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22日,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在佛山南海隆重召开。同期举行的还有第四届中国(佛山)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及产品展览会(CHFE2020)。这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连续第二年把这样高规格的、强专业的产业大会选在了佛山。按照昨天会上发布的最新消息,2023年,全球历史最悠久、覆盖面最广的氢能顶级会议,被誉为全球氢能“奥运会”的世界氢能技术大会(WHTC),也将落户南海。
佛山凭什么?2009年佛山“白手起家”,经过10多年发展,已逐渐形成从制氢、储氢、加氢到零部件、整车制造的完整产业链。世界首条商业氢能有轨电车、全国首座商业化加氢站、全国首个“氢能周”等一个个氢能产业“之最”,都出自这座制造业大市。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或许是当前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注脚。传统制造业基因如何开出新能源产业之花?站在万亿GDP新起点上,佛山如何“氢装上阵”,为一个十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
一颗“火种”
制造业大城开启新能源探索
如果说2009年到2013年是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萌芽期”,那么之后的几年,佛山就是在氢能领域中摸索着如何“走路”。
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召开、中国城市燃气氢能发展创新联盟成立、一汽解放南方新能源基地落地……短短几周内,“氢能”这个热词在佛山燃起热火。
佛山氢能的这颗“火种”,源自新能源汽车企业广顺。2009年,广顺集团斥资3000万在南海丹灶成立广顺新能源公司,探索燃料电池车核心零部件研制。两年后,南海拿出3300亩土地,在丹灶布局广东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2011年和2013年,南海又联合国家机构举办了两届燃料电池及氢能技术发展国际峰会。
这时候的佛山,可以说是凭着骨子里敢为人先的魄力,在氢能产业的红海里“白手起家”,向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起“突围”。
如果说2009年到2013年是佛山氢能产业发展的“萌芽期”,那么之后的几年,佛山就是在氢能领域中摸索着如何“走路”。2014年,这座制造业大市开始思考传统能源的局限,开始了对新能源的探索和布局。一方面,率先在佛山对口帮扶云浮产业共建平台——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开始大力引进国际前沿技术和龙头企业。行业龙头国鸿氢能在此落户,与巴拉德共建了全球产能最大的氢燃料电堆生产线;飞驰客车建成年产5000辆氢能汽车整车的柔性化生产基地。2017年,云浮首批量产的28辆氢能源城市公交车正式投入使用,分别投放到佛山、云浮两市使用,率先在国内正式开通氢能公交车试运行示范线路。
回到在本土,佛山瞄准氢能配套产业发力。加氢站的建设就是基础设施建设的痛点。2014年,南海梳理加氢站审批流程,2015年,明确加氢站参照燃气加气站管理,主管部门为住建部门。这一做法填补了国内加氢站建设没有相关主管部门的空白,为佛山乃至全国的加氢站设计、规划、立项、报建、建设、验收建立了规范。2017年,全国第一座商业运营的加氢站在南海投运。
二个支柱
南海高明携手搭起氢能产业链
一边是南海的仙湖氢谷,一边是高明的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两大支柱,撑起了佛山氢能产业的链条。
有长期观察佛山氢能产业的学者称,2017年是南海的氢能元年。这一年,氢能产业从“小众”产业上升到南海全区系统布局的新兴战略产业,出台全省首个氢能产业发展扶持政策,率先启动科技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促进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发展项目”,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氢能周”活动,全国第一座商业运营的加氢站投运。
新元年的到来,佛山氢能产业从“学走路”到“跑起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寻求新的平台和空间载体,让产业集结成产业集群,打出“组合拳”的力量?
2018年启动建设的南海“仙湖氢谷”,成为南海乃至佛山全市承载氢能生态的主阵地,目标是成为中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和氢能产业“硅谷”。这片面积约47.3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集聚了广东探索、爱德曼、广顺新能源、济平新能源、海德利森等近50家氢能企业,产业核心项目计划投资合共超25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形成年产值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形成了涵盖制氢及制氢加氢设备研制、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部件、整车研发制造、氢能产业检测及设备研制、加氢站设计与建设、氢能标准制定等6大环节的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
产业成链,科研“加持”。去年12月,佛山仙湖实验室落户在仙湖氢谷,这个由佛山市政府、武汉理工大学、南海区政府合作共建的实验室,是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佛山分中心,将以氢能、燃料电池等国家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氢能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突破和重大装备国产化进程。
在南海氢能产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佛山另一个以新能源为产业转型升级抓手的区域——高明区异军突起。较为充裕的土地空间,让更多氢能产业链条的大企业、大项目选择了这片“处女地”。
2014年,中车四方在高明建设氢燃料有轨电车制造基地就是“关键一招”。该公司不仅形成了年生产生产现代有轨电车300辆或地铁150辆的产能,还撬动了高明在轨道交通领域率先应用氢能源做了良好探索。随后的2017年,中车四方与高明签订了当时中国首个落地的氢能源现代有轨电车订单。2019年11月底,世界首条商业运营的氢能源有轨电车终于在高明上线。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底,佛山市成立了氢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副市长任副组长。以前所未有的统筹力度,托起氢能产业腾飞翅膀。如今,一边是南海的仙湖氢谷,一边是高明的现代氢能有轨电车修造基地,两大支柱,撑起了佛山氢能产业的链条。
三个“之最”
“佛山氢能数据”很亮眼
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氢能终端应用推广规模全国最大。
“佛山的氢能发展在产业化实践方面,处在全国‘排头兵’和‘领头雁’的位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中国氢能产业发展指数课题组联席组长景春梅这样评价了佛山氢能产业的地位。她表示,氢能产业技术很早就在上海等城市布局和研究,但真正做成产业链且成气候的只有在佛山,这对于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经济转型,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都会发挥重要作用。
在2020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氢能产业大会上,佛山市长朱伟公布了一组“佛山氢能数据”:佛山汇聚了超过90家涉氢企业和科创平台,构建起国内最完善的氢能产业链;建成并运营加氢站15座,氢能基础设施建设领跑全国;开通氢能源公交线路28条,投运氢燃料电池汽车近1400辆,氢能终端应用推广规模全国最大。
这组数据印证了景春梅所说的“成气候”。这种“气候”,不仅仅是简单地做新能源汽车,而是从能源革命的角度来打造氢能产业,更瞄准新能源产业未来对制造业转型的支撑作用。
昨日,5个氢能产业项目在南海投产,其中韵量项目是重塑项目在南海的重要部分,已形成一期年产5000台套电堆的产能,实现电堆和膜电极的批量化制造。济平催化剂项目于2020年与南海区签约,不足半年内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全自动生产线,并投入生产,催化剂年产能2吨,可配套2万台套电堆。此外,16个氢能产业项目签约落户南海,包括中国石化集团资本、国华能源投资、江苏清能股份、中深新产业、西安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院校,项目涵盖氢源、加氢基础设施、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等产业链环节,合作方式包括研发生产、产业基金、加速孵化。
“一个地区氢能产业竞争力,不仅仅在于落户多少产业,而是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链。”南海区委副书记、区长顾耀辉表示,当天签约和投产的项目,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整个产业链条。“这次的项目无论是覆盖面,还是项目质量上,都得到很大提升,是我们南海目前在产业链上所欠缺的项目。”
下一个十年,佛山如何“氢装上阵”?
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国城市燃气氢能发展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氢能学术会议上,佛山市副市长许国提到了佛山氢能产业的“雄心壮志”:建设国家级的氢能示范区。
事实上,早在2019年1月召开的佛山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上,佛山市委书记鲁毅就提到,力争到2020年培育形成装备制造、泛家居等两个超万亿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同时,佛山计划到2025年培育形成汽车及新能源、军民融合及电子信息等两个超5000亿元产业集群,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等4个超3000亿元产业集群。届时,佛山将形成“2+2+4”的产业发展新格局。而在今年5月20日发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到,培育佛山等地市建设氢能产业基地。
这是对佛山现有氢能产业基础的肯定,也是对未来氢能布局的期许。而在许国看来,佛山要“氢装上阵”仍亟待解决供氢、研发、应用、人才四个难题,“还要不断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佛山的氢能产业应用场景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转变。”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关婉灵 通讯员 周子健
编辑:关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