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0粤港澳院士峰会暨第六届广东院士联合会年会在东莞松山湖拉开帷幕,以“讲抗疫故事 担报国使命”为主题的“大手拉小手·抗疫院士说”活动走进校园,张伯礼、李德仁、徐建国等抗疫院士专家面向大湾区大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培养青少年科学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
东莞已连续247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
东莞市委副书记白涛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东莞坚持贯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截至目前,已连续247天无新增本土确诊病例,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的经济实现了增速转正,全市的基本盘有效稳住,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关键是由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也离不开各位院士、专家及广大的医务工作者的专业支持和不懈努力。
本次举办“大手拉小手·抗疫院士说”活动意义非凡。广东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朱超华表示,无论是抢建方舱医院,还是多条技术路线研发疫苗;无论是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大数据追踪溯源和健康码识别,还是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有序推进复工复产,都是对科学精神的尊崇和弘扬,都为战胜疫情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而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不断学习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和爱国报国的责任担当。
未来要加大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增加培养数量,扩大青少年科技教育覆盖面,充分挖掘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中学生,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建设公共安全与大健康服务体系
本次活动上,邀请了李德仁、徐建国等抗疫院士专家做主题分享。作为摄影测量与遥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始终坚守在科研的最前列,引领着我国地理信息科学的发展。现在,我们打开手机,可以进行地图导航、外卖点餐、快递送货等等,这些都与地理信息技术密不可分。而在疫情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也是精准助力疫情防控,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李德仁作《空间信息技术用于疫情管理》的主题分享,从遥感助力火神山、雷神山监测到网格GIS打通疫情防控最后一公里,再如夜光遥感助力疫后复工评估等均是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来支持疫情的防控管理。他表示,空间信息技术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利器,要建立我国实时化智能化的灾害快速应急响应系统,它可以是一个工具。而疫情常态化下的新基建推进过程中,应当建设基于时空大数据的公共安全与大健康服务体系。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微生物学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建国表示,越看过去的疫情,越觉得我们做得还是非常不错,科学防疫,政府主导,民众配合。新冠的传播速度、范围和方式都和我们见过的传染病不一样,防不胜防。疫情防控一定在早期,如果早期发现传染源或者无症状感染者,因此能够很好的控制,做全员检测,找出每一个带病毒的人就会很好的控制疫情,因而我们要科学防疫,政府主导,民众配合。
徐建国强调,应对未来,一定要认识世界、人、环境、动物、微生物中间的关系,把这关系处理好了,才能有效地解决新发传染病的危机,传染病它会发生,新冠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因此我们日后在解决新的形势下,在思考这些问题,提出很多新的挑战。
采写 南都记者 梁锦弟 通讯员 袁仕联
主办方供图
相关链接:
2日,“国士担当 战士气势”抗疫院士风采展在东莞松山湖生态城市科普馆揭幕,展览通过图文、多媒体形式,以院士感悟、院士介绍和院士抗疫成就三个方面重点展览展示21位院士抗疫事迹、抗疫心路历程。
编辑:梁锦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