马衡的题跋中记载了伯年话语:“吾被投止时,即无时不留心于主人之举止行动,今所传者,在神不在貌也。”

他们也都是师法天地万物、观察精妙绝伦的大师——任伯年喜于观察生活,“欣观群鸟之翔集飞鸣,怡然自适”,徐悲鸿当年亦是“踯躅于动物园速写猛兽,其乐无穷”。

展厅中部特设有“穿越时空的对话”区域,以粒子动画的形式呈现两位大师的话语和艺术理念,并在此区域将两位大师相同题材的画作并置,可以看到任伯年清新雅丽的没骨花卉对徐悲鸿的影响,可以看到两位大师笔下栩栩如生、意趣盎然的万物生灵:小巧浑圆的麻雀、大笔挥洒的芭蕉、体态丰盈的鸡、憨态可爱的鹅。

image029.jpg

“穿越时空的对话”沉浸式展区

据悉,继2019年“徐悲鸿与齐白石”展之后,此次任伯年展览是大师眼中的大师系列展的第二展,两个展览均是通过还原徐悲鸿的视角,梳理展示艺术大师的收藏珍品,力图逐步向观众揭开徐悲鸿的收藏世界和收藏观,以大师之眼去观大师之作,去体会徐悲鸿对于艺术收藏的倾尽全力、对于艺术精髓的珍视守护、对于艺术传承的呕心沥血。

展览将持续至2021年2月28日。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