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再出发。2020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办好农村“双创”基地,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等,乡村双创的热度不断升温。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广东省累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67.5万人,他们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也正在成为农业发展的“脊梁”。并且,随着国家对乡村双创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借助创业大赛的平台走出“农门”,在更大的舞台上交流竞技。在刚刚落幕的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以下简称“众创杯”)之大众创业创富赛的企业组总决赛中,近三分之一的项目都来自于农业,已连续举办五年的“众创杯”之农村电商赛的累计参赛项目也接近2000个。在这些赛事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等,通过赛事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散发光热。
“众创杯”之大众创业创富赛现场。
5旬选手田间创立大米品牌
带动万名种植户
“带着4个省级贫困村扶贫产业、500多位种植大户的期盼,我来参加总决赛......粮安天下,我有责任。”9月中旬,在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大众创业创富赛(以下简称“众创杯”大众创业创富赛)的总决赛现场,来自广东省河源市的张艺强说道。
这位个头不高、脸上总是挂着淳朴笑容的中年男人穿着为比赛特意准备的白衬衫,普通话里带着浓重的粤语口音。在水稻种植领域扎根了30多年的他成功打造了自有品牌“越王贡”大米,凭借着完整的产业体系,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点赞,成为当天创富组的铜奖获得者,也是当天唯一获奖的农业项目。
张艺强在“众创杯”之大众创业创富赛现场,向评委介绍他的项目。
张艺强今年已经51岁,自1989年起开始研究水稻。黝黑、粗糙、充满褶子的皮肤是他30多年扎根水稻种植的见证。张艺强原本在华南植物园从事水稻品种研发工作,2003年返回家乡河源市龙川县,行走在龙川稻田埂上,向农民推广优质水稻品种。
在推广水稻的过程中,他眼看着家乡农田一年比一年荒废,农民们利润微薄。2016年,便决定自己创业,创建了自有品牌“越王贡”。
“‘越王贡’名称取自南越王赵佗,‘贡’代表我们生产的米是最好的。”提起起名典故,张艺强一脸自豪。在他看来,龙川生态环境优良,具备晚造水稻的最佳气候条件,公司的5万亩水稻种植基地均处于东江上游水源保护地,有着天然优势。
张艺强在田间介绍水稻。 (张艺强供图)
经营模式上,张艺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等,在龙川县各镇设有30多个“三农服务点”。
“大米是有生命的,从刚收割的稻谷到最后呈现出来的商品米,它的软香糯等各品质都会发生变化。”张艺强说,公司采用的全产业链种植方式对收购回来的原粮可以清晰地追踪到具体品种、具体农户以及收割时间。而为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张艺强提高了农户种植水稻的收购价。“比如晚造品种,公司的合作价格是180-200元,比国家保护价高出了40元左右,保证农民有钱赚。”
他们还与四个河源市省级贫困村(瑚径村、礼堂村、双丰村、南坑村)的农户合作,直接带动约五六百家农户共同种植,与近300位贫困户签订合约,定向收购贫困户大米,开展精准扶贫。据张艺强的粗略统计,龙川县全县约1万名水稻种植户购买他们的种子或接受他们的服务。今年疫情期间,公司还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和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共捐赠了6万斤的自营品牌瑚泾富硒米,为战疫一线贡献力量。
今年6月在邮储银行的建议下,张艺强参加了“众创杯”大众创业创富赛,希望听取评委们的专业意见。现场评委也针对融资需求、销量、品牌形象等给出了诚恳建议。“其实大米很难做出亮点,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更好的经营模式,这次来参加比赛,并不是说来寻找投资机构,而是希望结交有缘人,寻找有共同理念的愿意投身到乡村的创业伙伴。”
对于未来发展,张艺强信心满满。现在他的目标很明确,要生产最优质的河源丝苗米,振兴广东丝苗米。他打算继续开拓版图,朝着20万亩水稻种植基地的小目标奋进。但同时,张艺强也告诫自己,不要着急,“越王贡”大米要用百年老店的方式,做精做深,积累好口碑,走出广东,走向大湾区。“步子可以慢,但一定要踏实。”
张艺强在龙川的水稻生产基地。(张艺强供图)
专家建议:
乡村双创更需要“长期主义”
“众创杯”赛事已举办了五年,张艺强只是一个典型个案。从历年的获奖项目来看,农村双创大有可为,既有和张艺强一样的重产业、助扶贫的传统种植业,也有利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将农村可视化的技术产品“V村在线数字服务平台”,同时也不乏新材料的创新突破,如大众创业创富赛的银奖项目“高效生态农业多功能性液膜新材料的应用与开发”,团队自主研发的新型液膜材料能够解决农药喷洒、打蜡残留、传统套袋成本高等行业痛点。
农村电商赛的大赛执行机构广东省电子商务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更加契合实际需求,从去年开始,农村电商赛的参赛范围已拓展至“互联网+三农领域”,包括农产品种养殖、深加工流通、休闲农业等业态。
记者也注意到,除了领域分布广度在延伸外,农村双创项目参赛选手的层次也更加丰富,新时代的“乡村追梦人”中既有农民工、退役军人,中高等院校毕业生,也不乏海归博士、知名大企高层等。
今年9月中旬,农业农村部在新闻通气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各类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850万人,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人员超过50%。截至2020年7月底,全国新增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1300多万,其中有5%通过云视频、直播直销等新业态创业。
可见,乡村双创的热度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迷信跳出“农门”,逆流而行。但对于乡村创业者而言,资金缺乏、技术难以攻克、人才流失等依然是横亘在创业路上的拦路虎。“我们目前还缺乏真正理解项目,能在种植领域、高透保鲜材料等方面给予资源支持的投资机构,并且产品的应用研究过程很长,未来还需要整合更多的人才和研究团队。”大众创业创富赛的银奖项目“高效生态农业多功能性液膜新材料的应用与开发”项目负责人钟乐告诉记者。
湾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朱文平表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农村创业不易,首先高学历人才稀缺,其次农业产品难以标准化,造成项目可复制性低,示范效应弱,资本注入倾向保守。
“越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越需要‘长期主义’,创业者要能耐下心来把项目当成终身事业慢慢打磨。”朱文平认为,乡村双创项目的成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靠情怀,而需要更好的手段促进资本介入。
湾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CEO朱文平在众创杯赛事中担任评委。
广东贝英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少斌也认同这一观点。他表示,乡村双创项目的扶持除了要从政府层面搭好台子外,还需要公益性的引导资金、补贴以及创业导师的及时指导,帮助项目少走弯路,缩短周期。“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同时,还要加上实业和资本。”施少斌说道。
大众创业创富赛总决赛的评委王力在现场也针对农业项目给出了建议:“后疫情时代,市场上的资金供给略微迟缓,农业投入风险较大,创业者要做好项目的股权融资,注重效益产出,同时积极寻求政府支持。”
政策加码:
“双创”激活“一池春水”
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在乡村振兴中,最重要的是要培育乡村产业的“增长极”,促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建设。创业大赛正是挖掘优质项目的平台,帮助项目“一赛成名”,吸引资本、资源青睐。
众创杯赛事的主办方之一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赛事平台将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能力,8个单项赛事均设金、银、铜奖,部分赛事设优胜奖和若干单项奖。其中,企业组金奖20万元,银奖15万元,铜奖10万元;团队组金奖10万元,银奖8万元,铜奖5万元。除奖金之外,主办方还提供了“12+N”的配套服务体系。符合条件的参赛项目可申请最高5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享受最高达10万元的一次性创业资助、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等政策,并且可申请入驻创业孵化基地。
农村电商赛的上述负责人也表示,除组织比赛外,执行方还将组织若干专场对接活动,包括专题培训、投融资对接、人才对接,以及产品销售链条环节、资源和供需对接等,对参赛项目团队给予长期创业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到省市层面对乡村双创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码。继2020年的“一号文件”提出要办好农村“双创”基地后,2020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的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100万以上,基本实现农业重点县的行政村全覆盖。
今年1月,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2月,广东省政府发布的《广东省进一步稳定和促进就业若干政策措施》中再次提及,要实施“农村电商”、“乡村工匠”重点行动。
落实到具体措施上,今年9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举办2020年农村电商“省级精英训练营”培训活动,在全省范围内资助500名有发展潜力的农村电商经营管理者,参加高层次进修学习,为农村电商培育“头雁”,助力乡村振兴。
在国家以及省市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日渐升温的“双创”激活了广阔农村天地的“一池春水”。但乡村双创的持续发展还有赖于要在营商环境上提供“硬支撑”,积极落实中央的“双创”政策大礼包,让企业和人才想进来、留得住、发展好!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刘雪 叶斯茗
编辑:卫志凌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2020年广东“众创杯”创业创新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