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蓝绿双城迎来了自己两周岁的生日。尽管规模不大,但因为宋卫平和曹舟南,这家企业格外受人关注。
宋卫平是绿城的创始人,而辞去绿城中国行政总裁职位的曹舟南,为了这次创业抵押了自家别墅。
两年时间过去了,在房地产行业竞争日趋加剧背景下诞生的蓝绿双城活得怎么样了?
生日的当天,蓝绿双城举行了第二届共建者大会。会后的媒体采访一直持续到深夜11点,除了宋卫平外,创始合伙人团队悉数到场。
“共建”是蓝绿双城目前极为认可的模式。据透露,借助共建模式,成立2年的蓝绿双城已有63个项目落地,其中近一半项目在2020年内面世,有望实现销售70亿左右。
不过曹舟南坦言,共建模式中,蓝绿双城不坐庄,就是一个打工的,“打工就享受打工的收益。”
“不过一旦蓝绿双城有了实力有了钱,还会甘愿做个“打工者”吗?共建还会是“推崇”的模式吗?”在媒体会后,南都记者追问了这个问题。
“这个话真的不能说死!但我相信共建肯定是大的方向。”曹舟南说:“如果这个模式发展很快,我们这个创造者也没有理由去改变它。”
(左:蓝绿双城创始合伙人、董事长 曹舟南)
快速成长的“打工者”,2年实现“双千亿”
蓝绿双城在创立以来的2年时间内,团队由4个人发展到目前的810人;业绩由创立之初寻找项目到现在63个项目落地;业务结构从当时描绘一张蓝图到目前形成开发服务、生活服务、城市服务三大板块。
目前蓝绿双城的下辖子分公司共计44家,在布局上已经进入到国内40家城市和地区。土地储备与合作方式形成的各类土地储备建筑面积超过1000万方,可售货值超过1000亿,实现了“双千亿”的规模。
房地产行业有生产周期。两年时间过去了,蓝绿双城这颗树终于结出了果子。已落地的63个项目中,接近一半已在2020年内面世,年内实现销售业绩大约在70亿左右。
展望明年,公司定下了破双百的目标:项目数量破百、销售由今年70亿成长为100亿,或者200亿。同时落地三个战略目标:共建模式的全面落地;以“双开发”、SOD、数字开发为特色的产品的可视化呈现;今年提出来已呈雏形的开发服务板块、生活服务板块、城市服务板块的全面落地。
从“代建”到“共建”的一字之差
说到“共建”,就让人关联到“代建”,而说到“代建”,就不得不提到绿城。
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井喷,导致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属地化拿地。但随着行业最严调控的到来,这类企业既没有地产开发的品牌也没有团队。面对这种情况,还在绿城的曹舟南和宋卫平反复商量之后,推出“代建”的商业模式,为此专门成立了绿城建设公司,即中国房地产行业第一家代建公司,成立当年签约项目就超过了80个。
10年过去了,如今代建已不是某家房企的专属发展模式。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看到,除了绿城外,还有30多家房企在分食代建业务。更有不少企业成立了独立的代建平台,如滨江建设管理公司、当代绿建、金地管理等。
“我个人认为,代建这个商业模式已经进入到一片红海。”不仅如此,曹舟南还认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新的趋势:“未来,一方面头部房企集中度会不断提高,资源倾向度进一步聚集。另一方面,投资与开发会加速分离,依托市场化法则和核心竞争力,各领域头部企业将以‘共建互联’模式重新形成新的事业生态。”
尤其是“三道红线”下来后,给了他更大的触动。
“企业已经无法通过举债来增加土地储备、扩大规模了。”而现实是,大量房企无法做到靠利润买地。20年以后,这些房企怎么办?“我个人理解就是‘共建’是一条比较有可能的道路。”
与代建这种品牌输出、管理输出形成的委托代理关系相比,曹舟南认为,共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共建必须是股东,股权比不在于大小,但是你要真金白银的投资。”
资本共建与传统房企依靠自身信用、高杠杆负债、高周转经营的投资模式也不同。共建模式下,蓝绿双城一方链接项目端,另一方链接资本端,通过蓝绿双城的开发落地能力实现投资价值,形成“投、融、建、管、退、运营”的闭环。
目前,蓝绿双城已经与光大、五矿、中铁、中交、国开金融、平安不动产、云南投资、山东高速、山东铁投、杭州地铁、南京地铁、浙商资产、爱达集团等50余家重量级企业开展了资本共建。
实力壮大后,蓝绿双城还会给人打工吗
除了资本共建外,蓝绿双城还通过产业共建、供方共建、同行共建和客户共建的方式展开共建互联。
做代建可以拿到5个点的代建费,做共建,除了同股、同权、同利外,就是操盘费。“有地的出地,有钱出钱,我们则相当于做小工,是打工的。”曹舟南坦言,共建模式中,多方参与,而蓝绿双城不坐庄,“打工就享受打工的收益。”
现在蓝绿双城的共建模式,基本上以小股操盘为主,除了重投的适量项目作为样板工程外,其他项目中蓝绿双城的股权比在20%以下。虽然比例不大,但风险不小:“做的好一起分享,做的不好一起共担,而且还要兜底。”
曹舟南举例说:“这块地什么价格拿下,开发周期几年,利润多少?完不成我们承担,完成了给我分成,超额完成给我奖金分成。项目可以接也可以不接,但是这个机制必须建立,必须对赌,必须兜底。”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发展了几十年,鏖战纷争,新丁蓝绿双城为自己打造了新的竞争规则,在一片红海中找到了生存之道。
但是5年,10年,甚至20年后,一旦蓝绿双城有了实力有了钱,还会甘愿做个“打工者”吗,共建还会是他们“推崇”的模式吗?
在媒体会后,南都记者追问了这个问题。“这个话真的不能说死!但我相信房地产行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未来还会继续变,共建肯定是大的方向。”曹舟南说:“如果这个模式发展很快,我们这个创造者也没有理由去改变它。”
实际上,除了小股操盘这种轻资产模式,蓝绿双城也有一小部分“重”的投资业务,如TOD+SOD开发模式的项目。“TOD是城市项目中唯一的土地红利项目。” 曹舟南向南都记者表示,好的TOD项目谁都想做,但却存在着技术门槛,涉及到线路、站点,和上盖。而未来蓝绿双城会把“重”的开发放在这种有技术门槛的项目上来。
策划:林广
牵头人:王艳玲
研究员:伊晓霞 王艳玲 邱永芬 林广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规模上市房企研究课题组
编辑:李美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