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导盲犬出行的视障咖啡师:高铁让我能走更宽的路

南方都市报APP • N视频
原创2020-10-05 20:43

10月1日,视障咖啡师韦琳带着她的导盲犬Alan在无障碍乘车服务的帮助下乘坐高铁回家。韦琳出生伴有先天性青光眼,2014年失明后在亲人的支持下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从小往返于广东广西的她见证了南广铁路的发展。

广东自 2017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对携带导盲犬的视力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无障碍乘车服务给视障群体的出行方式和工作方式提供了更多可能。

10月1日下午一点,韦琳在动车D3830次列车上,她和这趟列车的大部分人一样踏上了回家的旅程。她将在一个小时后在南宁东站下车,和她的导盲犬Alan一起。身穿粉色衬衫短袖,蓝色的短牛仔裤,26岁的韦琳体型偏瘦,在人群中并不显眼,但一个女孩在高铁上牵着一只拉布拉多导盲犬,足够引人注目。

31.jpg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中国视障群体约有1731万人。作为视障群体中的一员,韦琳带着导盲犬独自出行,已经不是她的第一次尝试。韦琳在今年已经去过了深圳、珠海、上海、成都这些城市。一个人带着一只狗踏上高铁列车,已经成为她的生活方式。


从“一天一夜”到“三个半小时”

能有现在的生活和工作对韦琳来说并不容易,韦琳回想起失明的过程,记忆更多的是空白。

伴随着韦琳长大的是先天性青光眼的病痛,“眼压高”对韦琳来说是最高级别的警报。因为诊治眼睛,从广西南宁到广东广州的路对韦琳来说并不陌生。“视网膜脱落,尽快去广州看吧。”在韦琳视网膜脱落的情况下,南宁的医生给韦琳的父母指了一条路,韦琳一家急切地抓住这个希望。“第一次去广州是坐大巴,卧铺大巴那种。路上有一天一夜。”韦琳的妈妈回忆第一次带韦琳去广州中山眼科医院就诊的情形。

9.jpg

韦琳在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进站

“我从二年级到六年级每个月都来广州。来广州就是动刀。”数次视网膜脱落让韦琳的父母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对待独生女韦琳的病情,小时候的韦琳对广州最熟悉的地方是越秀区先烈南路的广州中山眼科医院。“以前主要住在中山眼科附近,走这些路的时候就会想以前这个路上面的桥、地砖是什么样。”小韦琳对广州的记忆并不美好,来广州意味着医院、手术和长时间的火车。

“之后去就坐火车,在路上给她带点小零食吃。”对于韦琳的父母来说,带小韦琳看病是家里的头等大事,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我天呐,K字开头的火车要坐一晚上。有时候会坐春运期间的车,我记得我十来岁一月份做完手术,人都挤到车门口了,列车员把人往上推。我们买的站票。”

十年过去,两地的直线距离依旧是700多公里,但对韦琳来说,小时候来广州看病意味着一天一夜,现在意味着三个半小时。这个转折发生在2014年,也是这一年,韦琳的人生发生了巨变。

“我是14年才看不见的,我失明之后觉得很苦恼。”2014年,尚在读幼师专业的韦琳还没有想过自己会完全失明。“我一般会跟别人说我近视眼,因为大家都知道我近视眼很严重。当时是眼压变高,降不下来,会压迫视神经。”天天都要用眼,但当视力慢慢减弱,韦琳意识到她最终看不见是在计算机考试的那个瞬间。“当时是填计算机考试的那个试卷,发现我看不见选项。一个空填了两个答案。很慌,不知道视力下降怎么办。”眼前的世界一天比一天模糊,陷入茫然和慌乱的韦琳选择了回家。

同年的12月底,南宁东站正式开通,南广铁路全线开通运营。南广铁路翻山越岭、跨江越河,全线桥隧总长312.8千米,占线路总长的54.2%。

“现在在过隧道信号不好,你再说一下。”D3830次列车正穿过一个个隧道,车厢外面的光明黑暗交替闪动,正在开电话会议的韦琳听到的同事声音也变得不太清晰。

图表 1 韦琳在高铁上收发信息.png

韦琳在高铁上收发信息,导盲犬Alan安静的守在一旁

“以前觉得出差很酷,在高铁上办公的人都好厉害。”在高铁上结束了电话会议的韦琳笑着说,“现在不懂那时候居然会羡慕别人加班。”现在的韦琳是经常出差的公益组织执行官,但在她刚失明的时候,找一份工作困难重重。


看不见也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独自在家里等待视力下降的日子十分难熬,韦琳逐渐摸索学会了不用眼睛使用手机的方式:手机里的“辅助功能-旁白”功能。打开这个功能,手机上的文字和图标都系统可以被识别、朗读出来。可是对于其他人来说,韦琳手机里发出的朗读声,是难读懂的“天书”。“我调的语速是100%,所以读得会很快,这个加速还和看视频的倍速不一样,看视频的倍速为了文字能被听懂会吞掉一些音,但这个就是纯加速。”韦琳听的旁白功能调到了最高的语速,从45%的语速到100%,韦琳只用了一周适应。

能够获取外界信息对韦琳来说是莫大的进步。没有上过盲校的她不相信视障群体的路会这么窄。她尽可能地抓住公益机构组织的培训机会学习,第一站就去了北京。

图表 2韦琳在高铁上休息.png

韦琳在返回广西南宁的高铁上

“我们不放心啊,她都没有自己出门过。”韦琳的父母陪她一起去了北京。“当时我连盲杖都不会用,公益机构的同事教我用会了盲杖。我爸妈看到我早上出门还需要他们带,下班我就可以自己用盲杖摸索回家了。他们相信我在外面是可以学到东西的。”韦琳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在北京学习速记。眼压升高的警报打破了这一切,韦琳开始头痛,不得不放弃这份速记的工作,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最终,她找到了一份在广州的工作,从公益组织的实习生做起,学习咖啡技艺,逐渐成为公益机构的执行者。

“工作发微信也是发文字比较多,有小伙伴体谅我说可以发语音,其实我还是觉得发文字效率高。”韦琳开会工作的投入状态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忽略她的视力障碍。“我能感受的外面光线的变化,是白天还是黑夜,是晴天还是雨天,手机屏幕是亮还是暗。”韦琳能感受到的世界可能比大多人想象中的要多。

对中山眼科医院非常熟悉的韦琳,能够想象中山眼科医院以前的样子,失明后的感觉和小时候模糊看到的不太一样,现在的韦琳更多的用声音去感受人流车流,感受附近的商铺是否开业。

“医院附近没太大变化,医院有一些新楼会盖起来。广州的地砖经常换。”韦琳对于广州道路的感受比一般人更加敏锐。



无障碍服务:让视障人士生活有多种可能

韦琳坐在靠窗的座位上,列车进出隧道时她能感受到光线和声音的变化。前一天下午六点半,韦琳拨通广州南站的服务电话。

“你好,我要预约一下明天早上的重点旅客的接送站。是视力残疾带导盲犬。”

“车票已经买了是吗?”

“是广州南站到南宁东站。”

……

“好的,我按照您所列的信息给您登记。优先进站,便利出站。”

10月1日早上韦琳带着导盲犬Alan在服务台等到了广州南站的工作人员秦艺铭,韦琳将全部的信任都交给了她。韦琳扶着她的手肘,一路由秦艺铭带领进站。

韦琳用右手牵着导盲犬Alan,秦艺铭在韦琳的左前方带她前进,告诉她前面有什么障碍,要经过什么关卡。秦艺铭的工作并不轻松,一边要保证韦琳的安全一边要和同事沟通开放快捷通道,方便韦琳快速进站。spacer.gif

图表 3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秦艺铭引导韦琳进站.png

广州南站工作人员秦艺铭引导韦琳进站

引导视障人士走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注意”和“小心”的提醒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

一般人口头常用的“这里”“那里”对韦琳一点都不管用。在视障人士的世界里, “你的几点钟方向”比“左边”“右边”更加有效。因为韦琳属于后天失明,她能够想象出绝大多数常见物品的样子,但这需要引导人员清晰的表达和细致的叙述。“我需要有人在前面停下来告诉我,前面有什么东西让我自己判断。而不是直接指挥抬脚、跨、小心小心。这样我完全不知道前面有什么,就无法判断。一般我同事把我带到阶梯前面,说前面有台阶,停下来让我自己探索。”

”这就是Alan啊,很乖。”秦艺铭在路上和韦琳聊天,她虽然是第一次见到韦琳和Alan,但导盲犬Alan已经在同事中很有名。

2019年10月1日广州南站的单日发送旅客人数达到42万人,在今年疫情过后的旅游热潮下,广州南站的客流量有增无减。韦琳和Alan的进站非常顺利,她已经熟悉高铁进出站的流程,“进站的时候我提前预约了在服务台等,出站的时候我只要告诉她我在哪个出口出就行。”2017年2月1日起广东开始施行《广东省无障碍环境建设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公共场所的工作人员对视力残疾人提供无障碍服务。“高铁站整个大厅很空旷,没办法定位的。如果我不带Alan没有人引导是没办法走的,必须要人的辅助。”对于韦琳来说,无障碍服务并不是锦上添花的要求,而是她的基本需求。

导盲犬Alan在站台上等着,韦琳扶着秦艺铭的右手手肘,向前试探了一下列车和站台之间的缝隙,稳稳地踏进了车厢。在车厢的第一排坐下后,韦琳指挥Alan在座位下方趴下。列车长安排韦琳在车厢的第一排坐下,确保有足够的空间让Alan舒适。

44.jpg

处于工作状态中的导盲犬Alan

“不要打扰它,它在工作。”韦琳语气平缓地阻止了同车厢小孩对导盲犬Alan的好奇心。

“我最担心的是下雨,下雨的话很麻烦,我需要带雨衣,但它的头和脚都会湿,脚也会有味道。”韦琳和Alan的相处模式更像是相互照顾的亲人。

“一开始是2013年,我在电脑上看到导盲犬的报道,就打电话想申请大连的导盲犬。我当时觉得只要有这只狗就无所不能,就像骑马一样。我去超市只要问他是不是这是我喜欢牌子的酸奶,他就会帮我找到。”韦琳一边说一边笑自己当时想法幼稚,以为有了导盲犬就如有神助。

“电话那边问我你有没有盲校学习的经验,我说没有,我也不会使用盲杖,那边说我们导盲犬是鉴于你有出行能力,会使用盲杖,有方向感,在这个基础上去提升你的出行效率的,而不是说你告诉他怎么怎么他就可以做到。”

2017年广州开放申请导盲犬,位于海珠区的中国导盲犬南方示范基地工作人员说首批导盲犬还没毕业,就有4200余人已提交了申请。当时全省70多万的视障人士,却只有3条正式服役的导盲犬。按照国际通行的1%配置标准,现在的广东省的导盲犬缺口仍然巨大。韦琳等了两年终于申请到导盲犬。在韦琳第一次去广州的导盲犬培训基地时,来迎接她的就是Alan。最终也是Alan来陪伴韦琳。

一旦穿上导盲犬的衣服,Alan就进入了工作状态,经过专业训练的导盲犬有陪伴视障人士生活的基本能力。在韦琳上下楼梯时,Alan都会在旁边停住示意韦琳前面需要探索再行走,同时Alan也能通过接受指令带韦琳在公共场合找到卫生间。“Alan喜欢睡觉,它会抓住一切机会睡觉。开心的时候会翻肚子。”韦琳提起Alan时的语气会变的轻快和缓,有Alan陪伴的韦琳显得很有安全感。


中秋团圆,高铁让家人距离更近

Alan在韦琳面前是一个长不大的乖乖小朋友,不会离开她。对韦琳的父母来说,韦琳从失明初期的倔强到现在的自如,成长变化了很多。

“那时候看不见了我们都不知道,没跟我们说。她爸爸问她还看不看得见,她都说还看得见一点点。我看出来她看不见了,想扶她都不给扶,看她一头撞到墙壁上。”韦琳的妈妈回忆起那段日子,红红的眼眶满是对女儿的心疼。

倔强、上进、天真,20岁的韦琳绝不认为失去了视力就失去了生活。在母女对“失明”心照不宣的日子,韦琳妈妈晚上会陪着韦琳散步,能借此多扶扶女儿,是她生活中最难忘的回忆。

“她当时看不见了,想在家里买个秋千,800块,网上买了寄来。她爸爸不同意买,她又很犟嘛。最后我说了女儿看不见了,她爸爸一下就不说话了。秋千寄来的时候是她爸爸安装的。”最终韦琳妈妈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图表 5韦琳坐在家里的秋千上.png

韦琳坐在家里的秋千上

韦琳的妈妈坐在秋千上讲着这段,手里攥着擦过眼泪的卫生纸。木秋千上已经留下日晒风吹的斑驳痕迹。

“接近完全看不见的时候,单独跟朋友一个一个说的,聊着说我眼睛看不见。我还是笑着的,当时我朋友一下就哭了,说你还笑得出来。我说已经花了一年时间去调整,但当时跟他们说的时候他们还接受不了。”


在人生遇到重挫时如何重振对生活的信心,韦琳给出的答案是家人。

“那段时间家人都还挺保护我,周围的亲戚也很保护我。不叫我去他们家做客,都是他们过来,也不谈起我的眼睛。”

离开广西,独自去广州工作。这个决定得到了家里人的支持,“在家里的工作机会太少,在外面参加工作才能学到东西。”韦琳的父母内心不舍得女儿漂泊,但在经济上支持了韦琳的决定。

“可能看不见也带给我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吧,如果没失明我可能在幼儿园工作,也在父母身边。”韦琳感慨她因为视障过上了不同于幼师同学们的生活。无法判断哪种生活是更好的选择,但是能使用手机、能坐高铁、能带导盲犬生活……这些外部环境的改变给韦琳这样的视障人士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出站后我表姐和姐夫来接我,还有我的表弟表妹也来。”韦琳拿起手机听了听信息,说到家里的同辈小孩要一起过来。“他们还要弄烧烤,和之前过年一样。”韦琳能够想象到今晚露台一起烧烤的情景。

此刻,韦琳的表姐和姐夫正开着车到南宁东高铁站广场,韦琳的父母正在家里烧菜炖汤准备今年的中秋宴席。上至韦琳的奶奶,下至韦琳的侄子,韦琳下了高铁就要奔赴这场团圆。这一天高铁上行色匆匆的人和韦琳一样即将回家,而这种喜庆又期待的气氛,是迟到的春节。

图表 6韦琳在南宁东站下车.png

韦琳在南宁东站下车

“前方到站,南宁东站,请到站的旅客做好下车准备。”D3830次列车车厢内的语音播报响起。韦琳背上白色的帆布包,右手提了提签导盲犬Alan的黑色带子,“Alan,走啦。”韦琳牵着导盲犬Alan在列车员的帮助下走出车厢。列车员将韦琳交给南宁站的服务人员,他们将带领韦琳出站。

回家的路,更近了。


采写:见习记者黄薇   

摄影、视频:李孟麟 李琳

编辑:胡利超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国庆8天坐着高铁看中国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