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古泽新,听陈炜湛教授讲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0-22 20:55

2019年,被认为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从当下时代的眼光看甲骨文、看商代文化,可以一窥我们祖先的生活面貌。而甲骨文背后的奥秘,至今尚未完全揭开。神秘的甲骨文研究是如何开始的?甲骨文跟当下时代还有什么关系?不妨听一下著名古文字学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陈炜湛讲一堂课: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

甲骨文活动海报.png

10月25(星期天)下午,由南方都市报读书俱乐部、学而优书店、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学与当代学术”第二期讲坛将在广州学而优书店新港店举行,主题为“证古泽新耀中华——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由陈炜湛教授主讲,徐巧越博士主持。活动还得到协办方北大博雅讲坛的支持。

1899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首次确认中药“龙骨”上的“划痕”是上古文字,一锤定音惊天下。从“甲骨四堂”到“甲骨五老”,一代代学者前仆后继,挖掘与研究已持续两甲子。历史迷雾中走来的甲骨文,犹如火把,逐渐照亮了有商一代的历史舞台,填上了中华文化的一块重要拼图。

600x652_5f9178e6c67da.jpg

承载甲骨文的龟甲兽骨,曾被视为“龙骨”

商承祚书法.png

商承祚甲骨文书法对联:风高虎出谷,日入鸡在西(栖)

甲骨文最重要的应该是它的史料价值。它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还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性,把有文字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几代学人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甲骨四堂”就是指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甲骨五老”指1949年以后为甲骨学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五位学者——陈梦家、唐兰、商承祚、于省吾、胡厚宣。而陈炜湛教授,就是五老之一商承祚的弟子,是当代甲骨文研究领域的领头人之一。

甲骨文字属于商代文字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记的多为问卜事宜,目前已知甲骨文单字量约有4400个,已经“破译”的近半,其中就有陈炜湛教授的成果。

陈炜湛.jpg

陈炜湛,陈炜湛,主讲人。1938年9月出生于江苏常熟,古文字学(甲骨学)专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就读复旦大学期间便立志治学于甲骨文,研究生跟随中山大学古文字学家容庚、商承祚进行学习和研究。其治学严谨,对四常五老的认识与体会颇为深刻,在甲骨文研究领域贡献颇丰。出版著作有《古文字趣谈》《甲骨文田猎刻辞研究》、《三鉴斋杂著集》等。

那么,在当代,对于非研究者来说,认识、了解甲骨文还有哪些意义呢?它只能是极少数的古文字学者的心系所在吗?本周日下午且听陈炜湛教授和徐巧越博士娓娓道来。

编辑:刘晨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