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两次入选“全国百强区”!
2019年,新会区备受瞩目,接连跻身国内两个评选机构的“全国百强区榜单”。
新会凭什么入选全国百强区?新会的优势在哪里?新会的未来又将如何?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新会入选“全国百强区”的情况:
2019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全国百强县、全国投资潜力十强县(市)以及2019全国百强新区榜单。新会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第71名。在两个月前——2019年10月8日,中小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等机构通过《人民日报》发布了2019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新会区位列全国百强区第49名。
2019年9月24日,南方都市报发布《江门新增长极榜单》,根据江门市三区四市统计局和江门市科技局数据,通过对“经济实力”“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和“人民生活与公共服务”等四项一级指标共计294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新会区综合得分82.56分位居江门市第一,并夺得“经济实力”“经济效益”“科技创新”和“人民生活与公共服务”四个分榜第一,是名副其实的江门经济发展的引擎。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据核算,与2018年比较,2019年新会区经济形势稳中有升:GDP突破800亿大关,达到806.22亿元,同比增长7.1%;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00∶50.03∶43.97,第一、二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31亿元,增长9.3%;交通基础设施(不含江门站)完成投资51.4亿元,增长23%;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2.3亿元,增长9.6%;全区人均生产总值91814元,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820.8元,增长11.2%。
2020年,新会区正以“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标准和要求,以“一枢纽两新城三园区四创新”为抓手,充分利用自身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11月16日,江门站开通仪式现场。吴进摄影。
交通:承东启西贯通南北 综合交通网络成型
2020年11月15日,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正式售票试运行,这一消息备受省内外关注,江门站的开通运营将有力地推动江门打造成为珠江西岸新增长极和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而江门市新会区作为江门站的所在地,将直接因此受益。南都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新会区累计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150亿元,是“十二五”时期的3倍,尤其是实施交通大会战以来,年投资总额先后突破了20亿、30亿、40亿元大关,2019年完成投资超58亿元,连续5年领跑全市,在江门四市三区中拿下“五连冠”。
大交通、大枢纽、大门户、大跨越!“十三五”以来,新会区围绕构建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总体目标,大力推动以轨道交通和高速、快速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张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交通网络加速成形,进一步巩固了新会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西翼枢纽门户城市的地位。
交通建设总投资连续五年江门第一
按照新会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2019年全区交通建设计划完成总投资42.83亿元(不含珠西交通综合枢纽站),全年实际完成投资51.4亿元,与2018年同比增长23%,总投资连续5年在江门市四市三区中排名第一,继续保持强劲的投资势头和增幅。其中:高速公路及轨道交通建设完成22.18亿元,国、省道及快速干道建设完成27.82亿元,县、乡道公路建设完成1.2亿元,港口航道建设完成0.2亿元。
2019年6月30日,江门大道新会主城区段全线通车(图为东甲立交)。
截至2019年,新会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538公里,相比“十二五”末增加2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6公里;一级公路217公里;二级公路121公里;三级公路506公里;四级公路637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从“十二五”时期不足100公里增加至114公里。
高速公路:8条高速贯通全区 镇镇通高速将实现
目前已有佛开、江中等8条高速公路贯通新会区境内。2016年12月底,江门至罗定高速新会段正式通车,新会区新增1条联通粤西的快速通道。佛开高速新会段扩建工程也已于2019年11月完工通车。中山至开平高速横贯银洲湖东西两岸,新会段全长41公里,在大鳌、三江、双水和罗坑设有6个互通出入口,计划于2021年全线建成通车。
2019年10月,中开高速银洲湖特大桥东岸主墩建设情况。
纵贯新会南北的银洲湖高速总投资约94亿元,新会段全长约44公里,在会城、大泽、双水和崖门设有6个互通出入口,目前正在加快开展立项和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其中位于双水的西湖里互通已于2019年11月先行动工,计划2023年全线通车。
中开高速和银洲湖高速建成通车后,新会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超过150公里,形成纵横贯穿银洲湖核心腹地的区域高速路网,届时新会区将全面实现“镇镇通高速”的目标,进一步强化了新会区作为珠西综合交通枢纽的作用。
快速公路:依托江门大道南线 构筑区域快速路网
江门大道作为支撑江门经济发展的“脊梁骨”和南北交通“大动脉”,是江门市交通大会战的头号工程,新会段全长87公里,自2014年启动建设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87亿元。其中五邑路至三江段已于2019年6月底全线通车,银鹭立交至小冈大桥段于2018年12月底建成通车。银鹭大桥西岸至双水沙路段正在加快施工,会城至崖门段已累计完成投资约25亿元,计划2021年完工通车。三江至南门大桥段已累计完成投资约14亿元,计划于2020年9月底前实现左幅通车,2022年全线完工通车。
2019年6月30日,江门大道新会主城区段全线通车(图为银鹭立交)。
国道G240新会段改建工程已完成立项,正在开展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项目(含支线)全长约43公里,总投资约44亿元,建成通车后,可彻底解决新会西部片区的交通拥堵问题,并成为深江产业园大泽、司前园区连接江门大道的快速通道。
其他干线:一批干线公路建成 村村通班车已实现
近年来,新会区先后完成了新中一级公路三江至睦洲段、江湾路二期、三和公路路面改造等一批干线公路工程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区内交通路网通行条件。
新会区积极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2016年以来,共完成农村公路建设超90公里,总投资近2亿元。目前新会区200人以上的自然村公路已全部实现硬底化改造,并于2018年6月全面实现“村村通班车”的目标。
桥梁建设:旧桥扩建新桥建成 银洲湖两岸联系紧密
新会区河道纵横,桥梁众多。
20170328小冈大桥扩建工程通车。
2016年以来,新会区先后完成了大洞大桥、南坦大桥、七堡大桥、小冈大桥和虎坑大桥等一批区内主要桥梁的扩建,并对旧桥、危桥进行了维修加固。银鹭大桥于2018年12月底建成通车后,进一步密切了银洲湖东西两岸的交通联系,大大缩短了行车时间,群众出行更为便捷。
轨道交通:珠西枢纽江门站正式投入运行
目前新会区境内轨道交通总里程达75公里。继2011年广珠城际轨道,和2012年广珠铁路通车后,2018年7月,深茂铁路新会段和双水镇站与江湛铁路同步建成通车运营,深圳至江门段正在加快开展前期工作,计划2020年内动工建设,2024年建成通车。
珠西枢纽江门站全景。吴进摄影。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总投资约40亿元,于2017年10月动工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约32亿元,预计202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届时是省内仅次于广州南、深圳北和佛山西的第四大轨道交通枢纽,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联系粤西、海南和我国大西南的铁路交通门户。
航道码头:构建大湾区西翼枢纽港口 综合通过能力约3500万吨
新会区航道资源丰富,境内有崖门出海航道、崖门水道、西江虎跳门水道、潭江水道和劳龙虎水道等,高等级航道通航里程达210公里,可通过珠三角主要高等级航道网,快捷联系深圳港、广州港、珠海港等珠三角主要港口。目前新会区正积极推进崖门出海航道二期工程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力争2020年动工建设。
新会区以组建利用率更高和竞争力更强的银洲湖片区港口为目标,加强与江门港、高栏港等港口合作,共同构建大湾区西翼枢纽港口。2016年以来,新会区港口生产性泊位增加16个,码头总量达115个,其中已建成规模以上码头泊位中,有4个万吨级泊位,16个5000吨级泊位,全区港口综合通过能力约3500万吨,港口吞吐能力进一步提升。
储备项目:启动项目前期论证 加速完善路网格局
新会区积极配合开展珠江肇高铁、广佛江珠城际、南新高速、斗恩高速和省滨海旅游公路等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2020年启动双水至罗坑、沙堆至古井公路等一批储备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有效提升交通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新会区路网格局。
管理服务: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全面提升群众满意度
保障运输市场平稳有序。2019年,新会区公路运输完成客运量2,324.6万人,客运周转量46,083万人公里,同比分别减少3.1%和8.1%;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3,213万吨,货物周转量331,490万吨公里,同比分别增加2.9%和7.6%。
便民公交稳步推进。目前全区共有公交线路93条,日均客流量约6.2万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市民的公交出行需求。完成“四大工业园区”公交线路和站点优化工作,完善园区生活配套设施,满足企业员工的日常出行。完成城西枢纽站公交车充电桩建设,并积极推动同庆路公交首末站建设各项前期工作。鼓励和引导公交企业购置了147辆纯电公交车,并在年底全部投入运营,新会区公交电动化率超过80%,为市民提供了更为舒适、便捷的乘车环境。
2018年12月31日江门大道五邑路至三江段、银鹭立交至小冈大桥段通车(图为茶坑隧道)。
港航管理更趋规范。2019年1-11月,全区港口吞吐量完成3,24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0.5万标箱,同比分别增长18.1%和9.8%。安全形势持续稳定。2019年以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向好,全区道路运输、港口码头、水上运输领域没有收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营造良好的路域环境。目前新会区纳入养护的地方公路总里程约906公里,县道平均好路率95%,乡村道92%,好路率稳中有升。
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四十年实现四次历史性跨越
全省首批“无盲”县、全国“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先进县、广东省教育强区、首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新会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推动教育事业实现了4次历史性跨越,形成了一个公办民办、职教普教协调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体系。
四十年实现四次历史性跨越
上世纪80年代:新会成为全省首批“无盲”县、首批普及小学教育县、首批“一无两有”县和校舍建设特级县,1986年被评为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1987年与顺德一起被评为全省首批两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先进县之一,1989年被评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
上世纪90年代:新会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进军,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由60%左右一直上升到90%以上,1997年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1998年经江门市政府验收成为五邑地区首个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县市。
江门市新会区广外附设外国语学校。
新世纪前10年:新会向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强区发起冲刺。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均衡优质,从普教到职教、从幼教到成教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2001年再度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和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2008年成为江门地区首批广东省教育强区,新会教育进入和谐发展的新阶段。
2010年至今:新会区教育争先创优,率先在区镇两级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工程。在全省创造性地探索实施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镇(街)督导评估,把先进镇验收与教育强镇复评工作“两评合一”。这一评估有效地推进了镇域教育的均衡优质协调发展。2014年,以优异成绩通过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督导验收和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验收;2016年被授予第六批“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首批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称号;2017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广东省足球试点区;2018年被评为广东省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
公办民办职教普教协调发展
经过四十余年发展,新会区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公办民办、职教普教协调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体系,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新会东区学校。
据统计,目前,新会区共有全日制中小学校112所(包含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124131人,教职工8201人。其中小学66所,在校学生68251人;初中(含九年制学校)30所,在校学生28848人;基本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全覆盖;普通高(完)中12所,在校学生共18056人;中职学校(含技师学院)2所,在校学生共8868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08人;幼儿园145所,在园幼儿共24936人。另有开放大学、老干部大学各1所;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1所,社区教育场所和校外教育基地遍布域乡。
教育事业四大显著进步
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教育保障强劲有力。“十二五”期间,新会区累计教育经费投入超过60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1.6倍。
“十三五”期间,新会区教育经费投入逐年提高,2016-2019年共投入教育经费73.45亿元,其中:2016年15.21亿元,2017年16.84亿元,2018年18.15亿元,2019年23.25亿元。自2016年以来财政投入超12亿元,完成或启动新建及改扩建学校项目一批;2016-2019年投入约2607.76万元,对校舍维修改造,为学校安全托底。全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和设备设施,全区所有中小学教学仪器装备均按省的标准配足配齐。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农村学校的建筑面积、生均占地面积、运动场面积、教学专用场室等甚至比城区学校优越。
江门市广雅中学。
建成4所国家级学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新会区目前形成了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普惠性幼儿园为主体、公办民办并举的学前教育体系。
1987年幼儿的入园率为70.3%,2019年提高至100.63%,规范化幼儿园占比89.51%,上等级幼儿园占比50.35%。小学、初中、高中毛入学率分别为103.5%、118.2%、126.2%。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实现标准化学校全覆盖。高中阶段教育在高标准、高质量普及中向多样化、特色化方向发展,自1998年起连续22年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中12所,其中2所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6所学校为省一级学校,3所学校为市一级学校;中职学校(含技师学院)2所,均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新会文华小学校园全景。
教师待遇位居江门前列,师资力量不断增强。新会区实现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并与区域内公务员工资同步增长,教师平均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位于全市前列。
新会区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1985年,全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42.3 %、38.6%、42.8%。2018年,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及特殊教育教师学历达标率均为100%,教师学历水平整体高于省平均水平。不断完善教师队伍补充和培养机制,优化全区教师队伍结构。2014—2019年全区共招聘教师31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127人,有效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
本科上线人数稳居江门第一,教育质量稳步上升。自1977年9月恢复高考以来,新会区共有153786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共有106821人被大学录取,录取率69.5%,录取率从1977年的1.88%上升至2019年的94.3%。新会区高考上线总量以及本科以上上线人数均连续多年居江门市首位。中考平均分、优良率等一分四率位于江门市前列。
新会小鸟天堂。
旅游:全域旅游时代来临,开创国际特色旅游
圭峰古兜千峰耸翠,小鸟天堂一树成林,银湖波涛淘尽英雄,冈州文旅再造引擎。新会区正式开启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2020年5月28日,新会区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新会区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全域发展规划(2020 ~2035)及近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计划于2020年内出台。
根据规划,新会将围绕创建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的目标,以全域旅游作为切入点,将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建设国际特色旅游目的地,构建一批旅游产业集聚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特色小镇与风情小镇、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景区,形成“一核引领、四心脉动、一轴联动”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圭峰山——城市“绿肺”。
规划范围
新会区全区土地面积1354.71平方千米。新会区下辖一个街道和十个建制镇,分别为会城街道,大泽镇、司前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崖门镇、双水镇、罗坑镇、大鳌镇、睦洲镇。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0年—2035年。近期为2020年—2022年,是重点突破阶段;中期为2023年—2030年,是提质增效阶段;远期为2031年—2035年,是全面提升阶段。
投资环境
近期:重点突破阶段(2020年-2022年)
一是实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突破。结合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导则和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工作。二是加强旅游新业态的培育,结合江门站的落成及湾区的建设,做好片区形象主题及业态建设引导;集中突破,重点推进新会老城片区,以“冈州新八景”为品牌,提升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与文化内涵;以大鳌镇、石板沙等为重点,建设乡村旅游样板村;推进旅游公共服务的完善。三是结合IP形象,做好新会城市品牌建设攻坚。
具体指标:到2022年,年接待游客量32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56亿元。
新会古井霞露村“百岁流芳”石牌坊。
中期:提质增效阶段(2023年-2030年)
重点以新会老城片区、枢纽新城片区、古井镇、三江镇、大鳌镇等为重点,引导片区项目建设;以“大康养”为片区品牌特色,积极推进银湖湾滨海新城项目招商与落地;培育“新·心侨乡”品牌活动、文体旅节会赛事;以华侨文化、冈州文化、乡村艺术为重点,全面推动新会文创产业发展;建设全域智慧旅游服务体系。到2030年,力争在旅游产品体系、旅游要素支撑体系、客源市场体系、城市形象品牌等四方面实现重点提升。全力构建起集休闲度假产品、专项旅游产品、全时全季旅游产品为一体的新会旅游产品体系。“新·心侨乡”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取得突破。
具体指标:到2030年,年接待游客量6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50亿元。
新会茶坑村,梁启超的故乡。
远期:全域全享阶段(2031年-2035年)
以银湖湾滨海新城为重点,加强健康产业的纵深孵化, 建设成为大湾区高端健康产业基地,发展成为大湾区健康养生首选地、国家级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全域推进新会区旅游硬环境、软环境建设,全面打造成为产品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环境一流、氛围一流、效益一流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不断催生旅游新业态,推动产业升级,建设成为“新·心侨乡”国际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具体指标:到2035年,年接待游客量7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
古兜山美景。
规划格局
一核引领、四心脉动、一轴联动
一核引领、四心脉动、一轴联动
根据规划,新会区将形成“一核引领、四心脉动、一轴联动” 的全域旅游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引领:以枢纽新城为核心,承接江门站的落成,打造全域旅游会客厅。提升枢纽新城区域地位,以华侨文化为核心,打造世界华侨华人会客厅与精神家园。
四心脉动:即冈州文心·老城文化体验区、银湖蓝心·银湖湾滨海片区、水乡原心·城市水乡风情区、宋崖侨心·古井皇族村片区 四片旅游产业集聚区。
一轴联动:突出银洲湖区域滨江临海优势,坚持陆海联动、港城联动、产城联动,拓展以南北为轴线、东西渗透的旅游发展空间,打造水上旅游廊道。
新会石板沙是江门市乡村旅游样本。
打造全域旅游大品牌
打造“新·心侨乡”目的地旅游品牌
打造“新·心侨乡”目的地旅游品牌
以枢纽新城片区为核心,聚焦华侨文化,实现由交通枢纽集散地到会客厅经济的转变,打造世界华侨华人会客厅与 精神家园,作为“新·心侨乡”品牌的有力支撑。
打造“冈州新八景”历史文化品牌
以冈州文化引领,统领岭南儒学、红色文化、非遗技艺、华侨文化、客家文化等,重塑文化自信。在新会老城片区梳理一条多维立体的城市漫游环线,追寻冈州千年足迹,讲述八段新会的历史与文化故事。
新会银湖湾湿地风光。
打造“水乡原心”特色乡村休闲品牌
依托新会特色沙洲岛屿地貌、良好的乡村肌理,联动大 鳌镇、石板沙、南安村、莲子塘等。从一座岛,到一群岛,再到一种生活方式,打造“水乡原心”品牌。
打造“康养胜地”旅游度假品牌
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医疗机构和战略投资者,促进品牌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构建康养旅游产业集群,精准对接康养需求市场,以建设医疗健康产业园区、培育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做强温泉养生旅游产品、开发运动健康旅游产品为行动抓手,开发中医药健康、温泉养生、生态康养、运动养生等特色健康产品,加强健康产业的纵深孵化,打造大湾区高端健康医疗产业标杆。
新会深化“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黄金十条”“政令十条”“微笑服务”“堵点清零”……近年来,新会区不断深化“放管服”和审批制度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全区169家企业获“黄金十条”奖励近5200万元,企业开办全流程1天办结,市场主体新增4.1万户,位列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第85名。
2020年新会区坚持制度创新,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力争全年为企业减负超20亿元,力促45天审批覆盖所有投资项目,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加强失信企业事中事后监管,推进“黑白名单”联合奖惩。
《铁道”银龙”》,林慕恒摄影。
科技创新突飞猛进
江门市科技局2018年数据显示,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平台、科技孵化器、发明专利、财政科技投入、专业人才引进等方面,新会区均排名靠前,如工业技术改造投入61亿元和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4.2亿元,均居江门市第一;发明专利申请超千件,也是江门市第一。
2019年,新会区大力推进“机器换人”“设备更新”,完成技改投资近90亿元。中集智库、中科创新广场进驻企业超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存量362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累计869家,规上工业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比例提高至70%。上线“智慧人才管理系统”,引进高层次团队2个,新增高层次人才228人。
2020年,新会区还将持续强化创新动能支撑,打造华侨华人创新创业聚集区,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优秀青年企业家落户,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增至380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增至100家。
秀美古兜。彭伟宗摄影。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近年来,新会区通过新城开发和“三旧改造”,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2020年新会区民生预计投入69.2亿元,同比增长10%,全力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会陈皮。彭伟宗摄影。
新会互联网+政务服务无微不至 暖企惠企政策助力经济腾飞
近年来,新会区不断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接连出台多项暖企惠企政策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助推新会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新会区通过制定实施“黄金十条”“政令十条”等优惠政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和效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出台暧企惠企政策,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1)完善“黄金十条”
2019年169家企业获得“黄金十条”奖励近5200万元,其中自动兑付资金超七成。
(2)落实“政令十条”
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问题收集处理机制和督办考核机制。
(3)开展“微笑服务”
在全区窗口单位推行“微笑服务”行动,统一佩戴“微笑胸章”,打造新会“微笑服务”政务品牌。目前共评选“微笑服务示范窗口”20个,“微笑服务标兵”30个。
(4)开展堵点清零
制定《新会区打造“政务服务无堵点城市”行动方案》,共收集梳理政府服务堵点难点问题74项,组织相关部门单位积极破解,目前已完成整改。
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1)持续开展政务服务事项梳理和审批服务“四办”工作
全区已实施事项1750项,实施率100%,“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率分别达60%、70%、50%和90%。
(2)打造“侨都之窗”自助服务区
全区共铺设“侨都之窗”自助终端机有111台,覆盖城区、乡镇以及村(社区)人口密集点,打造24小时无休的15分钟便民服务圈。
(3)加强指尖政务服务宣传推广
通过线上媒体和线下活动提升“粤省事”“粤商通”“江门易办事”等政务服务平台的知晓度、使用率和影响力。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1)中心窗口管理工作加强管理。2019年区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审批业务124881件,办结124230件,办结率占99.47%,接待服务人数233059人次。
(2)应进必进工作顺利开展。全区应尽必进事项为1300项,进驻区行政服务中心行政许可事项为426项,进驻的公共服务事项为26项,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3)实现开办企业“一窗式”。设立开办企业“一窗通”服务专区,实现开办企业“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开办企业从商事登记、印章刻制、银行开户到领取发票“一站式”1天内办理。
(4)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服务改革。整合各相关部门、供电、供水、燃气、通信管理等市政公用服务单位分散设立的服务窗口,实施“一站式”服务。
(5)镇村政务服务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全区11个镇(街)建立了公共服务中心,226个行政村(社区)建立了党群服务中心,构建“1+11+226”三级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侨都之窗”的服务网络覆盖至11个镇(街)100个村(居)党群服务平台。
四、开展特色服务,打造政务服务品牌
(1)持续优化休息日预约服务。实现全区7个对民服务部门开放休息日预约服务,涉企涉民服务事项已突破63项,对休息日预约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形成《2019年新会区休息日预约服务明细》。
(2)园区服务专窗服务日趋完善。为企业提供咨询、导办的业务功能,全程跟踪各项目审批进展情况。目前,园区服务专窗已受理18个项目。
(3)设立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服务窗口。将18项港澳居民办理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纳入,减少港澳居民多个窗口多个部门来回跑的现象。
(4)提供邮政速递免费寄递服务。截至2019年12月,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邮政速递共寄送的证件4348份。
(5)“便民30分”志愿服务受好评。工作日的下午2:00-2:30,组织本中心志愿服务者提前30分钟到岗,为企业和群众提供办事指引,缓解办事者的着急,打造“新会政务”贴心服务的良好品牌。
编辑:严亮,曾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