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读者见面会现场
近日,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携代表作《风声》在上海举行了一场读者见面会,麦家的两位好友兼书迷——著名演员黄晓明和编剧史航亲自到场助阵。作为各种图书榜单的常客,麦家的小说亦受到年轻读者群体的喜爱,见面会现场读者中不乏许多年轻的脸庞。
《风声》创造团队成员,从左到右:演员黄晓明 作家麦家 编剧史航
《风声》作为麦家的代表作之一,一经出版便斩获多项大奖,并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和话剧作品。据悉,此书全新修订版将由读客文化打造,新增万字麦家创作谈,6幅原创插画和717处修订,即将于近日推出。
《风声》十年“回忆杀”,黄晓明自曝人生低谷期
为了支持自己的好友,正在武汉拍戏的黄晓明特意赶来,在活动现场讲述了他出演电影版《风声》的经历,分享了该影片对自己演员生涯的意义,两位好友还预定了未来合作,相约再续前缘。
黄晓明与麦家的缘分始于2009年上映、改编自麦家同名原著的电影《风声》,这部电影也成为黄晓明作为演员的经典代表作。
黄晓明讲述与《风声》的不解之缘
黄晓明把《风声》看作是一部“被磨出来的”好作品,“对于一个演员来说, 我们能演一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的时候,这辈子能够碰到一次这样的角色,其实是非常幸福的,非常享受的。” 他表示:“其实,我人生中几部自己觉得比较满意的作品,全是在低谷期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
黄晓明坦言,当他初次看到《风声》剧本时就认定,这部电影将是他作为演员形象转型的关键之作,但角色的转换也给他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正式开拍前,为了让自身形象更加契合书里的角色,他苦心准备了很多——不仅把头发剪了、蓄起了胡子,甚至蹲马桶时都在苦练日语。
黄晓明将书里的“肥原”一角演出了惊喜。这个角色也是麦家在《风声》的第三部分花费了很多笔墨去描写的,只有看完原著,才能看到一个更立体,更丰富的肥原。这也是《风声》能超越类型小说范畴,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的原因之一。
史航:《风声》给人带来极致的体验
麦家的好友史航也来到了见面会助阵, 他谈到《风声》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区别时,认为原著和电影“好比一个左括号和一个右括号,括住了人世间多种可能”,“对照起来看会觉得特别好玩”。比如,在书中有底牌的人,反而在电影里变成了没有底牌的人;书里面读者知道老鬼是李宁玉,范冰冰饰演的角色,可是在电影里恰恰她却是个无辜的人,而旁边的张涵宇和周迅才是有底牌的人。“这种改编是非常大胆的,麦家接受这种改编也是非常达观,非常有见识的。”
此外他认为,《风声》的电影只拍出了原著的三分之一精彩程度。“《风声》对人心灵的挤压是最强烈、最持续、最完整的——可能你在看这个电影的时候觉得心灵被挤成一张薄片,从电影院里面开始感动、开始呼吸、开始回味,你的心脏回到了该有的长度,挤压感特别强。而小说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把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讲了至少三遍,它把你的心像一个足球一样,扔到天花板上一次,砸到墙上一次,搁脚下踩了半天又是一次,这是一本书能给人的一种极致体验。”
编剧史航与作者麦家现场畅聊,多视角解读《风声》
对此麦家深表赞同,他直言《风声》是花他很多心思并抱以很大期待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对于很多读者拿《风声》与《人生海海》对比的做法,麦家坦言:“我常说《人生海海》和《风声》不一样,不可比。《人生海海》是我的一亩三分地,书写我自己的内心;而《风声》是公共用地,书写的民族情感。虽然这部小说用了些手法、设计,但其本源还是心,是一颗中国心,是民族情感。”
麦家的作品偏爱书写一些有缺陷的英雄,有传奇异质的人,有特殊经历的人,比如《人生海海》里的上校、《解密》里的容金珍和《暗算》里的阿炳,包括《风声》的主人公“老鬼”,一个在最极端的环境下依然百折不挠的英雄,这其中所传递出来的强大信念,是《风声》初版多年后依然值得如此推崇的原因。
当被问及自己为何钟情于英雄主义时,麦家说:“每个人都应该当英雄。实际英雄这个词有点被我们滥用,容易导致一种歧义,但是我还是想让英雄这个词回到本意上,首先拯救自己,然后再拯救人类,我觉得救好了自己,人类也不需要救,每个人当好自己,每个人救好自己,每个人当好自己的英雄,当好自己人生的英雄。”
麦家吐露心声:看似我写了一群无情之人,这恰恰是我最深情的作品
麦家《风声》再版书封
作品都是作家的心声。谈到《风声》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时,麦家又一次提起了创作《风声》的那个夏天。彼时的麦家已经凭借《暗算》拿过茅盾文学奖,根据他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红遍全国。但这一切只是表面风光,这一年其实是麦家生命中最艰难的一年:官司缠身、收入减半、夫妻失和、身体大病小痛不断。最让麦家崩溃的是,他的父亲患上了间歇性失忆的疾病……各种妖魔鬼怪像洪水猛兽一样全部涌过来。
但作为作家的麦家并没有被生活击倒,他独自吞下孤独和绝望,拼命创作,最终交出了《风声》这张答卷。不久后《风声》出版,很快拿下《人民文学》年度长篇小说大奖,次年又荣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同名改编电影上映后打破华语大片记录。麦家凭一己之力改变了大众对通俗小说的印象,让其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当听到见面会现场的95后、00后读者表示自己也特别喜欢《风声》时,麦家深受感动,他深情地表示:“《风声》写人心的险、人生的痛,但不是要你绝望,而是要你有坚守的道德,有坚韧的意志。希望《风声》和’老鬼’能给你勇气,给你锚力,陪你在风声肆虐的人生路上,迎风挺立。”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打乱了整个世界的脚步,危机异常迅猛,所有人的生活都被撕扯得七零八落。有人丢了工作,房贷都还不上;有人不堪重负,陷入抑郁焦虑;更有一些年轻人,刚从学校走进社会,就面临待业困境,前途未卜。“面对人生残局、身处孤独绝望之中,如何跳出黑暗的深渊?”——这是很多人在今年的困境,而麦家和《风声》给出的答案是:把自己交出去,交给一个“信仰”。
小说中的“老鬼”身负重任,却身陷囹圄,在孤立无援的绝境下忍辱负重,以命相搏,最终战胜了黑暗。因为“老鬼”心中有信仰,她爱的是当时硝烟弥漫、山河破碎的中国,信仰自己的牺牲将换来一个更美丽的中国。麦家也是如此,他的信仰与热爱唯一而永恒,就是写作本身。所以即使他跌落人生低谷,受尽生活磋磨,依然能靠着这份信仰绝处逢生,无论是灰暗的童年,还是创作的《风声》时的那个夏天,他都靠着这份信仰坚持下来了。
正如麦家在散文集《非虚构的我》中所说:“人生多险,生命多难,我们要让自己变得强大、坚韧、有力,坦然、平安、宁静地度过一生,也许惟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交出去。要敢于去承担,去挑战,去赢得。”
这也正是《风声》要传达的信念,一个人如何在信念的支撑下,对抗无法逃避的孤独与绝望,并为自己的命运和职责去行动、去承担甚至去牺牲。《风声》写尽了人心的险,人生的痛,但今天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感受最强烈的仍然是那股超越时空依然不减的信念感,足以让每一个经历过大孤独和大绝望的人汲取到大坚韧与大智慧。
南都记者 朱蓉婷 实习记者 邱晓琳
编辑 朱蓉婷
编辑:朱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