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珍贵的1688年版法文本《论语导读》近期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此书为手抄本,由法国医生和旅行家弗朗索瓦·贝尼耶为法国王室编译,全称《孔子与王家科学》。全书共分三章,包括《大学》《中庸》《论语》。这也是国家图书馆入藏的第一部完整的欧洲启蒙时期的外文著作手稿。
法文本《论语导读》入藏展展厅现场 摄影:张鹏
11月4日,法文本《论语导读》典藏仪式暨展览开幕式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在仪式上,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表示,此部法文本《论语导读》是2019年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由马克龙总统赠送习近平主席,入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充分展示了习近平主席、中国政府对这份珍贵礼物的珍视和尊重。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表示,法文本《论语导读》是历史上首部将一整套儒家经典翻译成法文的译著,一经问世便在法国掀起了一股崇尚中国思想的热潮,这本珍贵而独特的抄本今天被中国国家图书馆典藏,不仅凸显了其在文学以及文物领域的特殊价值,更成为法中两国数百年来联系交往的有力象征和见证。
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饶权介绍,《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1688年法国学者弗朗索瓦·贝尼耶为法国王室而作法文本《论语导读》,第一次用法文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用中国的智慧,来培育欧洲年轻国王的政治智慧和道德”,希望法国的王公贵族从中“汲取灵感,培养有爱、温顺、质朴和人道的精神”。《论语》的早期翻译和导读,引发了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杰出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极大关注,大大推动了欧洲学者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论语导读》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法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意义,国家图书馆特别举办专题展览。展览以《论语导读》为代表,展出了《论语》在日本和朝鲜的刻本,以及17—19世纪的法文、意大利文、德文和英文译本,体现了儒家经典在世界范围的传播。
法文本《论语导读》入藏展展厅现场 摄影:张鹏
展品中包括贝尼耶《论语导读》翻译过程中参考的1687年拉丁文本《中国哲学家孔子》,也有与贝尼耶作品同时出版的佚名法文节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还有伦敦1783年出版的增补版法译本《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1822年博洛尼亚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的道德》意大利文译本,德国汉学家花之安(Ernest Faber,1839—1899)在1872年在香港出版的德文译本,以及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所译《中国经典》系列中的《论语》部分。
展览还展出了《伏尔泰全集(哲学辞典)》,以体现他对“论中国”词条中对孔子的推崇;《狄德罗全集》内则有以“中国”“中国哲学”两个词条对儒家思想基本概念和《论语》的语录节译,肯定了中国政治思想制度的合理性和儒家道德哲学的普世价值。莱布尼茨关于中国自然神学的论文《中国哲学通信》也在展览中陈列。展品为汉诺威皇家图书馆藏本的复制件,是谷牧副总理在上世纪70年代访问欧洲时获得的赠礼。
展览将持续至12月6日。
编辑: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