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组织召开了2020年全市城管系统第四次重点工作例会,通报城管领域1-10月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南都记者获悉,目前全市公共机构均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此外,正在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
全市公共机构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
目前,东莞已出台《东莞市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全市公共机构均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松山湖、滨海湾新区基本完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建设,莞城街道公共机构已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已建成26 个示范小区,并逐步推进垃圾分类各类场所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已举办垃圾分类培训、主题日活动和垃圾分类“五进”宣传活动等。
其中,万江城管分局制定出台了《万江街道生活垃圾分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并设立资金补助,配置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逐步完善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大件垃圾和园林废弃物收运处理系统。今年计划建成日处理量为20吨产能的小型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备,30%以上社区在年底前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目前,浪漫花海、坝头、拔蛟窝、官桥滘社区餐厨垃圾处理设备已设置完成,产能共约11.3吨,严屋、简沙洲、大汾社区餐厨设备正在建设中;坝头、拔蛟窝、严屋已基本完成分类设桶、车桶同色、垃圾分类公示牌等配套设施设置工作。
接下来,东莞将出台实施垃圾分类工作指引、第三方考核评估方案,并聘请第三方机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检查,指导、督促“3+3”“1+1”生活垃圾分类先行示范片区建设。此外,还将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演讲比赛、生活垃圾分类“五进”宣传志愿服务等系列宣传活动,充分调动全民参与垃圾分类。
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建设
根据东莞推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厨余垃圾处理模式的原则,今年全市至少要建30 座厨余垃圾就地处置设施,各园区、镇(街)至少需要配置1 台处理设备(原则上20 吨/日),该项目与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并纳入了今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
目前,各园区、镇(街)均已制定了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配置计划,预计共有42 台处理设备,处理规模共约940吨/日。接下来,市垃圾分类办将对园区、镇(街)加强业务指导,定期开展督导跟踪,及时了解建设进度和运营情况。
此外,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还将联合市生态环境部门及行业专家,制订厨余垃圾就地处理设备验收方案,对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就地处理设备进行排污检测和项目验收,并将排污信息上墙公示,确保全市就地处理设备达标排放。
已升级改造243座垃圾转运站
据统计,截至10 月23 日,全市已完成升级改造生活垃圾转运站243 座,正在启动施工66 座,完成率达81.3%。东城率先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石排、万江、塘厦、松山湖、东坑等镇街(园区)已接近完成年度任务,整体工作推进较快。
其中,虎门城管分局对虎门镇现有55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撤小并大,预计整合为25座,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其中6个社区站点主体的改造建设工作已全部开展;高埗城管分局大力推进大件垃圾处置站建设,该处置站选址低涌村,总用地面积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即将投入运营。根据地块周边以及已有建筑的现状,该站设计以人为中心,将功能布局、道路系统、景观系统与公共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整体,创造布局合理、功能齐备、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节能环保的垃圾转运站。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