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大棚改小区进入建设阶段,将打造深港合作区优质配套区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0-11-09 20:21

南都讯 记者张馨怡 新三十年,福田将以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香蜜湖新金融中心、环中心公园活力城区“三大新引擎”为牵引,描绘深圳中心城区的新发展蓝图。站在新起点,对于城区构成的“细胞”街道及各部门来说该有怎样的新方向?日前,南园街道党工委书记林志平接受街道“一把手”访谈时表示,作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重要配套区域,南园街道将把深圳最大棚改小区——南华棚改项目打造成服务中央活力地区、深港创新合作区的“绿色创新人才社区”。同时,南园街道将推动华强南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以打造全球智能终端创新中心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形态和产业资源配套。

800x379_5fa92921c2cf1.jpg



800x530_5fa92922095d7.jpg



800x532_5fa92922223a1.jpg



800x534_5fa92921da2fb.jpg



 

南华村棚改将进入建设阶段,打造成绿色创新人才社区

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现场亲自部属了重大任务“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南华村位处深圳河畔,是未来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重要的配套区域,该项目定位及目标是服务中央活力地区、深港创新合作区的“绿色创新人才社区”。

此前,南华棚改创造了15天签约率99.6%的棚改深圳新速度。如今,南华村拆迁工作现已接近尾声,马上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林志平透露,赤尾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和滨河棚户区改造项目正在紧张筹备,实现片区统筹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改造。建成后,将有力推动河湾北片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激发产业活力,也将成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华强北片区的连接枢纽。

林志平表示,南华村棚改规划立足于“绿色宜居、深港融合、优质配套”,努力塑造全域链接绿色生态的国际化社区,实现创新产业孵化与绿色生活重心全域无缝连接,为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打造一个优质的配套区,为辖区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

今后,南园街道还将继续协调福田区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开展南园片区规划研究,明确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配套内容;推动华强南产业转移和转型升级,以打造全球智能终端创新中心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形态和产业资源配置,推动华强南北区域产业融合互补;依托地铁11号线建设推动旧墟村城市更新,通过城市更新,填补片区产业配套的空白和公共服务内容的缺失,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全市首个24小时社区图书馆、首个街道级非遗馆均落地于此

作为深圳市开发最早、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街道之一,南园街道围绕着“文化惠民”的总目标,重点创建“书香南园”“非遗南园”“雅乐南园”“多彩南园”四项特色文化品牌,让民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文化大餐。

目前,南园街道已建成街道级和社区级图书馆8个,升级打造24小时社区图书馆——玉田社区图书馆。面向居民推出“一日馆长”计划,吸引市民参与图书馆日常管理、图书推荐、图书分享。此外,还成立了全市首个街道级非遗馆——南园非遗馆,打造南园非遗馆皮影小剧场,率先投入使用数字皮影交互技术,组建南园皮影社、京昆研习社等多个团队,引进多位非遗传承人,建立南园非遗名家工作室。

同时,依托深圳市最大的乐器交易中心——深圳乐器城、广东省首家钢琴博物馆,打造“雅乐”品牌。

 

禁止电动车进入城中村,严打电动车非法运营

安全是基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大的民生。林志平直言,当前制约南园街道最大的安全危险因素是电动自行车,南园街道拥有约24.4万人口及3万台电动自行车。

为保障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南园街道采取了几大措施:

首先,不允许电动自行车进入城中村,禁止电动自行车入楼入户停放和充电;其次,在辖区所设置专用停车区,建造大量充电设施,满足群众需求;同时,针对电动车“围城”的治理难题,联合交警、公安、群防群治力量构建联勤联动机制,紧抓销售、停放、充电、使用四大环节,推进交巡融合,严打电动车非法营运,形成电动车综合治理“南园模式”,初步实现了“底数清晰、充电安全、管理规范、监管有章”。目前,南园街道已被选定为市电动车整治示范街。

虽然南园街道不乏城中村,但走在门口只要扫码就能了解商户信息。为进一步加强基层治理,南园街道创新推出“e南园”城市监管系统,首创商户无纸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市民扫码即可实时查询商户信息或投诉。

此外,南园街道还开展高空远程监控开展查违工作,对城中村及老旧住宅的楼顶进行实时监控,搭建违建治理“天空之眼”,及时发现违建“苗头”,确保辖区违建“零增长”,实现城市空间管理精细化及管理对象精确化。

编辑:陈欣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