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杨佳:科技助残助老的关键是了解其真实需求

南方都市报APP • AI前哨站
原创2020-11-13 13:44

AI时代,科技能为弱势群体提供哪些助力?

11月11日,中科院残联与旷视AI治理研究院联合举办的“AI 向善,科技赋能弱势群体”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委员杨佳、中国残联评鉴委监事长张宝林等多位专家在会上指出,贴合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是“科技赋能”的关键。

WechatIMG74.jpeg

“AI向善,科技赋能弱势群体”研讨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11日的研讨会,主要围绕独居老人、残障人士这两大类弱势群体展开。

中科院和旷视的技术专家在会上介绍了多项“科技赋能”的探索。中科院介绍了针对盲文的绿色印刷技术等。旷视则主要介绍了三种概念产品,包括助老产品、图像辅助阅读项目和AI避障眼镜——

助老产品可以将老人的心情、吃药情况反映给子女,在发现异常时发出警告。图像辅助阅读项目,可以将图像用语音的方式播报。AI避障眼镜则可以提醒盲人注意障碍物,没有障碍时,眼镜也会持续发出“安全、安全”的提醒。

在进行技术讨论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残联评鉴委副监事长、北京市残联副理事长杨佳说,她对“绿色印刷盲文印刷技术”和“图像辅助阅读项目”很感兴趣。

杨佳近两年的政协提案也在推广绿色印刷技术和长效灭菌纸技术的落地问题。她称,绿色印刷技术不仅可以明盲对照,对推进融合教育很有帮助,而且纸张本身不易破损又环保。AI技术对影像的语音描述除用在手机端外,也可以用在无障碍电影上,帮助盲人了解电影的内容。

同时,她指出,设计科技赋能产品,也要重点考虑老年人和盲人的真实需求。

她举例说,助老产品的警告功能是子女关爱老人的一种方式,但作为老人,是否真的开心?他们会不会觉得隐私被侵犯?

杨佳表示,无论是老人还是残障人士,研发人员首先要尊重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这是他们自尊、自信的来源。“如果用老人喜欢的音乐代替警告,提醒他们该吃药了,会不会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作为一名盲人,杨佳也就AI眼镜提出了改进建议。她说,盲人出行时最关注的是哪里有障碍物,如果导盲设备没提示有障碍物,他们就会默认路况安全。“如果我反复听到‘安全、安全’的提醒,实际上无形中是一种噪音。”

杨佳建议,要了解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应该有残障人士加入到研发产品的团队里,他们可以随时反馈使用产品的感受。深圳市残联理事长侯伊莎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WechatIMG72.jpeg

杨佳在会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海淀区残联组联部主任呼晓毛也建议,技术研发人员多去实地与残障人士、老人们交流接触,能帮助双方增进了解。

为什么当前会出现双方沟通有所欠缺的情况?

中国残联原研究室主任、中国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现中国残联评鉴委监事长张宝林认为,原因之一是社会融合不够,残障人士很难走出家庭。

中国残联数据显示,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超过8500万人。

然而,即便是10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很少在公共场合看到残障人士的身影。有网友提出疑问,“残障人士都去哪儿了?”

这些人不是去哪儿了,而是很难“走出来”参与社会活动。张宝林分析, “走不出家庭”有两方面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基础设施的物理支持还不够,盲道、电梯等便利残障人士的公共设施不足。另一方是心理上的原因,残障人士仍然会面临歧视。“出来会受到伤害,他就选择不出来了。”

如何让残障人士走出来?张宝林告诉南都记者:“我们观念上有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人权的概念。应该从小教育孩子们,不管你是什么人,权利方面大家都是平等的。他是个残障人士,但也拥有和我平等的权利。”

他举例说,一个高度近视的人摘了眼镜就像是盲人,而戴了眼镜就可以正常生活。眼镜,就是一种“支持”。

“AI也可以作为一种‘支持’,来帮助需要帮助的残障人士、老年人。除了家庭、社会支持,科技支持也很重要。”

此外,张宝林还建议,改变对残疾人的称呼。最早对残疾人的称呼是“残废”,带有歧视。现在叫“残疾”,是从医疗的角度来说,也不准确。国际上的说法叫“残障”,是一种障碍,帮助他们跨过去就没问题。还要一种说法叫“困难群体”。

这个群体只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张宝林说道。


WechatIMG73.jpeg

张宝林在会上发言。主办方供图。


采写:实习生 孙朝 南都记者 冯群星

编辑:蒋琳,李玲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