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双脚感知社会的温度,用书写记载人间真情,用笔墨抒发内心的思考。9月5日,由广州市慈善会与南方都市报联手发起的“微心愿善暖万家”,联合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组织的关爱老人慈善活动,走进了海珠区凤阳街道,在凤阳街社工的带领下,探望居住在此地的两位独居困难长者。活动后,部分同学写下了自己的探访过程和感受。
衣食无忧的老人为何捡垃圾?
4名中大附中的学生在老师和社工的带领下,来到年过六旬的容姨家中探访慰问。
◎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高二二班 邱晨溪
◎指导老师:崔梦然
大家是否在自己所居住的小区里见过这样的老人,明明看上去衣食无忧,却经常将垃圾桶旁的旧家具以及旧纸盒拿回家中使用,亦或者是在公园中拾取饮料瓶然后变卖。这些老人为什么会这么做?
2018年9月5日下午,我和同伴们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之下来到了社工站,分为两组并分别前往探访两位阿婆。在社工阿姨交代了一些基本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后,我们便正式随社工们踏上了此次探访之旅。到了阿婆家门口,迎接我们的阿婆看上去十分瘦小,而双眼却非常有神,面对我们的到来显得非常热情。
阿婆家干净而拮据,在大门的旁边有一个不大的观音像,客厅不大的茶几下方塞满了废旧报纸。阿婆显得十分健谈,她讲了很多广州的老习俗,也讲她的日常生活。阿婆平时一个人住,她非常节俭,每天坚持早睡早起,买菜做饭都是自己解决。
阿婆也向我们抱怨了生活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去医院看病时,由于不会使用微信就不能网络挂号,阿婆常常一大早就前往医院,有时等很久还不能成功就诊。阿婆楼下的小道上车水马龙,她总担心被电动车撞到。阿婆想去养老院,无奈养老院的价格她承受不起。还有各种社保问题,社工们在这方面虽然给予了很多帮助,但也只能起到缓解的作用。
在与阿婆交谈完后,尽管我并没有直接得到开头谈到的问题的回答,但我也找到了一部分的解释。首先,虽然现在福利制度已经比较完善,至少她们吃住不愁,但老人们仍然保持着过于节俭的习惯。虽然看起来那些丢弃的东西有用,但她们从来不会使用它们。当然,那些饮料罐是可以换一些钱的。更重要的是,老人们年纪大了,孤独生活,内心找不到寄托,收集垃圾等行为可以找到一些慰藉。
那么应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呢?一方面,社工们在为老人提供物质服务的基础上,也应当多注意老人的心理活动,多与老人交谈。另一方面,政府不应该只是完善福利制度,还应该重视老人们与社会脱节的问题,可以多举办一些为老人服务的活动以及对养老相关政策进行调整。而对于我们来说,去写建议信给政府这种“高大尚”的事情应该做,同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我们身边老人,也是很好的举动。希望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能够创造出一个对于老人更加友好和谐的环境。
志愿者们在倾听阿婆的故事。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快乐写作吧!
本期主持:方军 南都记者 梁艳燕 统筹 李欣
编辑:方军 游曼妮 实习生麦晓婷
编辑:游曼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