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十八大、十九大、每年的全国两会
改革开放、香港回归、澳门回归
抗击非典、汶川大地震救援
承办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抗击新冠疫情
……
每一件大事五邑籍名报人、名记者均倾情投入,奋笔疾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密切关注已经融入了他们的血液他们时刻待命随时准备出发
李成俊 原《澳门日报》董事长
报社成立那天 在报馆天台升国旗
李成俊,1926年3月出生于澳门,祖籍广东新会。
1950年,李成俊和朋友策划创办了一份小型刊物《新园地》。1958年,随着《新园地》的壮大,他和同事们决定创办《澳门日报》,以颇具影响的《新园地》为副刊。报社成立那天凌晨6时,报社主要成员聚集在报馆天台上举行了升国旗仪式。
澳门回归祖国后,李成俊带领的《澳门日报》对特区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积极报道,又批评监督;既赞扬特区政府贯彻“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将特区政府的新貌展现给海内外读者,为一切美好的新生事物鸣锣开道,又时进诤言,揭露某些部门工作中的弊端,反映读者热盼改进的心声。时任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还多次打电话致意,对批评表示理解与欢迎。
曾经有一家香港电视台采访李成俊,问他是不是亲中,是不是爱国。李成俊理直气壮说:“我是中国人,为什么我不亲中?难道要亲英、亲美吗?为什么不爱国?难道要当秦桧吗?
李成俊于1988年任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1993年、1998年连任全国政协第八届、第九届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他1989年任澳门基本法起草委员,1993年任澳门特区政府土地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1999年澳门回归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2002年荣获澳门特区政府颁授的金莲花勋章。
李成俊长期从事新闻文化工作,是中国新闻社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澳门新闻工作者协会会长。李成俊的主要著作有《今日印度》及其增订本,还有《澳门文学论集》《澳门基本法文献集》《澳门日报三十年》《澳门日报四十年》《海天 岁月 人生》《孰忍一水隔天涯》《国共风云名人录》等。
黄景仁 原《广州日报》副总编辑
荣获首届“韬奋新闻奖”
黄景仁,1933年生,台山市白沙镇人。他195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新闻单位。当了一名时事编辑,值夜班,这一“值”就是四十年。
黄景仁具有创新精神,他做了两件开创性的工作:一是让国际新闻上头条。1987年底和1988年8月,他把“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和“两伊战争正式实现停火”的消息放在一版头条位置突出刊登。这两条国际新闻的处理,受到市内外同行的赞赏,后来《人民日报》《新闻战线》也发表文章予以肯定。二是在全国率先扩版。1987年黄景仁参与策划把《广州日报》由4个版扩为8个版,他着意体现编委会确定的办“开放型、多功能”报纸的宗旨,在全国党报中首创“娱乐”“体育”“连载”版天天出。这次改版大受读者欢迎,该报第二年发行量比扩版前增加了1/3。
1993年,黄景仁在60岁的时候,获得了全国首届“韬奋新闻奖”。别人问他的成功之路,他回答:“我只是时时问自己,你在办报中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为读者服务是否尽心尽意。”
原《羊城晚报》总编辑微音这样评价黄景仁:在与黄景仁共事的十年中,他给人的印象是谦虚谨慎,待人以诚;工作上兢兢业业,认真负责。说得上是:“他办事,你放心!”
黄景仁曾任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新闻学会会长,还是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广州日报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陈锡添 原《深圳特区报》总编辑
以《东方风来满眼春》报道邓小平南巡
陈锡添,江门市外海镇人,1941年出生于上海,中学就读于新会三中(现棠下中学),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历任《湖北日报》记者、企业干部、大学教师、《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香港商报》总编辑,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韬奋新闻奖”和广东省新闻界首届“金枪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及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分别被英国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国际传记学会评选为世界名人,是美国巴尔迪摩市荣誉市民。
陈锡添是中国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资深记者,在3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他在国内报刊发表报告文学、人物传记、散文、杂文、通讯等作品100多万字。著有报告文学集《风采集》及主编报告文学集《改革者的风采》。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他采写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在中国新闻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广东省新闻特等奖、“全国计划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别奖等奖项,并获广东省新闻终身荣誉奖。
家乡在陈锡添心目中份量一直很重,他曾数次接受家乡媒体专访。在陈锡添的心目中,江门是人杰地灵的地方。他说:“这片沃土哺育了我,我很引以为荣。”他早时在大学时还写了一篇《家乡风物记》的散文,把“莺啼不选树,鱼戏不惊渝”、水稻泛金、荔枝燃红的家乡描写得非常优美,老师把它当作范文,印发给全班同学。在家乡十来年的生活里,他经受了很多磨砺。1952年由于父亲过世,家庭一下子变得贫苦起来,地里的各种农活他都干过,“虽然吃了很多苦,对我非常有好处。家乡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 在谈及如何成为像他一样优秀的记者时,陈锡添认为青年记者应该具备两种主要素质:一是业务功底要很扎实,写作功底尤其要扎实,知识要丰富。要像邓拓说的那样做个杂家,要厚积薄发,要不断地学习——现在有的新闻工作者,今天采访完明天采访,没有时间学习,这是入不敷出啊。另外要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要政治家办报,小局要服从大局,这就要了解当局的情况,比如我写《东方风来满眼春》,如果我没有政治敏感性,我就不会写,有关方面已经说了不报道了你还写什么?我听了小平的讲话,加上当时自己对大局的认识,我想这篇文章一定要发表,也一定有机会能发表,这就是政治敏感性。
李婉芬 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开创地市新闻版 使《广州日报》发行量突破百万大关
李婉芬,1959年出生,开平人。
李婉芬从事新闻工作35年,数十篇新闻作品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广东省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奖项,其中包括《从快报厚报转向优报》《南山风格》等作品;获得广东新闻金枪奖;主编出版了《走近大医》《次贷危机大扫描》《金版》《今日靓汤》等一批书籍。2004年8月始,她全面主持《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采编工作,领导集团近十多家系列报刊、网站和融媒体方阵的出版管理工作。20世纪90年代后期,李婉芬主持珠三角地区七大城市的地市新闻版,使《广州日报》对珠三角城市群实现了巨大的辐射力和舆论影响力,发行量一举突破百万大关。她主持了《广州日报》2006年至2018年多次全面改版工作。她主持创办了《今日系列》《新闻蓝页》《财经新闻》《休闲周》《身边纸》《人物》《博雅》等数十个广受好评的新版块,实现了从厚报到优报转型的战略目标。十几年来《广州日报》成为我国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大报之一,发行量一直位居全国三甲之列。
李婉芬擅长新闻策划。她策划的“香港回归10周年”高瑞访谈、“全球次贷风暴大扫描”高端访谈等系列报道,开创了地方媒体在国(境)外现场直接采访国际政坛高层和商界著名人士的先河。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她当天即组织记者奔赴地震现场采访,并协助救援工作,记者当晚即发回了第二天广东媒体唯一的记者在现场的报道。5月13日她即与著名画家一起策划组织了由全省最著名的一批书画家、美术大师参加的多场大型赈灾义捐义卖活动,迅速筹集了1000多万元善款,全部捐献给四川地震灾区,建造了汶川第一幼儿园和博物馆。她主持推进的2008年奥运会报道编辑部前移北京,使奥运会期间《广州日报》的发行量突破了200万份。2010年起,她连续策划组织了五届《中国图书势力榜》大型图书创作和出版评选活动,汇聚了国内大部分一线作家和出版社共同开展大规模的全民阅读活动,在国内影响极为广泛。
2005年以来,李婉芬积极推动集团全媒体融合发展,与时俱进逐步建立了互联网传播模式的站、博、微、端及全媒体融合指挥运行平台,建设了全媒体生态的新闻生产、系统运行模块和数据管理应用机制。近五年以来,《广州日报》全媒体传播力在国内权威榜,一直稳居全国报业转型前三位。
多年来,她先后获得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省市三八红旗手、广东省帼囯十杰称号。2011年以来,她获评广州市杰出专家、中宣部“四个一”人才、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9年退休后,她获聘为任广州市文使馆馆员。
黄卓坚 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
七任赴京采访全国“两会”总指挥
黄卓坚,1960年出生,台山水步人。她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报业经营管理领军人物、广东省思想文化战线领军人才、广州市优秀专家;曾荣膺广东新闻金枪奖、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广州市三八红旗手、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曾两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十次获得广东新闻奖一等奖和大量的二、三等奖。
黄卓坚的长篇通讯《下辈子,我们还做母子》,获1997年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后来被拍成电影、改成广播剧,入选大学新闻系阅读教材。
黄卓坚做了15年记者、21年编辑。近20年来,黄卓坚参与策划指挥了《广州日报》所有时政类重大新闻报道。她是广州日报社赴京采访十八大、十九大的总指挥以及从2013年至2019年7次赴京采访全国“两会”的总指挥,她总结的“懂中国、知广东、扣主题、接地气、铸铁军”采编原则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量的报道获得中宣部和省市领导的肯定,仅2019年全国“两会”,广州日报就有7件作品被中宣部阅评表扬。
在今年的抗疫斗争中,黄卓坚策划了“广州故事““广州战役”“平安是对社会最大贡献”系列、“社区防护全纪录系列”等重磅报道,大量稿件刷屏。其中《钟南山这张车票,你看懂了吗》一天之内阅读量6.6亿次,冲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黄卓坚还策划了“你的名字,我们的荣光”和“手印 铭记”大型报道与活动。将广东援鄂2484名医生护士的名字全部打上广州塔和广州各大地标,并收集了2484名医生护士的手印,后来全部由广州国家档案馆收藏。
黄卓坚积极参与推进媒体融合工作。根据人民网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广州日报融合传播力已连续3年位列全国党报前列、地方媒体第一。因为建成广州市区融媒体中心及新客户端——新花城,黄卓坚和几位同事获得第二届中国新媒体发展年会颁布的“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信息化和网络安全项目”一等奖。
部分资料引自《五邑报业风云》等
编辑:严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好记者讲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