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湖氢谷+有为水道,“三生融合”推动丹灶城西片区蝶变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0-09-26 20:54

9月8日,《中国乡镇综合竞争力报告2019》出炉,其中,在2019中国百强镇榜单中,丹灶镇排名从第44位上升至40位,排名再创新高。随着氢能源、智能安全和日资企业三大领域集聚发展优势不断凸显,丹灶吸引着更多的焦点和关注,也呼唤更高质量的城市和产业空间配置。

“加快城西片区升级改造,打造产业发展协调、瞪羚企业集聚、城乡布局合理、要素配置均衡、公共服务均等的智能化、现代化都市型产业社区。”9月24日,南海区丹灶镇召开第三届人大九次会议,城西片区的发展格局被写入经济运行报告中。

WX20200926-161726@2x.png

从今年年初起,这个既是“仙湖氢谷”“重要组成部分,又与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紧密相连的片区成为丹灶发展的焦点所在,正以高品质打造“瞪羚动力谷”为发展目标,迎来蝶变新生。


瞪羚动力谷

打造现代产业集聚高地

WechatIMG59.jpeg

丹灶,这个因葛洪炼丹而得名的名镇,总自带“仙气”:仙岗村、仙湖、仙祠、仙井坊……近年来丹灶的蝶变,或许要从仙湖说起。作为“有为水道”起点的仙湖,坐拥绝美湖光水色,是生态环境的“颜值”代表。而随着氢能产业的集聚,“仙湖氢谷”展现了“硬核”实力。

2009年广东广顺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落户以来,丹灶就瞄准了氢能这一新兴产业。十年间,围绕仙湖集聚了泰罗斯、爱德曼、广东探索、海德利森等等氢能行业领军企业,带动了一大批氢能上下游产业链进驻。为了推动氢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南海区在丹灶镇规划建设面积47.3平方公里的“仙湖氢谷”,按“一湖一城三园区”的空间布局,打造集氢能技术研发、智能制造、展示交流、创新服务于一体的氢能源科技中心,促使丹灶在构筑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体系和氢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营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今年10月18至22日,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将在南海举办,来自全球的氢能研究机构、大咖将齐聚交流氢能产业发展趋势,丹灶氢能产业的发展成果有望获得全球性展示机会。

毫无疑问,新兴产业的集聚发展正呼唤着城市的空间结构升级和产业配套完善。基于此,正大力推动“城西片区”建设。

城西片区,又名瞪羚动力谷,规划面积约6000亩。从片区的名字也许就能窥探出这片区域的发展“野心”:加速集聚一批瞪羚企业,成为丹灶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从地图上看,城西片区是丹灶“仙湖氢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紧密相连,拟打造连片村级工业园改造和连片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的示范区。聚焦“两高四新”现代产业体系细分领域,以“研发与智造”为主题,重点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全力打造“3+1”的新型制造业体系,逐步形成“科创经济+产业集群”范式,建设成为创新型、低碳型、集约型、开放型的生态产业典范。


有为水道

构筑产城人文融合典范

WechatIMG58.jpeg

始于仙湖,一条自北向南蜿蜒8公里长的水道,千百年来穿丹灶而过、奔流不息。它流过仙岗、西城、银河、良登、塱心5个村居,孕育了方献夫、康有为、陈澹浦、黄花岗烈士等历史名人,凝聚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维新思想、忠义精神、工匠精神、爱国情怀,涵养着“有为精神”的内核。乘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有为水道的将建设成为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9个节点工程串联起一道乡村芳华。

其中,城西片区所在的仙湖氢谷节点工程,依托仙湖生态核心,以新能源为主题,依托生态景观资源重点提升科技研发、会务会展功能,配套商业、医疗、教育、文化娱乐、休闲运动等各类设施,以优质的环境资源和高品质的服务,打造珠二环产业带上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和“一环创新圈”的重要创新平台,建设集生产创新、现代服务、生态宜居于一体的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示范区。

左手是宜居生态,右手是现代产业,与丹灶中心城区隔路相望的城西片区承载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和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也有望成为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和优质产业资源导入的宝藏地带。 

值得一提的是,日前丹灶镇连发了多份规划公示,涉及氢能学院、氢能大会永久会馆、南海中学实验学校(公办)等配套。

其中,南海中学实验学校总规划面积近300亩,将建成12年一贯制区直公办学校,计划新增超过6000个学位,学校还将新建教学楼、图书室、运动场、宿舍楼、实验楼、食堂、礼堂、篮球馆、游泳馆、综合楼等设施,总投资约9亿元,争取2021年9月前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外,在该片区还将配建至少一所小学,招生规模为24个班,预计2021年交付;同时还将配建多家幼儿园。

可以说,为了吸引优质资源落地,丹灶正以“有为水道”乡村振兴连片示范区为抓手,完善基础教育设施配套,着力氢能创新、研发能力以及高端人才团队的引进,融合水道、绿道、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等元素,打造将科研办公、生产制造、产业服务、生态居住和配套设施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现代化、都市型产业社区,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平衡点。


采写:南都记者关婉灵 通讯员叶迟华 张柏林

编辑:关婉灵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