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东莞创新班,谁能读,读什么?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0-10-30 18:14

“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的挂牌成立和创新班的顺利开班,标志着华为的人才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人才发展与人才生态总监孟令金表示。

近年来华为不断加强与高校的联手,加快培育应用型人才充实企业竞争实力,这一次华为与东莞高校联手了!10月29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揭牌暨“华为创新班”开班仪式在城市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

华为创新班一开班即带上“光环”,毕业于该班的学生还可以进入华为生态圈就业,可谓比普通毕业生更早敲定了就业方向,比想进入华为生态圈的孩子们先行一步,那么这个班谁能读,大学四年又学些什么呢?

截屏2020-10-30 上午9.10.12.png

华为创新班开班。

97名学生进入创新班学习

经过近两年的沟通,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和华为终于在今年的8月签下合作协议,携手创办“华为创新班”,合作时效为10年。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大数据应用型人才”,适用于大数据运维、大数据开发、大数据挖掘及分析工程师。

课程设计上,华为创新班将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和5G等技术领域开展联合课程开发与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实习就业等紧密合作,建立创新实践型教育模式,形成有利于社会机构深度参与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制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质量评价等活动的体制机制,达成校企间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培养符合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复合型与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

截屏2020-10-30 上午9.09.44.png

现场就华为创新班合作模式进行介绍。

“创新班我们会从大二的学生中招生。”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学院院长牛熠表示,背后的逻辑首先是大二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生活,对于未来更有规划因而主动性更强,其次是创新班课程设置会比一般课程难,因而在学生自愿参与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筛选。目前有97名学生进入了创新班的学习。

李依就是华为创新班的一员,她认为联合培养可以让同学们了解到更多的产业行业前沿知识,学习并掌握全新的技能,提升知识融合运用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

牛熠认为,华为作为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积极与城市学院搭建教育教学平台,双方在联合课程开发与教学、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等方面加强深度合作,必将不断地促进产教融合深度发展。而按照双方合作协议,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可进入华为产业生态圈。

华为人才生态建设进入新阶段

与“华为创新班”同时落地的还有“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揭牌,该中心可借助华为云的资源用于学生培养,方向主要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

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人才发展与人才生态总监孟令金、东莞政企业务部总经理肖勇、东莞华为云总经理万成、行业总监黄炜瑜等出席,而学校方面,学校董事长代表陈超群,学校领导王卫平、章德胜、高香林、黄兢、周庆等出席活动。

截屏2020-10-30 上午9.09.58.png

校长王卫平表示,加强校企互动、深化产教融合。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校长王卫平表示,顺应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入开展多维度校企合作,加强校企互动、深化产教融合,让企业走进校园,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此次合作也响应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的新工科建设方向,旨在加快探索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机制。

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人才发展与人才生态总监孟令金表示,华为云学院人工智能中心的挂牌成立和创新班的顺利开班,标志着华为的人才生态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未来,华为将加深与校方以及生态各方的合作,加大投入,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可持续发展的人才生态体系,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

截屏2020-10-30 上午9.09.11.png

广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人才发展与人才生态总监孟令金。

为同类型高校提供可复制推广经验

一直以来,广东鼓励高校大胆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新载体,大力推进产学协同创新中心、协同育人平台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典型经验和成果,在全省民办高校中有相当的代表性。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有效尝试,也取得非常不错的成绩。

截屏2020-10-30 上午9.08.02.png

未来,学校方面将积极探索出更多合作形式和载体。

本次华为创新班是为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创新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进行的深层次合作,有助于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同类型高校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

以此活动为契机,瞄准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探索出更多合作形式和载体,主动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和特色专业学院,争取在新一轮人才培养改革中占得先机,在人才培养方面再添佳绩。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主办方供图

编辑:梁锦弟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梁锦弟4936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