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下午,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庆邦在北京雍和书庭发布了他最新的短篇小说集《心事》。
在该书里,刘庆邦用精炼的笔法,展现了质朴天然的人情世道与至纯至美的人间真情。故事里有痴痴守望未婚夫的农村少女,有深爱妻子的矿工,有在困境中惺惺相惜的恋人……通过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表述,呼唤人性的澄澈纯净,传递了作者关于“爱”与“美”的美学理想。
新书发布会现场
刘庆邦在长篇、中篇、短篇小说的写作上均有建树,尤其在短篇小说领域数十年悉心耕耘,为文坛贡献出许多令人难忘的精彩篇章,是公认的当代短篇小说巨擘,被王安忆赞为“很难想象还有谁像他这样,能持续写这样多的好短篇”。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臧永清在新书发布会开场致辞中给予刘庆邦的创作高度评价。他表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作家并不是只有靠长篇小说才能被称为大家的,鲁迅、汪曾祺、林斤澜等,都是以中短篇小说的写作闻名于世。臧社长强调,“我们重视长篇写作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中国作家中间,掌握最纯熟的短篇和中篇的作家。”
《心事》一书中收录了许多爱情小说。在新书发布会上,刘庆邦将生活比作淤泥,将爱比作荷花,认为爱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验,发乎生命的本能。他说:“我觉得爱的本质是善良,是付出,是尊重,是不伤害,甚至是牺牲。它不是恶,恶的人得不到爱情。不是索取,不是占有。我是从本质上这样理解爱,爱首先是善良,这是一个爱的本质。”
同时,他也认为爱是一种天赋,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意志力。“当结婚成家之后,考验的就是一个人的爱的意志力。爱的意志力强,可能使爱维持得比较长久,或者始终保持着一颗相互之爱的爱心。如果没有意志力,很可能被繁琐的日常生活消耗尽了,就使这个爱不能维持。”
刘庆邦还在现场分享了一段初中二年级开始、长达数十年的初恋。他坦言很少在公开场合讲初恋,因为每次讲过都久久不能平静。“初恋完全是精神性的,它超越身体,它像童话一样,特别纯洁,连想摸摸她的衣服好像都是亵渎似的,想拉拉她的手也觉得不敢超越……我觉得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超越性的爱,近乎神性。这样的爱,可能一个人一辈子只能遇到一次。”
著名作家刘庆邦
刘庆邦曾在煤矿上生活了九年,他将矿上的生活比作“炼狱一样的经历”。矿工们要在地底下,在黑暗中劳作,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每天面临着生命的危险,如此形成了这个生态群体的特殊性。每天与自然抗争,与死亡较量,在孤独和艰辛中渴望爱情,使得矿山的生活与文学离得特别近。刘庆邦介绍,原本矿工大多数是文盲,但有知青进入之后,特别是老三届,不甘心只做煤,不甘心只做体育劳动,不甘心这种外在生活,还希望有内在生活,希望还有精神生活,于是拿起笔来搞创作。
目前,刘庆邦已写了四部煤矿题材的长篇,还有大量的中短篇。他说:“听说煤埋藏越深越纯,发热量越来越大,我就是在矿井里继续深入开掘,希望自己像采煤一样,写出来的小说也是越来越纯,发热量越来越大。”
刘庆邦最为广大读者熟悉的中篇小说《神木》,被改编为电影《盲井》,斩获第五十三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他在现场讲述了电影从版权签约开始的幕后故事。刘庆邦认为文学既有审美功能,也有反思功能,写作应当从个人内心出发,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当读者提问应该如何写作好的爱情小说时,刘庆邦给出的回答是:用思想升华情感,然后才能写出完美的作品。先是生活,后是小说。
两个小时的发布过程中,刘庆邦从爱谈起,从文学观、自身写作、电影改编、短篇小说创作等多角度,深度解读了这部小说集,内容涵盖了文学、社会、电影、心理、情感经验和生活体悟,令观众受益良多,意犹未尽。有现场读者表示,这是刘庆邦线下分享活动中内容最充实的一场。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