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志愿军遗骸和遗物在运20运输机迎接、两架战机护航下,抵达沈阳桃仙机场。
解放军礼兵护送烈士遗骸棺椁,将送达到陵园。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王凡 摄
上午10点半,沈阳桃仙机场仪式现场,100多名解放军礼兵列队等待英雄们回来。11时20分许,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志愿军遗骸和遗物在运20运输机迎接、两架战机护航下,抵达沈阳桃仙机场。
从下飞机迎棺椁,到正式安葬前,他们可以说是离志愿军烈士最近的人。双手端起40多斤重的棺椁,对这些95后和00后的年轻战士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时光回溯到70年前,出征的那批志愿军,也跟他们差不多一个年纪,风华正茂。
“我们每天都掐表端着棺椁训练”
和以往相比,此次护送棺椁任务有何不同?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教导员王忠兴接受采访时介绍,此次是继首批烈士回国后,唯一一批烈士人数过百的任务。“去年只有10位,队员选拔很容易找到有过经验的队员,今年执行任务的队员中超过90%都是首次参加。”
据王忠兴介绍,在棺椁自重30多斤基础上,队员们平时训练都会加重到50斤左右,确保在护送过程中能保持平稳。
作为一名礼兵,人员选拔也有讲究。在选拔人员时,第一看整体身高,选拔的人员身高在1米77到1米9之间;第二看军人基本姿态,最后看身体力量。
“我们每天都掐表端着棺椁训练,从最开始1分钟、2分钟,到后期5分钟,到最后面20分钟,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王忠兴说,私下战士们也会借助哑铃等器械做些力量练习。
对于第二次执行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的任务,王忠兴表示激动和压力并存。“我们很多战士都是主动想上,有的淘汰了也不想回去,说哪怕我当保障也要留下,就是为了参与到这个任务中,官兵们都希望用最高标准把烈士接回来。”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上士张国瀛(迎棺椁任务教练员)。
“官兵们都希望用最高标准把烈士接回来”
出生于1993年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上士张国瀛,在方队中已是老兵,有着11年兵龄的他,连续7年接到迎接烈士遗骸回国的任务。前三年他以礼兵队员身份接英雄回家,后四年他当起了礼兵的教练员,古铜色的肌肤还未褪去稚气的他,扛起了更多责任。
“四五十斤的重量,谁一开始抬起来都不轻松,但通过统一臂力和腰腹训练,队员们今年在短短20天内完成了任务。”张国瀛说,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看到新队员初次执行护送任务,就想起了当年的自己。“能接英雄回家,是军人的荣幸,能连续7年参与其中,感觉自己一直在和先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端起棺椁的那一刻,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很近。”
每年看到载着先烈遗骸的运输机飞过沈阳上空,在跑道附近等候的张国瀛内心都很激动。采访过程中,他反复提及一句话,没有先烈们那个年代的牺牲付出,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好生活。而他提到的先烈,回到70年前,也和他一般年纪,甚至比他还小。
“这就是接你伯伯回家的人”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年都会有来寻亲的家属。过去7年,张国瀛跟志愿军先烈们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结。
有一次,他因公经过烈士陵园,遇到一个志愿军老战士,老人的女儿带着老战士来给牺牲的哥哥祭拜。当得知那一天是老人哥哥的祭日,张国瀛迎上前去跟老人交流了起来,说自己每年都要接老英雄回家。老战士听后亲切地握着张国瀛的手,说他哥哥就是在第一批400多位烈士遗骸中通过DNA比对中找到的。并激动地跟一旁的女儿强调“这就是接你伯伯回家的人。”
张国瀛回忆,当时老人还讲起了他哥哥当年上前线自己紧随其后的故事,“当时他哥哥作为先遣队去了朝鲜,老人家也是过去了两三年才获知自己哥哥已牺牲的消息。”
“我非常感恩自己有这段经历,那个年代的英雄太不容易,他们出征的时候,很多人只有十八九岁。”张国瀛感慨。
南都记者潘珊菊 实习生王凡 发自辽宁沈阳
编辑:潘珊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重走鸭绿江,寻访志愿军老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