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音车厢虽好,但仅依靠自觉可行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0-10-24 23:33

今年年底前,京沪高铁将推出一系列新措施,比如,“静音车厢”、计次季票、灵活折扣、有升有降的市场化票价。在这些措施中,“静音车厢”是一个比较有趣,也很有意义,涉及到多个方面的措施。

京沪高铁公司的设想是,“静音车厢”可为旅客提供更加安静舒适的旅行环境,愿意遵守相应行为规范的旅客,通过12306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购票时可自行选择“静音车厢”。

pic_851505

在最美好的理想化状态中,消费者选择了这个选项后,提出了自己的意愿,同时,就意味着他们认同某种行为规范,愿意接受相应的约束,在不打搅别人这一点上,会有更高的自觉性。比如,带着婴儿的父母,就不要进静音车厢了;进入这个车厢的,甚至自觉到车厢外去接电话。反过来,知道自己喜欢开着手机外放,或者电话很多的人,就会自觉地不选择静音车厢。

这种分离不是歧视,而是多赢。比如,把带孩子的家庭,集中在一个车厢。显然,一般的旅客获益了,不用受熊孩子的打搅。另一方面,家长也获益了。“熊孩子车厢”的乘客都带着孩子,相互之间更加宽容;另外,“熊孩子车厢”里,孩子们有玩伴,一路旅途愉快,家长也能减轻不少负担。既然非静音车厢集中了更多的孩子,也希望京沪高铁增加一些相应设施,更方便家长带孩子。比如,把卫生间、床铺、座位改造得更加适合带孩子,更加安全。

这种分离,不带有强制性。但毋庸讳言,社会是复杂的,也并非人人都能以最高的公德标准要求自己。静音车厢在试点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系列问题。

很多人在自己打电话,与他人视频的时候,却未必喜欢戴上耳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不受到打搅,但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孩子醒着哭闹嬉戏的时候,却未必愿意去约束他们。会不会出现有人首选静音车厢,但仅仅是想搭“别人自觉静音”的免费便车,不约束自己,带着孩子进,带着响亮的键盘进,最终车厢里面仍然充满五花八门的声音呢?这种情况下,发出噪音者仍然可以振振有词,谁规定火车上不能接电话,静音车厢不准进小孩,不能敲打机械键盘?

运行静音车厢的另一个问题是,人人都有静音的意愿,那么,这种意愿需要用价格来筛选吗?一方面,有了价格机制之后,付出钱的人,会形成更强大的共同意志:“我们都付了钱,你还来这里吵”;另一方面,价格机制会阻拦很多对静音需求不强烈的人,或者,本身就会发出噪音的人。那么,以一个不贵的加价,比如,5元、10元,来区分人群,是有利于静音车厢本身的成功运行的。

但是,也应该看到的是,静音是一种公共契约,不发出吵闹声音的人,就应该享受静音环境。这也是设立静音车厢的初衷,即”以意愿与行为”来区分,但如果以价格机制去筛选,虽然是高效的,但多多少少有不公平之嫌。

还有一个问题是,当设立静音车厢之后,会产生“一般车厢不必静音”的想法,这会不会使得非静音车厢更加吵闹,而且吵闹者还理直气壮,“你为什么不去静音车厢”?就像现在公交车上,当群众指责有人不让位置给老人的时候,有人会反驳:他怎么不去坐出租车?

生活是复杂的,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静音车厢的试点过程呈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细节。最乐观、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仅仅依靠自觉,静音车厢就能良好运行,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自发形成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刘远举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