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长假期间,媒体报道了两条发生在河南的拦婚车新闻,一是10月5日多名老人聚集在信阳潢川县多个酒店与路口拦截婚车,并索要红包和烟;二是10月7日,一34岁男子在濮阳市城区某交叉路口一带以拦截婚车方式索要钱财,警方认为该男子涉嫌违法将其抓获。
同样是拦婚车,34岁的男子被抓获了,而一群老人却没事,这恐怕是拦婚车行为多年不绝的复杂原因之一。34岁正是通过诚实劳动获得正当收入的年龄,一个人上街拦婚车且索要钱财,不给钱就跪地叫“爸爸”,很容易被定性。而老人成群聚集,红包也行,喜糖香烟也行,这就很容易被混淆为“讨喜”行为。
“讨喜”是中国婚俗文化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陌生人向婚礼家庭伸手要喜烟、喜糖,但过去的“讨喜”行为,通常发生在农村,“讨喜”也有些讲究,比如要说一些吉祥话,让围观者觉得高兴,主家便会主动奉上喜糖喜烟,甚至给现金红包,图的是一个热闹。但即便如此,也有不愉快的例子,因为“讨喜”的人所求甚多,而引起肢体冲突。
进入城市生活之后,“讨喜”就不合时宜了,一是城市生活规则里,婚礼是熟人聚集,不欢迎陌生人出现,二是人们更注重亲友的交流,对于其他的喧闹场景有了厌恶心理——这也是为什么“婚闹”如此招人烦的原因。拦婚车要钱,即便披上“讨喜”的外衣,也失去了“讨喜”之名,有了阻碍交通、违反社会秩序之实。
上街拦婚车的老人,观念还停留在过去的时代,认为这样当众拦车没什么问题,不觉得这么做是对别人的打搅甚至骚扰。在个别老人被报警、拘留后,仍然无法杜绝这个现象的发生,充分说明婚俗文化的惯性有多大。
让拦婚车要钱的现象消失,需要多方的合力。首先是流行这个习俗的地方,举办婚礼的家庭不要有“和稀泥”心理,图吉利或者图省心,遇到拦婚车索要钱财的人就满足他们的要求,正是上街拦婚车“讨喜”屡屡得手,才导致了他们遇到良辰吉日就闻风而动。如果多数人都不坚定地对拦婚车者说“不!”,那么少数人就算遇到就报警也无助于彻底解决问题。
其次执法机构要主动介入发生于道路、街口等公共场所的拦婚车行为。交警队会在节假日安排警力,一旦发现有婚车被拦造成交通拥堵,就应像往常执法一样,对道路进行疏通,对拦车者进行警告,对拦婚车行为,不能有“民不告官不究”心理。如有必要,要尽快通知110,对故意造成道路拥堵的人进行管束。
要对拦婚车的行为进行清晰、准确的分辨与认定,不要觉得“车”字前面有个“婚”字就被过多的额外因素干扰。在《道路交通安全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甚至《刑法》那里,路上拦车要钱,只和“拦”有关系,和车的使用属性没关系。试想,当一个人或一群人冲上马路,拦住一辆车或一排车,不给钱物就不让走,那是什么性质?
这几年,婚俗文化中的恶俗一面,比如“新郎被扒光泼狗血”、“把伴娘扔下水”、“公公和儿媳当众亲吻”等新闻,频繁刺激着人们的眼球,让人对发生于婚礼上的一些陋习嗤之以鼻,拦婚车要钱,毫无疑问也算婚俗文化中的恶俗一部分,不管这个做法在过去被赋予了什么象征,在现代社会,一旦某种做法给公共空间与秩序添了乱,甚至涉嫌违法时,就该被警告、被终止、被追责。 □ 韩浩月
编辑:何起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