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董晓妍 通讯员孟楠 郑维群 肖建喜 10月20日,中医药抗疫与文化自信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召开,会上举行了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揭牌仪式。
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岐黄学者方邦江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专家张大庆教授等大咖云集,分别就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医疫病传承理论防治新冠肺炎救治临床实践、当代医学文献收集与整理作了学术报告。
大咖聚齐广中医,共议中医药抗疫与文化自信
据悉,中医药抗疫与文化自信学术研讨会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主办,广东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广州中医药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协办,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承办,是第十届广州学术季的亮点活动之一。
会上,刘良院士讲述了自己身在澳门、心系国家、面向世界、积极抗疫的经历。作为一名中医出身的院士,他在会上强调了三个“更加需要”:中医药是复杂的科学体系,更加需要多学科的先进技术集成和融合,更加需要多学科结合的人才队伍,更加需要国际合作,才能真正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疫情期间,方邦江教授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队长,武汉雷神山医院感染三科五病区主任、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专家组副组长、特殊抗生素使用会诊专家。他从新冠肺炎与急性虚证、截断逆转创新理论谈到中医“疫病”创新理论防治新冠肺炎临床实践,介绍了其率先倡导的“全程补虚”的治疗新理念、“全程泻下”排毒的截断扭转防治新策略、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六型专方,还有其所率团队共同创立的“现代冥想康复辅助音乐”、“抗疫强生功”、以及“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等,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守正创新”的丰硕成果。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张忠德教授从中医药辨治新冠肺炎谈了关于当代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他表示,中医药并非是过去式的,而是当下进行的,“中医药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因此,现在的中医药更应坚持守正创新,守中医传统整体辨证思维和理论逻辑之正,创中医的思维理论与现代语言体系、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之新。”
“疟疾是当今世界最具灾难性的三大传染病之一,清除全球疟疾需要中医智慧。”世界卫生组织疟疾顾问、全国消除疟疾专家指导组委员、国家青蒿素复方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团队主要成员、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介绍说,该校青蒿抗疟团队自1974年以来坚持青蒿素及衍生物的临床研究,坚持青蒿素复方的开发及国际推广,把中国的青蒿素带给亚非疟疾流行国家,目前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中医特色的疟疾防治方案。今年9月16日,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卫生部长给中国援圣普抗疟团队颁发了“疟疾防治突出贡献奖”。
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揭牌,钟南山院士为其题名
作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的重要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澳门科技大学校长刘良教授,广东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广东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邵瑾及广州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建华教授、校长王省良教授、副校长张忠德教授一起为全国首家抗疫文献馆揭牌。
据悉,该馆由广中医图书馆负责筹建,今年6月向全球开展抗疫文献和实物征集,由于广大市民和校友的积极响应和踊跃捐赠,仅用4个月的时间建成。目前共采集到纸本外文图书167种、纸本中文图书798种、纸本古籍134种、数字化文献9276种、学位论文34605种、报道文献16722条、学术论文4992种、视频343个、实物藏品164件。香港校友胡卡博士及家人特捐款50万元资助建设,命名为“星玉阁”,意寓中医文化对人类贡献如星光灿烂,似玉石永恒。近日,钟南山院士特意为该馆题名。
抗疫文献馆的墙上还展出了馆藏岭南抗疫古典医籍、李国桥教授与青蒿素研究推广、附属医院医护人员从非典到新冠的坚守与担当等珍贵图片78幅,让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中医药抗疫文化史。
图片:通讯员供图
编辑:董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