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为啥用短视频应用?过半受访者为减压,初中生更爱用

南方都市报APP • 隐私护卫队课题组
原创2020-11-06 17:17

近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应用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显示,在受访的未成年人中,过半因“减压”而喜欢使用短视频应用,近三成未成年人认为多数短视频内容低俗,但只有26.4%表示“经常会”举报不良信息。


过半未成年人因减压喜欢短视频应用

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40亿。其中10岁以下网民达到3.5%,10至19岁网民占14.8%。短视频应用用户高达8.18亿,占网民整体的87.0%。

为摸清未成年人短视频应用使用的特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全国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抽取8个省(市、自治区)16市(区、盟)96所中小学校,调查对象为小学四年级至高中二年级的在校中小学生。共回收有效问卷10095份。

报告显示,使用过短视频应用的未成年人占比达65.6%。其中,多数未成年人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的时间不超过半个小时,占比达69.7%;近两成未成年人每天使用短视频应用半小时至一小时,使用时长超过一小时的占11.1%。

分组比较来看,女生比男生高4.2个百分点;城市未成年人比农村未成年人高3.8个百分点;初中学生用过短视频应用的比例更高,其中初一学生比例最高(70.3%),小学四年级学生使用短视频比例最低(55.7%)。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发现,根据学习成绩分组,中小学生使用短视频应用的频率和时长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就时长来看,成绩下层的学生每天使用4小时以上的比例为4.0%,中下层比例为2.2%,上层比例为2.9%;而成绩中层、中上层的学生每天长时间刷短视频的比例均不足2%。

报告还显示,未成年人喜欢短视频应用的主要原因是“减压”(占50.4%)和“好玩”(占49.9%)。此外,听音乐、学习技能、好奇也是未成年人喜欢短视频应用的重要原因,比例均在三成以上。

看的原因.jpg对于短视频应用内容,有近三成(29.7%)未成年人认为多数内容低俗,但只有26.4%的未成年人表示“经常会”举报不良信息,有22.6%表示“偶尔会”,32.8%表示“视情况而定”,还有18.3%的未成年人表示“不会”。


超三成受访未成年人认为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

据了解,国家网信办曾指导国内53家平台上线“青少年模式”,限制青少年观看的内容、评论、充值打赏等功能。

在监管部门的推动下,青少年模式逐渐成为短视频应用平台的标配。但由于并非强制,所以各平台对于青少年模式的理念和设计水平参差不齐。

报告显示,在超三成(31.4%)未成年人看来,青少年模式“用处不大,管不了我们”。事实上,青少年模式被诟病流于形式并非没有根据。

隐私护卫队梳理发现,大多数短视频应用会同时开放直播功能。今年7月,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发布《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下称“南都报告”),对30款网络直播App进行了测评。

南都报告显示,一些App的青少年模式的内容池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比如某直播App虽然有“打开青少年模式”的弹窗提醒,但用户如果进一步点击,就会看到“青少年模式正在建设中”的声明。此外,有11款App在青少年模式内仅提供了几个到十几个视频,而且基本上一成不变,缺乏常态化的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模式并非“万能钥匙”。多位专家曾对隐私护卫队表示,除了平台之外,未成年人防沉迷还需要家长、学校等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随着互联网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对互联网的使用也将向更加纵深方向发展,这也意味着对未成年人的引导和保护进入了深水期,会面临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为保护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课题负责人孙宏艳建议,在数字生活中,网络文化产品、互联网使用平台等应秉承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家庭、学校、企业、司法等各方面都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报告建议,要提升家长的媒介素养,使家长更加了解新型网络文化产品的特点;学校应减轻学习压力,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认可;互联网企业则应大胆实践与创新,设计适合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使用的平台与工具等。


文/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 尤一炜

编辑:尤一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