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文联70年历程,一部波澜壮阔的广州文艺发展史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0-09-29 09:33

今年是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9月28日上午,庆祝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分享会在越秀宾馆举行,郑秋枫、章以武、陈金章、关怡、刘长安、倪惠英、陈小奇、梁江、金城等文艺名家,通过分享会的形式,回顾广州市文联成立70年以来的发展历程,展望广州文艺未来发展宏图。

活动现场,为向70年来为广州文艺做出卓越贡献的老艺术家表达敬意,市文联特别设置了向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代表致敬环节,王建勋、连登、刘长安、卢延光、陈小奇、倪惠英、鲍十等46名文艺家、文艺工作者获得广州市文联成立70周年“突出贡献”荣誉证书。

1950年10月1日,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典礼隆重举行,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成立的城市文联之一。70年来,广州市文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桥梁纽带,团结引领了一大批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用一生践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广州市文联70周年的历程,就是广州文艺界与时代同频共振的70年。

一部波澜壮阔的广州文艺发展史

分享会从百年前开始讲述。1919年“五四”前后,伴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文化诞生和发展,广州文艺界从此走向不平凡的历程。特别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无数进步文艺工作者追随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听从时代召唤,为了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以笔为枪,向往光明,为梦想而战,赓续中华文化血脉,为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奉献才华和力量。

WechatIMG833.jpeg

关怡现场分享

1949年到1978年,广州涌现了一大批反映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广州风格的精品力作。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关山月与傅抱石于1959年合作了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影响深远。关怡(关山月之女)现场回忆,关山月主张深入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当年他与傅抱石在北京创作《江山如此多娇》,关山月对关怡说:“我比他年轻,这正是我学习的好机会。”在关怡看来,父亲在创作上始终持开放、包容心态,在一致的目标下,关老和傅老甘当对方的助手,乐于做对方的配角,又务求保持自己的风格和特长,全力以赴来对待这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江山如此多娇》的前景松树和远景的长城雪山是关老画的,而大河上下的流水瀑布和山岩就由傅抱石画,他们互尊互让的作风,使画面上保留了南北各人的风格,并达到了最佳效果。而关怡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父亲说传统中好的东西要继承,外来的好的东西要吸收。” 

岭南画派第三代传人陈金章回忆起与关山月、黎雄才的师生情谊,将在场听众的思绪带回那段峥嵘岁月。他说:“在文艺的大家庭里,我们永远年轻。”

WechatIMG832.jpeg

陈金章现场分享

1963年6月7日至8日,广州市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王建勋担任副秘书长;1990年7月30日至31日,广州市文联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王建勋当选为市文联主席。据王建勋回忆,市文联长期属无专职干部、无专门经费、无办公地点的“三无虚体”,仅借助市文艺创作研究室三间房子(其中一间是文联主管的“广州文艺”编辑部)集中办公,条件十分艰苦。尽管如此,市文联仍在团结广大文艺团体、组织文艺创作及演出、繁荣广州文艺发展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广州文艺得风气之先,迎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积极投身改革热潮中,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岭南特色、思想性和艺术性较高的文艺精品。文学理论评论、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美术戏剧等引领时代新潮,走在全国前列,为推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美术馆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所所长梁江与市文联工作有着不解之缘。1994年,梁江任由广州市文联主管的《广州文艺》月刊主编,锐意革新,所发何祚庥、于光远、张贤亮等人的专稿不断成为全国文化热点。该刊连续几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期刊,《人民日报》《文艺报》等20余份报刊曾发文推举《广州文艺》经验,誉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文化窗口”。

WechatIMG834.jpeg

梁江现场分享 

陈小奇的《涛声依旧》、郑秋枫的《我爱你,中国》从广州传唱到世界的各个角落。提起自己的创作过程,郑秋枫动情地说:“我是一名与共和国成长脚步同步的军旅战士,歌颂党、讴歌祖国,歌唱人民始终是我创作的中心主题。我永远做人民需要的艺术家。”作为广东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陈小奇则认为:“要用流行音乐讲好广州故事。”

章以武现场讲述《雅马哈鱼档》的创作故事。由章以武小说改编的电影《雅马哈鱼档》被认为是“撕开计划经济的一角”,拍出了广州立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缤纷与鲜活,书写了中国电影史上“岭南都市电影”的新篇章。不少内地的年轻人,正是在观看了《雅马哈鱼档》后,对广东产生了强烈的向往。在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文艺家刘斯奋看来,《雅马哈鱼档》引领了广东的文艺创作,也让上世纪90年代的广东陆续出现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影视作品。

作家秦牧曾写过“走在大街上,远处飘来倪惠英的粤曲声”。倪惠英于2002年推出粤剧革新之作《花月影》,融入交响乐、流行乐、现代舞、古典舞等元素,是粤剧“转型时期”的代表作。通过这部具有粤剧创新里程碑意义的《花月影》,让粤剧与时代对话,吸引年轻观众,也留住老观众。2011年,《花月影》亮相国家大剧院,这也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广东粤剧首次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倪惠英曾任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她认为,正是一代代文艺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无私奉献,为广州不断积淀着丰厚的人文底蕴,展现着广州这座两千多年文化名城的品格。

20世纪80年代,一批中青年书法家创立市文联第一个书法艺术团体——羊城书法研究会及羊城业余书画艺术学校,其中之一便是书画家连登。其后连登又于1988年参与创立广州市书协。忆及往事,连登自豪地说:“很高兴,我们都是文联大家庭的一员。”

一个享誉全国的“广州样板”

在新时代气势恢宏的伟大实践中,广州市文联深入发掘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资源,推动广州文艺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倾力打造音乐剧《西关小姐》、中国画历史长卷《历代羊城八景》、舞剧《醒狮》、文学作品《千万与春住》《广州以什么影响世界》等文艺精品,讲好广州故事,弘扬广州精神;主动担当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的历史重任,举办了“第十三届全国美展”港澳台·海外华人邀请作品展、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品牌交流活动,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不断擦亮“一家亲万家情”文艺惠民品牌,创造性打造“广州文艺市民空间”和“赞赞我的国”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

WechatIMG835.jpeg

现场回顾广州文艺发展史

这些享誉全国的文艺为民“广州样板”,惠及上千万市民群众,形成了文艺服务与社会发展双融共赢、文艺成果与市民生活对接共享、文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新格局。

近日,广州市电影家协会正式成立,广州市文联的队伍又添加了一支生力军。新当选的市影协主席、博纳影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行政总裁蒋德富在会上以“跟党保持最大同心圆,文艺与人民血肉相连”为主题分享了《中国医生》的创作故事。据介绍,《中国医生》是中宣部电影局建党一百周年献礼重点项目。该项目由国家卫健委协调指导,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委宣传部策划支持,博纳影业集团、珠江电影集团、长江电影集团联合出品。

接下来,市文联还将召开广州文联成立70年研讨会,为广州文艺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提供理论参考,为新时代广州文艺的繁荣发展贡献理论力量。并围绕广州红色文艺发展史这一主线,推出《广州文艺百年》书系:《广州文艺百年年谱》《广州文艺百年大家》《广州文艺百年文集》系列书籍; 举办一场以“时代先声”为主题的大型展览,该展览将以广州文艺界的经典作品和代表人物为线索,运用图片、实物、音视频、新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全面回顾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州文艺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恢宏诗篇,充分呈现广州文艺界百花争妍的繁荣景象。此外,广州各文艺家协会、各区文联还将举办多场“广州文艺的荣光”系列主题活动,并围绕决胜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主题创作一批精品力作。

WechatIMG831.jpeg

金城现场分享 

分享会上,张民辉、陈志、金城、张欣、欧凯明、吴正丹等文艺名家纷纷表示,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在文联大家庭,心是暖的劲是足的,文联带领文艺家汇入时代文艺洪流。文联70年的辉煌历程,激励着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充满信心与豪情,矢志不渝,接续书写新时代广州文艺新辉煌。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 文研 乐娟 黄琼

编辑:许晓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