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哪里才有心脏骤停救命神器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为什么AED这么难找到?”....这大概是CBD君听到跑步爱好者问的最多次数的问题了。近日发生的一起事件让这个话题又一次成为了焦点!
11月4日清晨,一名中年男性跑者在跑步10余公里后倒卧于广州市天河区临江带状公园附近的绿道。待周围热心晨练者给予相对积极的救治后,120急救医生抵达现场,医护人员在现场进行了专业的心肺复苏,该跑者心电依然显示没有心跳,现场医护人员宣告抢救失败。广大市民和跑步爱好者普遍慨叹,痛惜于一条鲜活生命的流逝。
11月4日早上7点-8点,广州市天河区临江带状公园附近绿道,一位晨练男子猝死,急救医护人员对他施救。网友供图
CBD君事后曾以事发的临江带状公园为圆点进行AED搜索,发现最近的AED在1.75公里外。这意味着有人迅速步行往返取回AED也需要30分钟。在这期间,心脏骤停者的大脑及主要脏器的供血将完全依赖持续、不间断、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我们广州在公共急救设施设置方面确实有不足,但更不足的是我们缺乏能实施高质量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市民群众”,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网红医生“急诊夜鹰”王西富不无痛心地表示。
调查:跑友圈热门地 AED普遍较遥远
在11月4日清晨的不幸事件发生后,CBD君立即多路前往广州跑友们相对集中的跑步场所进行实地了解。
CBD君到事发现场发现,距事发地最近的一台AED,单程距离1.75公里左右。
扩大搜索范围后可看到事发地点5公里以内,中轴线上AED分布较为密集,但“跑友”和健身人群聚集较多的临江大道上,没有AED的分布。
在发生不幸事件的天河区临江大道带状公园附近,在非高峰晨运时段,每分钟经过这里的跑者仍有10人左右。然而记者通过小程序搜索最近的AED,结果发现距事发地最近的一台AED有1.75公里左右,来回往返就是3.5公里的路程。扩大搜索范围后发现,可以看到5公里以内,中轴线上AED分布较为密集,而跑友和健身人群聚集较多的临江大道上,没有AED的分布。
CBD君根据小程序指引来到中山大学南校区设有AED的地址,没有发现。
CBD君在暨大(石牌校区)进行定位查询,显示校内没有AED设施。
针对高校校园内的AED设置检索,结果也不容乐观。打开小程序在中山大学和暨南大学走访调查发现,暨南大学(石牌校区)校内显示无AED的设置,中山大学(广州南校区)校区内显示“设有一台AED”,在位于该校园东区125栋女生宿舍区羽毛球场附近位置。但CBD君按照路线指引到达后,并未发现任何AED设置,询问宿管也表示附近并未见过类似的设备安装。
天河公园健康缓跑道。CBD 君在园区内未搜索到AED。
天河公园完成拆围透绿升级改造工程之后,天河公园的健康缓跑道就受到爱跑一族的欢迎。11月5日上午8点45分,CBD君来到天河公园健康缓跑道注意到,跑道周边环境非常好,不少跑友都在围绕着公园跑步,周边也有打羽毛球锻炼的老人家、慢走锻炼者。记者咨询了多位在公园执勤的保安,均表示在自己执勤的地段,没有看到过AED装置。CBD君查阅搜索小程序发现,天河公园周边2公里的范围内都没有登记的AED设备,最近的登记设备在距离天河公园2.15公里的地方。
CBD君未能搜索到天河体育中心内的AED,距离当时CBD君最近的一台大约是600米。
在晨运群体高度集中的天河体育中心,CBD君环中心两圈找到了若干存储柜、自动售卖机和医疗点,但均未在这些固定点周围发现AED。打开小程序搜索后,在靠近体育中心东门处的跑道位置,搜索周围两公里一共有11台AED,设备比较充足,距离最近的在600米开外。
广州市从2017年开始尝试在公共场所推广设置AED,从一开始的公共交通运输站场,到人流密集的商业地带,推进设置的速度显得异常缓慢。“广州公共场所AED设置数量全国排名不靠前”,微博知名博主“急诊夜鹰”王西富向CBD君表示。更何况,一些即便有AED的场所,也会因为缺乏会使用的人员而导致悲剧事件发生。“几周前,广州市越秀区全民运动中心有人心脏骤停,一楼大厅角落里的AED全程都没有被启动,结果依然是悲剧,该患者死亡。”
复盘:需要更多专业的心肺复苏施救者+抢救设施
据专业人士介绍,由于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心源性猝死院外抢救成功率的统计,不同地方的调查数据代表的是不同的居民院前急救素养。北京曾经有一个数据发表,心源性猝死的院外急救成功率接近3%,而欧美日同期的成功率达到了8%-10%,北欧一些国家甚至达到了30%。而我国整体的心源性猝死院外抢救成功率可能仅有1%,与之对应的,我国每年因为心源性猝死的人群数量则高达55万。
“究其根本,还是我们院前急救素养欠缺,尤其缺少能够真正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能高质量完成心肺复苏的市民。”王西富表示,他仔细观看了4日清晨不幸事件的视频全过程。他充分肯定了那位勇敢站出来坚持给患者进行持续心肺复苏的热心跑者,面对心脏骤停的患者,坚持按压,永远要比不按压好得多,抢救成功的希望也大得多。
王西富表示,其中施救者的一些操作手法问题需要复盘讲解,为的是让更多的市民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心肺复苏方法。“准确的按压部位在患者的胸骨正中,男性可以取两个乳头连线的中点为按压部位,每次按压深度要求至少5公分,胸廓有明显回弹,持续按压的频率应该是100-120次/分钟,这非常需要耐力,普通人很难坚持超过3分钟以上。”王西富表示,视频中患者出现张口样呼吸,且两次呼吸间隔时间越来越长的情况,这很明显是濒死样的喘息,是心脏骤停的标志性呼吸状态,此时患者心脏完全没有血液泵出,急需高质量的心肺复苏,一般非专业人士可能较难提供。
事件发生后,有院前急救专家将患者的死亡单纯归结于现场AED的缺乏,这显然不够全面。“标准的抢救方案,应该是至少一人在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一人则前往AED存放点,取来AED,现场实施自动电除颤。如果没有AED,则需要一直保持患者在接受有效的心肺复苏”,健身专家、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陆华表示。
科普:AED是救治室颤或恶性心律失常的关键
“如果患者在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或者说是心源性猝死,在没有现场抢救设备的情况下,徒手心肺复苏和电除颤是唯一的抢救手段”,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危急重症医学部主任尹海燕教授表示,绝大多数的心脏骤停都和室颤有着极大的关联度,也有一部分和恶性心律失常有关。但不管是室颤还是恶性心律失常,在院外只能通过电击的形式来打断这种恶性的心脏异常放电。“如果说心肺复苏是利用外力来帮助心脏进行有效收缩、舒张,是治标的话,那么电除颤,则是纠正室颤、恶性心律失常的根本举措,是治本。也正是因为这样,院前急救领域一直在强调,有效的心肺复苏和电除颤,能够大大提升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尹海燕表示,运动中发生心源性猝死也有好发因素和高危人群。比如一些心脏本身就有基础问题的人群,持续运动使氧耗增加,要通过加快心率来增加血液中氧输送,当心率增快到一定程度就已影响到血流动力学了。“心脏收缩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但舒张时间随着心率加快变得越来越短,于是就可能出现舒张功能不全导致回心血量不足,进而影响心输出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恶性循环就可能发生心源性的猝死。”还有一类人群本身有心脏冠脉疾病,剧烈运动导致冠脉供血严重不足而出现突发事件。
在院外抢救此类心源性猝死患者时,尤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一部分患者会在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后短暂恢复有效血液循环。“这并不代表患者脱离了危险,而是需要密切的观察,一旦患者又快速进入到了无意识状态,大动脉无搏动,心肺复苏还需要继续进行,直至患者能够恢复有效的、自主心脏节律性收缩。”
科普:适宜什么运动最好问问你的“心”
心脏评估资料图
长期跑步,尤其是能跑完全马、半马的跑者,往往自认为健康状况不错。但现实中,这一群体的“心病”异常普遍。而一旦超负荷量运动后,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概率将暴增50倍以上。
中山一院心血管医学部、心脏预防评估中心黄慧玲教授介绍,在今年7月他们召集了30位马拉松爱好者,免费为他们进行心脏安全及运动能力评估。“一开始很多跑者是不屑于类似检查的,因为他们身体很棒,耐力很强。不少都是抱着捧场的形式来参加项目的”,黄慧玲教授表示,最后检查的结果却出乎很多人意料:在这30位马拉松爱好者中四成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心脏问题,比如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高血压、运动心功能不全等,甚至有两位在运动时会有心绞痛症状和心肌缺血表现,属于马拉松禁忌人群,盲目进行高强度的极限运动有发生猝死风险。
有研究发现,平时运动量少的人运动增加的急性心血管风险比运动量多的人高出50倍。
据悉,急性的剧烈运动可能会增加两种潜在急性心脏病的发病风险:心脏猝死和急性心肌梗死。但是进行规律体育锻炼与两大风险的发生概率呈反比关系。也就是说,人们越常锻炼,发生致命性心脏病的可能性就越低。“正因此,就应该平衡运动带来的风险和获益,提倡部分人群进行运动前的风险筛查和评估,并不是为了阻碍人们进行体育锻炼,更不是为了挫伤人们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积极性。”
科普:还要警惕跑步等运动对关节的损伤
科学健康的运动有益身心,但过度、过激的运动却可能带来猝死和运动损伤。因为除了“伤心”,还可能伤及关节。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医师曾春介绍,最常见的是关节炎,尤其是髌骨关节炎,还有“跑步膝”,涉及到膝关节周围韧带、筋膜等结构损伤,“负重关节出问题的相对多,膝、髋、踝损伤比较多”。
对于普通跑步爱好者来说,什么样的信号可能提示着运动损伤?曾春介绍,如果跑步的时候出现膝、踝关节的不适,如交锁、“卡住”的感觉,或者疼痛,或者关节不稳定、发不了力,关节活动范围受影响,即便休息也不能缓解,或者跑步能力下降,尤其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就一定要去医院看了。
曾春介绍,在门诊中他经常遇到几类认识误区:有些人关节不舒服了,但觉得可以“跑一跑压过去”;还有人运动是“一时兴起”,比如突然想减肥,就拼命跑一次,结果第一次就运动量太大、跑到医院来了;还有人惧怕手术,明明很不舒服了,也不敢到医院看,“实际上,每种病、不同程度的病都有不同的治疗办法,有的适合保守治疗,有的就需要手术,不能回避治疗,要及早让医生帮你确认”。
统筹 南都记者 王道斌 尹来 游曼妮
采写/摄影(除署名外 ):南都记者 董晓妍 李文 王道斌 实习生 郑纬浩
视频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游曼妮 实习生 麦晓婷 校对:李尚开
小编:林至钦
编辑: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