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个困难老人的微小心愿,一起帮他们点亮吧!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0-09-27 16:16

微心愿·善暖万家第一期推出后,得到了大量的好评。5个小时上百个心愿认领完成,小伙伴的爱心也是杠杠的!这不,广州市慈善会与南方都市报联合推出的“微心愿·善暖万家”第二期今日上线!

这次,我们关注社区的贫困老人。他们有些自身患有疾病,希望能添点医疗用品;有些是独居的老人,想要家里能有些声音……

我们采访了其中几位↓↓

为残疾儿子花费所有,容姨想要收音机

档案:容姨,66岁,低保独居长者,患有肺病。

愿望:想要一台收音机

几把简易的小风扇被挂在了天花板上、夹在门窗框架上,“呼呼呼”地旋转驱散着室内的闷热与一丝丝霉味。容姨今年66岁,因为患有肺病,闻不得一点油烟味。因此,家中阳台、厨房、房间和洗手间的门窗都紧闭着。

716x403_630cf700812b4ba2.jpg


多年以来,容姨一直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同住,直至2018年9月,容姨被诊断为肺部感染,她只能把一直依赖她照顾的儿子送到了医院,并为他请了名护工。容姨的儿子很小就被诊断为一级智力残障,生活无法自理,甚至连基本的表达能力也没有。

被诊断出肺病后,医生多次催容姨住院接受治疗,但儿子的护工费每月高达1680元,这使每个月靠2000元低保过日子的容姨不堪重负,迟迟未能入院。平日,居委的工作人员时常关注容姨的身体情况,社工站也积极为她链接生活资源对其进行帮扶。

家住楼梯房六楼的容姨,脆弱的身体经不起上下楼的消耗,待在“封闭”的房子里,便成了她“最好的”选择。容姨每天做的最多的工作,就是在家里把自己和丈夫的衣服改成儿子合穿的衣服。自己的裤子太小了,容姨就沿着裤缝把裤子剪开,再添加新的布料,用针线缝合好。“儿子会撕衣服,新的衣服撕了我会很心痛。”容姨说。

容姨的眼睛不好,仅有的眼力也用来缝制儿子的衣服,更别说看电视了,于是儿子住院后,她把电视机当废品卖了。空荡荡的家里,会发出声音的是挂在墙上的电子时钟和偶尔响起的老人手机铃声。

“太安静了。”容姨说,“我希望有一台收音机,可以了解周围发生的时事和保健类信息。”容姨表示一台收音机要几十甚至上百元,“买收音机这些钱我真的不舍得花。”

716x403_916ba0404e732ced.jpg


如果您想帮助容姨实现愿望,

请点击下方的微心愿按钮。

↓↓↓

点击认领



独居的老人,想要一根新拐杖

档案:孔婆婆,86岁,孤寡长者,常年需要去医院看病拿药。

愿望:想要一根新的拐杖

只有30平方米的房间里,餐桌上、鞋柜上甚至是储物柜里随处可见孔婆婆使用的药品,有治疗心脏病、颈椎病的、缓解胃痛的、舒缓风湿关节痛的以及一些止痛药和艾条。今年86岁的孔婆婆是一位独居长者,家中犹如一个小药房。

716x403_a575788b72b32a1f.jpg

每两周,孔婆婆至少要去一次医院看病拿药。以往颈椎病发作的时候,住在附近的侄女会陪着她一同去医院,但如今,侄女也已69岁高龄,并且时常需要到从化照顾孙子,孔婆婆更多时候只能独自出门。“平时就去医院或是去市场买菜。“孔婆婆说。

在2018年底,孔婆婆不小心摔断了左腿的膝盖部位,加上颈椎病所带来的眩晕感,这让本就受风湿病折磨的她,行走变得更加艰难。“下楼梯的时候必须左脚先落地,右脚再跟上,两只脚不能同时弯曲。”孔婆婆说。平时,孔婆婆会在膝盖上贴膏药或者拿艾条熏,以缓解疼痛。

侄女先后买过两次拐杖给孔婆婆,但孔婆婆一次把拐杖遗忘在公交车上,另一次则忘在菜市场里。孔婆婆不好意思让侄女再买给她,但是药房的拐杖太贵,自己又不会网购,孔婆婆只能用一把雨伞代替。为了让雨伞更加稳固,孔婆婆在伞尖用胶带绕了好几圈,但依然不稳固,孔婆婆感叹道:“还是用拐杖方便。”

居委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探望孔婆婆,凤阳街道的居家养老部门也为孔婆婆提供居家清洁和陪伴就医等家政服务。社工站更是每周六发动志愿者上门慰问孔婆婆提供营养午餐。但平常力所能及的事情,孔婆婆还是不愿麻烦别人。

如今的孔婆婆还是会自己乘公交车去买菜,由于行动不便,孔婆婆去一次便备足一周的菜;去医院则需要孔婆婆到楼下先坐两站公交车,再转地铁才能到达。这样的路途对于86岁 的她而言并不轻松,她希望能有一根新拐杖,让自己的出行更加方便安全。

716x403_40af55621679091c.jpg

如果您想帮助孔婆婆实现愿望,

请点击下方的微心愿按钮

↓↓↓

点击认领


老父亲盼有洗衣机帮助做家务

档案:麦叔,67岁,家中独子患有智力残障

愿望:想要一台洗衣机

麦叔一家三口住在两房一厅的公房,家中摆放的家具电器有好些年头,显得老态龙钟,掉了漆的冰箱、开了口的电视柜、老掉牙的挂钟……为了节省开支,家里多年没添新“都是亲戚朋友不要的二手货!”

716x403_cf9edb04d82c8d16.jpg

麦叔的独子阿华见到来访客人后,露出天真的笑容,面部表情丰富,不时挤眉弄眼,双手痉挛像打拳一样在空中挥舞着。他自出生起,就和寻常的孩子不同,别的孩子降生后啼哭,阿华却怎么拍打都不哭,眼神呆滞地望着父母。

4岁那年,阿华被诊断为一级智力残障,没有任何治愈的希望。阿华的妈妈因为身体欠佳,照顾儿子的重任更多落在麦叔身上。在日积月累的岁月中,悲痛逐渐化成麦叔心底的疤。

如今,日渐衰老的麦叔,仍然像照顾孩童一样,无微不至地照顾36岁的阿华,负责他的生活起居。经过多年的训练,阿华能勉强用筷子吃饭,吃的量少,麦叔吃饭时要不停地将菜夹到阿华碗里,“仔,食多点”。冲凉时先在澡盆放好水,让阿华蹲在旁边,麦叔捧着水,一把把淋洒到阿华身上。

阿华胆子小,没人陪同不敢外出,他大多时间在家中消磨时光,在房间走来走去,或是将纸撕成一条条,兴奋地咯咯笑。麦叔给他找来一堆报纸,让他一张张撕到桶里,哄他开心。

“没办法,为人父母,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命运沉重的安排,麦叔言语中没有怨天尤人,他不敢想象阿华的未来,只是想着趁当下身体还硬朗,将阿华照顾好,让他开心度过每一天。

麦叔家中洗衣机坏了多年,他天天要手洗一家人的衣服,盼望有一台洗衣机帮助减轻家务负担,“夏天衣服薄好洗,冬天衣服厚,拧不干!”

716x403_294e2c4a7cbbc409.jpg


如果您想帮助麦叔实现愿望,

请点击下方的微心愿按钮

↓↓↓

点击认领


看不见的大叔,望有一台收音机解闷

档案:范叔,61岁,患有视力障碍

愿望:想要一台收音机

穿过古朴的趟栊门,步入富有岭南风情的灰青砖瓦屋,窄门高屋下是范叔的家。

屋内没有亮灯,光线昏暗,几缕阳光从屋顶瓦片透下来,照在地板的老式花砖上。对于范叔而言,开不开灯是一样的。眯缝着眼的他,从小有视力障碍,眼前只能看到“影子在面前晃”,近年来听力也出现问题,对方说话一定要伏在他耳边。

716x403_1f736771ea5d2f1c.jpg


眼不能看、耳听不清,独自生活在黑暗混沌中,让范叔内心缺乏安全感。和来访者说话时,他习惯拿着一把鸡毛掸或是长尺,在空中划拉着,一方面可以帮助探障碍物,一方面也防身壮胆。

早年跟着哥哥学过木工活,他勤快手巧,即使不方便出门,呆在家也闲不住,摆弄起木头。桌子、椅子、柜子……家里一水的木家具都是他用废弃的木材,一手一脚打造而成。     

虽然这些家具没上漆,打磨得也不光滑,样式显得简单老土,但凝聚着范叔辛勤的汗水和耐心,“看不到,我就一点点摸”。这双粗糙的手上布满老茧,留下岁月的痕迹。

穿着米色布围裙的他,摩挲着围裙,自豪地告诉大伙,“这是我纯手工做的,一针一线都是我亲手缝制的”,针脚密实,裁剪贴身,完全看不出是视障人士的作品。

如今,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范叔无需担忧晚年生活,每周有居家养老专员上门搞卫生,中午长者饭堂送餐到家,晚上热心街坊买好菜,自己用电饭煲煮顿晚餐,比如当天他早早在电饭煲里做了一大煲喷香的猪肉窝蛋饭。

最近让范叔烦心的是,家里的小收音机出了故障,声音小、有杂音,一些他心爱的频道收听不到,他的微心愿是有一台新的收音机,“最好音量大一点!”

716x403_2d86785902e74f10.jpg

如果您想帮助范叔实现愿望,

请点击下方的微心愿按钮

↓↓↓

点击认领

如果他们的愿望已经被认领请不要气馁,点击返回愿望池在池中还有很多和境况类似的老人家,期待您帮他们圆梦。

↓↓↓

点击认领


策划:南都记者 李陵玻 尹来

统筹:南都记者 李欣 叶孜文 廖艳萍

执行:南都记者 叶孜文 廖艳萍 杨婷 梁艳燕

视频:南都记者 李冠祺 张驰 实习生 陈诗怡 刘晓阳

技术开发:谢锦恒 丁淳浩 李桐枝

美术设计:张许君 杨晨悦

鸣谢:广州市凤阳街社工服务站 广州市南华西街社工服务站

编辑:李欣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微心愿”:点亮10000个微心愿
点亮10000个微心愿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