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女友去世两年,仍成为王某杰的“敛财工具”。
近日,一则“伙同现女友利用前女友病历骗捐款”的消息,在网上引起关注。据广东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王某杰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通过PS软件修改前女友生前的住院资料、票据日期,让现女友帮忙接听筹款平台回访电话等方式,在多个大病救助平台上骗取筹款6万余元。
南都记者从报案人360大病筹了解到,这是行业首起利用死者身份发起恶意筹款并被警方抓获的案件。经罗定市人民检察院批准,犯罪嫌疑人王某杰、黄某灵已被依法执行逮捕。11月3日,主办民警向南都记者透露,“目前该案已到法院排期公诉阶段。”
女子因病去世两年,男友还在冒名搞募捐
据央视新闻报道,广东警方近日破获一起利用虚假病例诈骗的案件。11月3日,南都记者从360大病筹平台了解,这起诈捐案之所以浮出水面,与系统监测到的一项异常有关。
筹款帖子。
今年2月初,一封名为《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不想就此说再见,请帮帮她》的求助帖出现在360大病筹上。帖子里写到,在一次腹痛被送往医院抢救后,黄某非被确诊为急性腹膜炎,期间一度收到病危通知书。为了治病,希望好心人能帮忙筹集20万元的款项。
但是这则求助帖里,最开始的项目0证明人等异常表现,触发了风控系统的监测雷达进而引起审核人员的注意。而后几天,平台工作人员还陆续收到举报,称求助人黄某非已死亡,但其前男友仍用她的信息虚假筹款。
举报人来自王某杰和黄某非的同事、好友。据他们介绍,王某杰在女友死后一个月假借身份,利用黄某非治病名义陆续在多家大病筹款平台多次发起求助,骗取朋友圈不知情好友的善心捐款,引起双方好友极大的愤怒。
在经过多方求证后,360大病筹相关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他们随即安排工作人员到了深圳进一步核实情况。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出具的死亡记录显示,黄某非已在2018年7月16日不幸去世。此外平台工作人员还了解到,2018年期间,王某杰曾结识套路贷团伙,诱骗女友黄某非贷下高额贷款。
据360大病筹介绍,王某杰伪造病历材料,假借死者名义发起求助筹款,已被平台判定为恶意筹款行为,并将其列入恶意筹款人黑名单。同时平台依规启动“先行赔付”机制,将此项目筹款7676元原路返回捐助人。
“第一次听说用死去的人来筹款、诈骗”
在确认王某杰涉嫌严重犯罪行为后,360大病筹于今年6月16日向罗定市公安局罗城派出所报案。7月11日、14日,警方将两名涉案的犯罪嫌疑人捉拿归案。
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王某杰今年29岁,云浮罗定人,无稳定工作,有时会到酒吧驻唱。他和前女友黄某非同岁且是老乡。
2018年7月,黄某非因病去世。此后近两年时间,王某杰利用死者黄某非生前治疗期间的相关病历、住院资料等图片,以前女友的名义在多个大病救助平台骗取筹款,共计诈骗6万余元。这些钱被王某杰用于个人消费以及偿还高利贷。
“第一次听说用死去的人来筹款、诈骗。”11月3日,罗定市公安局罗城派出所的黎警官告诉南都记者,王某杰的诈骗之所以能成功,很大原因在于所提供的照片和病历资料是真实的。在第一次得手没被抓后,王某杰意识到这是一条“来钱快”的途径。
为了绕过平台审核,王某杰还找人(后来自学)通过PS软件修改病历的时间日期。在最近的筹款证明材料中,一张两年前的彩超检查报告单上的日期被PS成了虚假日期“2020年2月14日”。
虚假的检查报告。
南都记者从360大病筹方面了解到,一个筹款项目发布后,平台审核工作人员一般会从项目的真实性、病历资料真实性角度进行初审,同时平台的风控系统也会自动对每个项目进行排查,通过大数据算法从多个角度对异常项目进行扫描。
“如果被风控系统命中的异常项目,平台工作人员将列为重点监测项目,通过电话核实、线下走访、视频验证、相关方信息核验等方式多方信息确认。”360大病筹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这起案件中,为了骗过平台的回访验证,王某杰让现女友黄某灵假扮去世女友接听筹款平台的回访电话。据黎警官介绍,黄某灵今年19岁,事先已知王某杰前女友去世,但出于对男友的“爱”,并未意识到这种行为涉嫌违法。王某杰发布的捐款信息显示,他在某平台上最高募集到了4万多元。
有业内人士告诉南都记者,市场上一些良莠不齐的大病求助平台的风控系统存在一定的技术盲点,导致难以有效筛查虚假案例照片、排除虚假病例信息等。再加上对用户的投诉没有跟进到位,就容易出现用伪造的病例信息发起虚假筹款,并成功骗过平台审核的情况。
伪造病历涉嫌构成诈骗罪,建议平台加强审核
根据《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罪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从罚则来看,如果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更严重的,将被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
中国政法刑事司法学院副教授时方告诉南都记者,诈骗罪的客观行为是作出使相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的财产处分行为,手段包括积极作为的虚构事实以及消极不作为的隐瞒真相情形。
具体到本案,“王某杰最初隐瞒前女友去世的真相筹款,后续又让现女友冒充接电话、篡改病历,已构成诈骗罪的客观要件。”时方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刑法》266条中所指的“数额较大”即诈骗金额在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数额巨大”则指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大的在五十万元以上。
除了涉案金额,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也是法官量刑应当考虑因素之一。在京衡律师上海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余超看来,王某杰实施的诈捐行为不仅导致爱心人士受到损失,更伤害了他们的感情。在众筹平台利用他人同情实施诈骗,如果不加以规制,有可能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难以获得资金援助。但本案性质是否属于性质恶劣,还需法官根据具体情节认定。
南都记者注意到,伪造病历资料骗取公益平台捐款的事件在近年来时有发生。据央视新闻11月3日报道,在网上花260元即可“私人定制”一份假病历资料。余超告诉南都记者,“如果明知他人伪造假病历是为了用于诈骗,那么伪造者可能构成诈骗罪的帮助共犯。”
究其根本,如何从源头上制止这种造假行为,公益众筹平台加强审核成了关键。时方认为,募款平台应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如果只是形式上的审核不排除被利用的可能,建议平台与医疗部门进行确认——在线上审核的同时也关注线下的识别。黎警官也强调多方合作的重要性,建议医院、公安、平台建立对接信息互通的渠道,并建立相关的监管制度综合治理。
南都记者注意到,今年8月,在民政部的引导下,爱心筹、轻松筹、水滴筹、360大病筹等行业头部平台在京联合发布了《个人大病求助互联网服务平台自律公约(2.0版)》。
其中针对个人求助发起人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容易不到位的问题,自律公约增加了平台的督促义务,并在筹款完成之后的使用环节中,增加了对救助款打款对象的限制来着力保证资金安全,并且符合赠与意愿。
采写:南都记者李玲
编辑:蒋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