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深圳要再造发展空间、创新增长方式,必然向海而行?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10-14 00:01

截屏2020-10-13 下午11.47.25.png

10月15日,被誉为“中国海洋第一展”的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将在深举办。此前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亦提到了“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未来,向海而行的深圳要如何发展?深圳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标上行进,又将迎来哪些全新的发展契机?

 

蓝色深圳,是发展空间再造与增长方式创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深圳向海而行,既是自身城市发展的所需与优势,更担负着国家的期许与重任。

2016年,国家海洋局批复深圳为全国首个海洋综合管理示范区。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海洋局联合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推进深圳等城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国家层面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再次明确“支持深圳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和国家深海科考中心,探索设立国际海洋开发银行”等,这是对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做出的具体安排和重大支持。

3年之内,深圳向海而行,在国家层面被多次提及。

日前,在海博会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副市长张勇进一步阐释这一深圳发展战略:深圳在向海发展上具有先天优势和深厚基础。一是毗邻南海,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位置,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是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规模庞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可快速延伸嫁接到海洋领域。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突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四是海洋龙头企业集聚,拥有招商重工、中集集团等一批技术实力雄厚的品牌企业,同时涌现出一批技术条件先进、成长潜力大的新兴企业。

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成为放在40岁的深圳经济特区面前的全新课题。城市及产业运营专家、深圳市都会城市研究院院长高海燕表示,建立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就是要立意于再造一个高质量的海洋深圳。深圳向海发展,要基于发展空间再造,增长方式创新和海洋文明发展。“未来,将有三个深圳,陆地上的深圳,海洋上的深圳,天空中的深圳。这在战略上是极具想象力的。深圳向海,是基于空间、科技、经济、文化上的全面与海融合发展。”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表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应该具备航运中心、海洋科技高度发达,海洋金融和海事法律等高端服务业领先、海洋科研和人才引进能力领先等多方面的核心要素。而深圳正在往这一方向努力。

 

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层层递进、步步为营

深圳是一个目标引导型城市,从1.69亿元GDP(1980年)到2.69万亿(2019年),从40年前的县域经济到现在的超大城市。目标在哪里,深圳的路径就在哪里。

“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在国家层面首次提出之后,深圳2018年就发布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配套出台了《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18-2020)》。

海博会新闻发布会上,也透露了这样一组令人振奋的数字:2019年,深圳市海洋生产总值约2600亿元,同比增长约8%,海洋生产总值占全市GDP约10%。海洋产业结构稳定,“蓝色经济”已经成为深圳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不仅如此,在顶层设计层面,深圳在全国率先编制了《深圳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深圳市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等,初步划定了陆海衔接的生态保护红线,确立了海洋生态保护的整体格局。海岸带修复试点稳步推进,滨海风貌特色凸显。宝安滨海文化公园等公园建设以及大鹏新区珊瑚礁保育等工作稳步推进。实施深圳湾禁渔区,海湾生态质量明显提升。海洋博物馆被列入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市歌剧院等重大设施落地海岸带地区,滨海风貌更加靓丽。

此外,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专业科研力量不断增强。深圳市已建及在建的海洋领域各级创新平台近34个,包括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8个、市级重点实验室7个、市级工程实验室10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市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个,集聚了近千名海洋领域高级研究人员。已建有深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海洋生物医药技术支撑平台(坪山)、国际生物产业基地、深海海洋装备试验和装配基地、深圳蛇口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等一批海洋相关基地。

向海而行的深圳显现围绕目标而行的战略布局能力以及落地执行能力,“回顾十三五计划,从顶层设计到硬件布局,深圳在海洋城市的打造上,层层递进、步步为营,已经有了阶段性成果。”胡振宇说。

 

2025年的向海而行,如何精细化高质量发展?

日前,深圳修订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实施方案(2020-2025年)》。未来5年的深圳,海洋又将给这座城市带来什么样的想象力?

正如张勇所说,未来的深圳,将努力打造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高地、海洋科技创新的策源地、海洋国际交流合作的先锋地,不断增强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含金量和辨识度,努力在落实海洋强国战略上做好示范、当好标杆,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做出更大“深圳贡献”。

在更高的站位,更宏大愿景的新一轮《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中,明确未来5年将持续推进和新增共计63个涉海重点项目,包括国际海洋开发银行、海洋大学、国家深海科考中心等一批标志性、代表性、关键性项目,形成示范效应,有效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

胡振宇表示,在过去,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硬件组装制造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海事仲裁的话语权、海洋经济、海洋科技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海洋科技上来讲,智能海洋、海底通讯、无人船等高科技的市场,深圳要如何引领?全球海洋治理方面,深圳要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海洋文化是讲究积淀的,深圳的海洋教育、全民的海洋意识要如何培养?双循环下,海洋的广阔的用武之地要如何挖掘?海洋法的推进,人才的延揽,海洋航运、金融、国际合作方面……海洋可以做、需要的事情特别多。40年后,面对特区的’二次改革开放’,科研人员、行政人员、知识储备、思想储备够不够?这些都是挑战。”

另外一方面,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引发了高度关注与讨论,更是被坊间称为未来5年的”深圳路径“。

在该方案中,关于海洋,提及到了两个重点,一是环境保护,“推动完善陆海统筹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机制”,二是空间统筹,“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促进空间合理开发利用。”

移山填海的深圳,已经跟随着经济发展,进入到爱海护海的新阶段。“现在的深圳海洋发展理念放在了可持续发展、陆海统筹这一更宏大的视角上。”胡振宇表示,深圳在海洋使用上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高质量发展。”过去的深圳,填海填了80多平方公里,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城市过去40年的发展。以前的海域使用就是围海填海的审批制度,近两年,海域使用法颁布后,可以与陆地土地一样拍卖。而未来,探索按照海域的水面、水体、海床、底土分别设立使用权,可见的是,海洋的使用将会更加精细化,更高质量发展。”

未来,深圳向全球提供什么样的海洋公共产品与服务,海洋城市品牌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如何精细化高质量发展,或是深圳当下就需要思考的话题。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截屏2020-10-13 下午10.58.36.png


编辑:戴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下一个40年如何再创辉煌?深圳请回答
庆祝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