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琰
早上7点,尼日利亚医生约翰一到诊所,就冲进呼叫室迅速换上医护服,赶往急诊室探望病人。按照他的习惯,上午巡查住院患者,下午诊断新患者——那些少数预约到病号的幸运儿。他平均每天要接诊90名患者。
在非洲,医患比例失衡、医生短缺,使得患者就诊等待时间较长,医疗系统也常在崩溃边缘。随着新冠病毒在非洲大陆持续蔓延,本就日夜奔波的“约翰医生”们,如今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卫生条件落后、医疗系统薄弱、基础设施匮乏…大流行病使得人们再度审视非洲大陆医疗体系的“捉襟见肘”。如何拓宽并创新非洲抗疫之路,如何在抗疫同时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成为非洲当前的核心议题之一。
目前,中国和非洲国家都在探索通过数字化方式应对疫情。那么非洲国家都采取了哪些抗疫举措?与中国有何不同?中国有哪些经验可以“云分享”?
中国援南苏丹抗疫医疗专家组与当地医护人员交流抗疫经验。新华社发
打通医疗部门数据
疫情期间,各个公共场所的进出口都需要测量体温。但由于人流量大,若每个出口安排工作人员逐一测量,效率低且风险大。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一家医院,“聘用”了5台分别以卢旺达语命名为“太阳”“希望”“美丽”“盾牌”和“光明”的机器人,每天连轴转地工作着。
它们除了会量体温,还具有向病房传递食品和药物、捕捉病人异常数据并通知医护人员、识别人脸和保存病人医疗记录等功能。
使用机器人不但可以减少工作人员与病人的接触,降低病毒感染风险,还能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并促进医院病历档案数字化发展。机器人测温迈出了数字化抗疫的创新一步,为非洲数字健康创新提供思路与经验。
为了减轻护理中心和医护人员的接诊压力,人们尝试自我诊断非常重要。Wellvis是尼日利亚的一款用于风险评估和自我报告的医疗应用程序,可帮助人们自我诊断并与医疗急救人员取得联系。用户首先通过回答问题,被评估划分为感染低、中和高风险三大类别,继而应用程序将为每个类别的用户提供对应的医疗建议。
接触者追踪是将疫情遏制在可控制范围内的整体公共卫生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技术的支持大大提高了信息记录与公布的效率。肯尼亚创新中心FabLab开发了一个名为Msafari的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可以追踪公共交通工具上的人员。肯尼亚约有50%的人口每天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肯尼亚政府今年3月开始应用这一人员追踪应用程序,并要求公共服务车辆运营商和乘客提供有助于追踪疑似感染者的活动信息。该应用程序将跟踪感染者在公共车辆内进行的活动轨迹,也将提醒限制公共汽车和小型巴士上最大乘客数量。
新冠疫情突显了健康数据交换和操作互动的重要性,也暴露了两者在非洲卫生体系中的缺失。数字化医疗部门间的通讯,可加强追踪和控制活动(例如用于快速病例报告)并促进信息交换(例如有效的文档编制和患者记录共享),提高非洲国家对于疫情的应急能力。
mHero是一种基于移动电话的双向通讯系统,用于连接卫生部和卫生工作者。 mHero将现有的健康信息系统与本地流行的通讯平台结合在一起,用来交换重要健康信息。
国际组织IntraHealth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于2014年8月创建了mHero,以支持利比里亚埃博拉疫情暴发期间卫生部门的沟通。如今,mHero已在多个国家应用,成为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关键工具。
埃博拉危机结束后,利比里亚卫生和社会福利部已将该平台整合到其卫生信息系统基础设施中,以满足各种卫生服务的持续通信需求。自从在利比里亚首次部署以来,mHero采用的技术也根据现实需要不断发展,它可以与其他通信平台以及符合全球快速医疗数据交换标准(FHIR)的任何健康信息系统兼容运行。
提高医疗覆盖
非洲卫生系统的加强,涉及医疗人力资源的补充、采购和供应链的完善、数据系统的构建等。为采取多层次、协调一致的应对措施,非洲国家还与国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抗疫项目。
AMREF是非洲最大的非营利组织,在非洲的35个国家都有项目,在埃博拉、霍乱、拉萨热等多次疫情暴发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这一次,AMREF与各国卫生部门、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Africa CDC)和世卫组织(WHO)协作遏制新冠病毒传播。
在坦桑尼亚,AMREF资助建立了疾病监测系统,将过往应对流感的经验用于新冠病毒的防控。
在肯尼亚,AMREF建立了“卫生系统加强项目(Health Systems Strengthening (HSS) Programme)”,向服务不足的偏远社区提供专门的医疗服务,并为现有卫生保健系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AMREF还计划通过此项目,增强提供优质临床和诊断服务的能力,以改善对疾病的监测、预防、治疗以及护理;同时也旨在加强社区卫生系统,为卫生部在肯尼亚推广全民健康保险提供支持。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民众无法获得基本医疗保健服务的现象十分普遍,无法负担医疗费用的人们常常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
mTOMADY是一个由非政府组织“马达加斯加医生”(Doctors for Madagascar)运营的项目,旨在为人们提供健康融资和医疗贫困保护,并最终实现全民健康覆盖。
mTOMADY尝试对当地医疗保险体系进行数字化,使它们能够覆盖至以前无法保障的群体,降低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理赔流程的透明度。通过数字化,mTOMADY减轻了原先基于笔和纸的医疗系统运转负担,提高了服务效率。
相比于民众在线自我评估、卫生部线上通讯等数字化应用,诸如AMREF和mTODAY等非政府组织,不仅提供应对疫情的急需方案,还考虑到非洲人民的“后顾之忧”,尤其是更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供应链,夯实非洲卫生系统基础。
“没有招架之力”:网络基础设施不足制约数字抗疫
虽然现在非洲国家采用多种数字化抗疫方式,但目前还没有完全遏制新冠疫情。疫情更加直观地显现出非洲数字鸿沟问题的严峻。
长期开展中非问题研究的睿纳新国际咨询公司首席执行官芮婉洁在一场有关非洲数字抗疫的在线研讨会上表示,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金融支持不足,整个大陆都没有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面对新冠疫情大流行,非洲国家“没有招架之力”,需要采取数字化解决方案,解决最基本的服务需求,才能尽快从疫情中恢复过来。
芮婉洁认为,非洲数字化面临多方面挑战,首先就是各国的政策。非洲有50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制定和落实数字抗疫政策也不同,不能保证每一个国家都能制定相关政策。这和中国不同,虽然中国各个省份都结合自身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数字抗疫举措,但是总的政策和方法是非常相似的。
其次,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也影响非洲数字化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和设备接入能力比较薄弱。
例如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非只有2%的家庭可以接入高速网络,农村地区仅有0.7%;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仍有近8亿人没有连接到移动互联网。
在卫生基础设施方面,非洲也存在巨大差距。世卫组织对整个非洲卫生基础设施状况的评估显示,非洲国家药房和医疗中心有限,民众难以获得基本医疗保障。整个非洲大陆的医院密度为每10万人平均为0.06到0.17个。
此外,物流“最后一公里”派送问题比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由于道路建设,网络建设跟不上,非洲大陆的物流效率非常低。芮婉洁说,虽然在新冠疫情期间获得一些政策和技术支持,但尚未解决根本问题。
另一方面,非洲各国在数字金融方面差异很大。加纳、肯尼亚和乌干达在数字金融方面发展较好,但在其他一些国家电子支付的普及率较低,多数人口没有条件使用电子支付。芮婉洁说,由于缺乏金融和数字知识、对消费者保护不足,民众对电子支付不信任。非洲很多年轻人有意愿使用数字解决方案,但很多人没有银行账号。
涉及到医疗卫生人员数字技能有限。目前,非洲人口超过13亿人,承担着1/3全球疾病负担,但医疗人力资源却只占全球的3%。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平均医生密度为万分之二,即1万人对应2名医生。其中,布基纳法索最低,1万人对应0.6名医生;南非最高,对应医生人数为9名。
尼日利亚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医生密度为万分之三,对应医生人数为3名。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大陆第二大人口国家,但医生密度仅为万分之一,对应医生人数为1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张艳茹说,“非洲国家不只是医疗卫生人员短缺,数字化技能也非常有限。”
例如,中非民间商会曾应埃塞俄比亚政府请求,援助当地一家医院智能检测设备。虽然操作界面为英文,但当地工作者未能顺畅操作,直到中国驻当地医疗队专家到医院现场培训后才顺利使用。
数字化能够进一步促进非洲发展,非洲国家如何在这些限制条件下,探索出适合自己的数字抗疫之路,不仅关系到是否能尽快遏制非洲疫情蔓延,也关系到全球抗疫何时取得最终胜利。
芮婉洁认为,中国已经是数字化解决方案的领导者,中国的数字化抗疫经验可以供非洲国家借鉴,能帮助更好解决非洲数字化过程面临的挑战。
在线交流
在疫情暴发之前,数字技术已经在中国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加强、补充和优化医疗服务。中国助力非洲医疗数字化工作,也重点关注了通过数字健康技术提高疾病预防应对能力。
早在2014年,中国就开始了跨国远程诊疗服务,为医务人员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三年后,中国在非洲的远程会诊启动。2017年,河南省先后在埃塞俄比亚和赞比亚开展援非远程病理会诊,这是中国在非洲首次尝试开展远程会诊手术。
此后,宁夏医生在贝宁、湖南医生在塞拉利昂等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远程会诊,搭建起跨越中非的“生命线”。2019年初,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莫桑比克马普托中心医院建立了远程会诊平台,并成功通过屏幕为该院两例疑难病例举行会诊,给出“中国医治方案”,助力患者重获健康。
这是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远程会诊平台,非洲人开始了不出国门享受中国优质医疗资源和高技术服务的新医疗进程。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并向全球蔓延,中非数字健康联合行动也延续其合作传统。例如浙江省从医疗机构、网络健康平台以及援非医生,通过大数据互联网平台、健康云平台开展中非抗疫合作行动。
肯尼亚出现新冠肺炎病例以后,首都内罗毕市的肯雅塔国立医院及埃尔多雷特市的莫伊教学与转诊医院的医生们,与中国专家进行线上“面对面”交流。中国的医疗力量竭尽所能帮助肯尼亚医生快速掌握应对新冠疫情的诊疗办法及治疗能力。
中国援非洲布基纳法索山东医疗队和华为驻布公司通力合作,在布基纳法索唐加多戈医院建成远程会诊系统。今年4月,山东省胸科医院远程会诊中心与唐加多戈医院的临床医生,交流了新冠病例救治经验。
除医学中心“云共享”之外,中国的民间组织也积极参与非洲数字抗疫工作。“分享与合作是最好的药方”,马云公益基金会联合阿里基金会搭建全球新冠肺炎实战共享平台(GMCC),为非洲的一线医生和护士提供抗疫实战经验分享,方便他们在线交流协作。
曾参与援鄂的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病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通过GMCC在线向非洲分享了中国抗新冠肺炎十大关键决策,以及大型公立医院参与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与体会。
同时,云计算、AI、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正在为这场抗疫之战贡献力量。自从阿里云宣布提供CT分析等AI和云技术,助力全球抗疫以来,该中心已经收到了来自四大洲200多个组织发来的支持请求,数字技术使得中国经验能够“云共享”,通过科技力量帮助全球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
同本土需求挂钩
新冠疫情暴发时,非洲正处于任重道远的数字化转型之中。近年来,非洲大陆的宽带连接速度越来越快,移动数据流量预计在2017年至2022年之间增长七倍。新冠危机可能成为非洲缩小数字差距的催化剂,能够加速金融服务、零售、教育和政府等各个部门的数字化转型。
世界卫生组织积极呼吁最大限度利用数字医疗技术改善非洲公共卫生质量和患者安全。世卫组织非洲区域主任丽贝卡·莫蒂(Matshidiso Rebecca Moeti)强调,数字解决方案是未来实现非洲公平,优质保健和具有复原力的卫生系统的希望之一。
事实上,数字化医疗产业在非洲大陆上积累已久。它是非洲传统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背景下最具发展潜力的创新产业之一。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远程获取医疗信息与其他资源的数字化医疗产业的诞生,将为这个地区医疗资源的分配现状带来巨大转机。
从1963年中国第一支援助医疗队派往阿尔及利亚,到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中非健康卫生行动,过往近60年时间,中非医疗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中国在数字信息技术、移动科技产业方面享有丰富的经验。中非医疗合作从过往的援建医院,到如今疾控中心的技术与经验“云共享”,数字化医疗产业合作,对于中国与非洲来说是前景广阔的国际合作拓新。
在中国,公私合作是许多数字化案例成功的基石,国家主管部门创造了有利的环境,数字技术提供商则在国家扶持政策和技术基础设施内引领了技术创新。
通过将自身技术与公立医疗网络或通过独立的平台结合,更多技术开发商抓住了机会,展示他们满足医疗服务提供者、患者和公众的实际需求的能力。在中非医疗合作的语境下,积极开发公私合作项目或许也是可行之举。
不过非洲的大多数数字项目,主要满足了外国自主这的兴趣与需求,但与本土的实际需求相距甚远。未来需要改变这一局面。
此外,由于非洲科技组织主要依托高校建立,面对非洲可持续发展的挑战,中非双方还可不断拓展非政府组织的数字合作空间和领域,尤其在推动非洲加强互联互通和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方面,拓展新业态合作,促进中非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Ghana: mTOMADY to work with NHIS to boost access to healthcare
[2] A case of Wellvis in Nigeria; providing primary Healthcare in real-time
[3] 《数字医疗,会是非洲遏制COVID-19的机会之窗吗?|积遇非洲》
[4] Ghana: mTOMADY to work with NHIS to boost access to healthcare
[5] Reopening and reimagining Africa
[6] GMCC
[7]《科技医疗卫生领域成中非科技合作新重点》
(本文作者系Diinsider新媒体编辑。Diinsider是中国一家致力于赋能新兴市场国家基层的创新社会企业。本文刊发时略有修改。)
编辑:宋承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