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局)、山东省滨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
展览系统展示了博兴地区历年来出土的石雕、金铜、白陶佛造像。作为中国古代佛造像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博兴地区佛造像在艺术风格上体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造像铭文不仅展示出历史脉络性的连续性,也记录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表示,博兴的佛造像和青州、定州的佛造像,在手法、材质等方面有相同的地方,但每尊佛造像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造像的神态非常动人,体现出其造型技法的精湛,与佛像搭配的雕塑也非常精致。当然,展览最突出的特征是金铜小型佛造像。在展厅中,每件作品都能吸引你的视线,让你的心灵有所触动。通过这个展览,可以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相由心生——山东博兴佛造像展”选取了119件(套)展品,分为博善兴佛、金像流辉、金像铭愿三个部分,从造像艺术特色、地域时代风格及造像铭文内涵来展示博兴地区佛造像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博善兴佛“单元,从“遗寺存古”和“金耀龙华”两个方面展示了博兴地区的佛寺遗址与龙华寺出土金铜佛像,介绍了博兴地区佛寺文化的兴盛与佛造像艺术风格融汇南北之特色。
博兴地区目前已发现有龙华寺、般若寺、兴国寺、高昌寺等古寺遗址30多处,其中北朝至隋代寺院遗址20多处。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寺院遗址相继出土了金铜、石、白陶等各类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佛造像,证实了北朝、隋代这一区域寺院文化的兴盛和民间造像活动的频繁。
疃子造像碑 摄影:余冠辰
该单元展出的东魏时期的“疃子造像”出土于博兴县疃子村,这里是北朝时期疃子寺的遗址。该像为一佛二胁侍背屏式造像,雕刻精美、细腻,线条流畅。
螺髻梵王立像 摄影:余冠辰
北齐时期的螺髻梵王立像出土于博兴县龙华寺遗址,龙华寺是北朝至隋代的寺院遗址。螺髻梵王的比例匀称,宽肩隆胸,四肢修长,而薄衣贴体的特色是北朝时期中印佛造像艺术合璧的产物。
“金像流辉”单元从“造像规尺”和“地域神韵”两个方面展示龙华寺出土金铜佛像的特点,凸显博兴地区佛造像饱含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地方特征。
北齐天保五年(554年)的薛明陵造菩萨像制作精致
1983年博兴龙华寺遗址出土94件金铜佛造像,其中45件带有铭文,铭文中又有35件具有确切纪年,纪年时代自北魏太和二年(478年)至隋仁寿三年(603年),历北魏、东魏、北齐、隋四代,长达125年之久。这批金铜佛造像所跨年代之久、纪年序列之清,在区域佛造像中实属罕见,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国小型鎏金铜佛像断代的标尺”,也为探讨山东地区佛造像的艺术风格提供了重要依据。
冯贰郎造观世音像 国博供图
孔昭俤造弥勒像 国博供图
博兴金铜佛造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征,一铺三尊的组合形式、阔舟形背光、覆莲座等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面貌。造像小巧但内容齐全,装饰繁简适宜,体现出高超的造像技艺。造像题材主要以观音、释迦多宝佛、弥勒为表现对象,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与追求。
“金像铭愿”单元通过“观像取意”“西方净土”和“兴福造像”三个方面表现博兴地区民众对佛造像认识与理解的过程,展示出佛教传入中国后,为适应中国社会与文化不断进行本土化的转型。
王上造多宝像 国博供图
程次男造观音像
例如,该单元展出的王上造多宝像的铭文中包含有为亡故亲人追福的内容,体现了佛教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程次男造观音像、张见造观世音像的铭文中涉及到“皇帝陛下”“师僧”“一切众生”等祈愿对象,表现出对家庭成员以外的人员的关注。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展厅现场 摄影:余冠辰
本次展览以山东博兴地区佛像精品为主体,重点展示佛像蕴含的艺术、历史与思想内涵,探讨博兴地区佛造像在北朝时期的演变历程,发掘这一时期佛造像艺术所展现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博兴佛造像不仅表现出艺术风格的交融,也印证了佛教中国本土化的演变历程。源自域外的佛教在本土化后被民众更广泛地接受,同时民众的观念也在佛教影响之下发生了嬗变。
据悉,这是继“宅兹中国”“格物匠新”“玉出红山”等展览之后,中国国家博物馆又一次携手地方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地方历史文化展览,此次展期为4个月。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