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从13个国家归来,讲述半个多世纪的沧海桑田

南方都市报APP • 感光度
原创2020-11-15 23:26

大湾区小世界.gif

pic_853309

航拍海宴华侨农场。陈辉 摄

台山市海宴镇五丰村,每逢节假日、周末,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迷恋于这里的东南亚异国风情。

为什么这个位于南海之滨的中国小村充满异国情调?这还得从半个多世纪前说起。

南都记者走访了13位“侨一代”“侨二代”,听他们讲述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云烟。

戳视频↓↓听听他们的故事


游子归来 祖国在心

新中国成立后,大批华侨青年学生自愿回国深造,参加社会主义建设。1960年2月,新中国租派“美上美号”“大宝康号”等商船接运2000多名华侨回国。至1961年秋,共接回6万余华侨。我国在广东、云南、福建、广西等地扩建和新建国营华侨农场,集中安置归侨。

据资料介绍,我国先后建有84个华侨农场,其中41个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安置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等国8万多归侨而设立的,有43个是上世纪70年代末为安置越南归侨而设立。广东省建有23个华侨农场,其中江门有3个,分别是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鹤山市合成华侨农场、恩平市大槐华侨农场。

海宴华侨农场位于台山市西南沿海,总面积17.64平方公里,设有三个村委会,一个居委会,总人口53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3000多人,归侨分别来自印尼、越南、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13个东南亚国家,素有“小联合国”之称。2016年6月,设立台山市海侨经济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与海宴镇人民政府合署办公。

海宴华侨农场数千归侨和当地村民同心合力,艰苦拼搏,在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围堤垦荒,把盐碱地改造成糖仓。半个多世纪过去,原海宴华侨农场的各村近年来逐渐发展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村。

南都记者走访了13位“侨一代”“侨二代”,听他们讲述往事。沧海桑田,穿越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云烟,当年的青年华侨如今已是古稀、耄耋之年,他们感慨当年历经千辛万苦回国之不易,又为今天幸福生活倍感欣慰,更感怀“祖国是华侨坚强的后盾”!



造花园的“牛人” 为学中文回国

pic_853313

胡德财拿着当年归国前世界卫生组织出具的接种疫苗证明。

胡德财

祖籍江门新会,1954年出生,马来西亚归侨。为了学习中文,1958年,跟随父母回到广东,被安置在英德华侨农场,1963年跟随父母来到海宴华侨农场。育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目前每月退休金4000余元。

参与华侨农场东南亚风情园设计

胡德财的小花园种植了数十种花草,已经成为海宴华侨农场的一道美丽风景,来来往往的游客很多会在这里停留,欣赏花草,拍照留影。南都记者在花园外观赏花菜时,遇到胡德财驾驶摩托车回家。当记者提出采访要求时,他一开始表示婉拒,不过,当话题从他种植的花草开始聊起时,他不再拒绝。

胡德财喜欢种植花草,还在华侨农场工作的时候,他就在屋前开辟了小花园,不仅种植花草树木,还创作盆景。他喜欢种植花草,有空就研究怎么种植,时间一长就琢磨出了很多种植经验,很多人不会种,种不活的植物,在他手上能够茁壮成长,久而久之,赢得了“牛人”的名誉,他于是就把小花园命名为“牛人的花园”。

胡德财善于种植花草的名声传开后,海宴华侨农场邀请他参与了华侨农场东南亚风情园的规划设计,园内的舞台、凉亭、花草树木等,都是根据他的设计图纸进行布局。

为让孩子受正规中文教育 举家回国

为什么会回来祖国?话题从墙上的照片聊到了上世纪中叶的那段往事。胡德财的父亲祖籍新会棠下(现蓬江区棠下镇),12岁时跟随叔叔去到香港谋生,后来,又下南洋,在马来西亚定居。1954年,胡德财出生于马来西亚。1958年,年仅4岁的胡德财及两个哥哥跟随父母回到了中国。胡德财说,父母为了让儿子接受正规的中文教育,举家回到祖国。作为归侨,胡德财一家先是被省侨办安置到英德华侨农场,1963年又响应号召,举家来到海宴华侨农场。

“这里是海边,到处是盐碱地,一开始种水草改善土壤,后来种甘蔗、水稻,上世纪90年代又进入海侨糖厂做工人。”胡德财从16岁开始,一直在农场工作到2014年退休,工龄44年,每月退休金4000多元。

胡德财育有两个女儿,均已成家立业,居住在台山市外,其中一个在开平。胡德财的妻子也去了开平,帮女儿带外孙。胡德财留在农场,平时种种花草,怡然自得。因为这个美轮美奂的花园,胡德财的家庭在1999年被评为最美化家庭。


损坏的旧手表 寄托念母深情

pic_853317

陈发辉拿着母亲的旧手表。

陈发辉

祖籍广东汕尾,1940年出生,印尼归侨,父亲陈石增是印尼邦戛侨领,1944年被日军杀害,母亲带着陈发辉等子女四处避难。1960年,母亲带着陈发辉等10子女及家人和亲友30余人回国。

1960年自印尼回国 途中结识了妻子

老人名叫陈发辉,尽管已经80岁高龄,记忆却很好。“我是1940年12月9日出生于印尼邦戛。”陈发辉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九。小时候,他听母亲讲过家族的故事,他的祖父祖籍汕尾陆丰,为了谋生,被卖猪仔到印尼,祖母带着子女留在陆丰,十多年后,有了一些积蓄的祖父返回家乡,把家人接到印尼。

陈发辉说,他的父亲名叫陈石增,从祖父手中接过家业,打拼创立了4个日用品批发部,是印尼邦戛有名的侨领,1944年因被出卖被日军杀害。父亲遇难后,母亲带着子女们四处避难。

1959年,印尼颁布“总统10号令”。陈发辉在1960年3月搭乘“大宝康号”轮船回到汕头,随后被安置在惠来大南山华侨农场。

在同船的乘客中,陈发辉结识了祖籍揭阳的华侨女子李观清。“我们是在排队吃饭时认识的,她没有亲戚和她一起回国,到了汕头,得知我被分配到大南山华侨农场,她就和我一起来到农场,后来,我们结婚了,入了户口,分了房子。”陈发辉说。

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 一家人散落天涯

母亲带着子女和亲友一共30多人回国,陈发辉的二哥是进步学生,早在1950年就自费回国,在天津读大学。当母亲带着家族回国后,陈发辉的二哥从天津赶到汕头,接走了母亲和最小的妹妹,陈发辉后来还去天津探亲。

半个多世纪转瞬即逝,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80岁老人,陈发辉说,母亲于1969年去世,大哥一家留在大南山农场,二哥一家后来去了香港,最小的妹妹也跟随过去香港,两位姐姐在福建的华侨农场,还有几位姐姐嫁到外地,自上世纪60年代后就断了联系,“我记得三个姐姐的名字,陈金叶、陈银娘、陈金英。”

陈发辉的两个女儿,一个在深圳,一个在农场。回忆往事,说到母亲,他很是伤感。“我是最小的儿子,妈妈最疼我,回国前,她特地买了一块手表送给我。”60年来,陈发辉每每看到手表就想起了母亲,有人想收藏他舍不得卖,后来坏了也舍不得丢。采访即将结束之时,陈发辉带着记者来到农场的女儿家里,指着墙上一幅照片中一位长相端正美丽的女人说那就是他的母亲。


夫妻同心项链 笑看人生风雨

pic_853315

刘志钊拿着镶有他和妻子合照的金链。

刘志钊

祖籍广东梅县,1945年出生,泰国归侨。1951年,刘志钊的母亲为了回国看中医,同时为了让子女学习中文,便带着6岁的刘志钊及大女儿回到梅县,和奶奶一起生活。刘志钊1969年结婚。1979年,刘志钊和妻子被安置在海宴华侨农村工作。

退休生活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75岁的刘志钊和69岁的妻子陈球英在屋对面的路边开辟了一小块菜地,种上了辣椒和蔬菜,两位老人身体健康,挑水浇菜,夫唱妇随,其乐融融。记者发现他们都佩戴了一模一样的金项链,吊坠是两人的合影。原来,这金项链既是他们爱情的见证,也是华侨与祖国心心相连的见证。

刘志钊1945年5月出生于泰国曼谷。他的父亲刘桂荣祖籍广东梅县,年轻时跟随叔叔去泰国谋生,后来在曼谷安居。刘志钊有兄弟姐妹10人,他排行第二,上面有一个大姐。

“1951年,我6岁,母亲因为看中医,就带了我和姐姐回国,让我们留在家乡读书,学习中文,奶奶说把孙子留下来,孙女带回去,结果,我就留在奶奶身边,在家乡读小学,姐姐跟随母亲回了泰国。”

“文革”开始后,刘志钊跟随奶奶在农村种田,1967年奶奶过世后,他独自生活,1969年结婚,先后生育了三个女儿。1979年6月,在分别28年后,刘志钊终于与父亲再次见面。

来到海宴华侨农场 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父亲和叔叔回来梅县,见到刘志钊在农村生活困难,于是找到侨联反映情况,随后,刘志钊一家被安排到海宴华侨农场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生活渐渐有了起色。

2002年,妻子陈球英退休后,刘志钊带着她又去了一趟泰国。夫妻二人来曼谷游玩了一个月,其间,在一家金店定制了两条项链。“当时我们也没有其他照片,就用护照上的照片合成的。”刘志钊笑着说,这一戴就是18年不曾取下。

风风雨雨五十年,刘志钊陈球英夫妻一路走来,有幸福,也有痛苦。1976年,他们的一个孩子不幸跌落水塘身亡。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他们的生活条件蒸蒸日上,1979年刚到农场时,分配了二房一厅的平房,1985年又搬进了新房。如今他们的三个女儿分别在深圳、珠海、中山成家立业,三代同堂,其乐融融。去年,女儿女婿带着外孙来到五丰村,庆祝父母的五十金婚。


父亲曾是侨领 毅然回国不悔

pic_853318

黄钦发拿着与篮球队队友的合影。

黄钦发

祖籍广东东莞,1942年生,印尼归侨。他们家原本在印尼做小生意,1962年,父母买船票带着六兄妹回到中国。黄钦发认识了同为印尼归侨的妻子,组成幸福的家庭。他希望自己能长寿,活到四代同堂。

小时候最爱打篮球

父亲叫黄瑞福,母亲叫张妹,他们在印尼做小生意,家里有四个儿子和四个女儿,黄钦发排行老三。或许因为家里的条件还算不错,黄钦发自小就参与许多课外的活动,篮球是年少的他最喜欢的运动。黄钦发拿着珍藏多年的在印尼学校参加比赛获胜后的合影介绍道,“这个站在中间的是我,这些是我的队友,前面这些奖杯都是我们参加比赛赢回来的。”

黄钦发的父亲是当地华人侨领。1962年父母将生意转让后,买船票带着他们其中六兄妹回到中国,还有两个年纪稍长的哥哥留在了印尼。

希望活到四代同堂

回国的第一站是惠来华侨农场,后来黄钦发才到了海宴。国内国外的生活差异让黄钦发花了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后悔回国吗?”他们常被人问到这个问题。黄钦发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后悔。”他表示,几十年过去了,中国国力早就超过东南亚国家,生活也比印尼好多了。

黄钦发在农场里认识了同为印尼归侨的妻子,组成了家庭。如今,他的儿子孙子都在外地生活,每逢假期,一家团聚。黄钦发父亲是农场里有名的百岁老人,政府还特意为他们送了一副祝贺牌匾。黄钦发希望自己也能长寿,看到自己曾孙出生,活到四代同堂。


一生钟爱羽球 为学校建场馆

pic_853320

邓汉荣一生唯一的爱好便是打羽毛球,投入十多万建了给学校建了羽毛球馆。

邓汉荣

1949年生,印尼归侨。他是一名归侨知青,下乡到海宴华侨农场,生活了十多年,回城时到国有企业工作至退休。邓汉荣一生唯一的爱好是打羽毛球,退休回到农场时投入十多万给当地学校建了羽毛球馆,并教小朋友打羽毛球。

考上初中后成为知青

1960年,母亲独自带着邓汉荣8兄妹回国,那时最大的哥哥17岁,最小的弟弟才几个月大,他也只有11岁。

最初,他们家被安置在汕头大南山华侨农场,1964年在台山组建海宴华侨农场时,父母到了台山。邓汉荣没有跟着父母一起来。此前两个月,邓汉荣考上了汕头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这所学校是专门给归侨子弟办的,因为是第一年办学,名额很有限,要考试才能进。“邓汉荣很珍惜这次机会,便留在汕头读书。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1966年,学校因生源减少停办了,邓汉荣成为该校第一届也是最后一届学生。

学校停办后,邓汉荣与其他同学被安排到广州继续读初中。不久,广州的学校也几近停办。1968年,邓汉荣来到海宴华侨农场与家人团聚,此时他的身份是知青。就这样,他在农场生活了16年。1984年,知青回城,邓汉荣返回广州。“后来去了深圳的国有企业”,邓汉荣说,就这样一直做到退休。

为学校建羽毛球馆

在农场时,邓汉荣娶了另一位归侨女孩,生了一个儿子。这本应幸福美满的一家却遭遇变故,妻子和儿子先后因病离世,这让邓汉荣万念俱灰。

邓汉荣一生唯一爱好是打羽毛球,在深圳就参加过许多比赛。2012年,邓汉荣回到农场,偶然发现学校里原有的羽毛球场很破旧。他投入十多万给学校建了羽毛球馆。“建了羽毛球馆,也要有人来教。”退休的邓汉荣到学校里面做义务教练,教小朋友打羽毛球,还带出许多小徒弟。邓汉荣渐渐找到了生活的动力。


带着一把吉他 围垦造田修路

pic_853310

林顺明每天下午都会坐在门前,用儿子送他的吉他,弹唱着他最喜欢的歌。

林顺明

祖籍广东新会,1945年生,印尼归侨。他是海宴华侨农场建设先锋队100人的其中1人。他带着一把吉他,围垦造田,修路盖房。尽管生活很忙很累,但他还不时坐在自己家门口,轻轻拨动琴弦,弹唱着最喜欢的歌曲。

首次接触吉他便痴迷

林顺明一家从前生活在印尼泗水市,父母亲都是中印混血,家里有7个兄弟姐妹,最小的弟弟出生后给亲戚抱养。父亲是一名工人。在印尼参加工会。1961年林顺明父母带着他们6兄妹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他们家的生活过得并不宽裕。到中学时期,他在普宁华侨中学读书,不上课时经常和同学在宿舍一起围着听磁带音乐。”有一天宿舍里一个家庭比较好的同学带回来一把吉他,这让林顺明好奇极了。

“我借过来拨了下琴弦,就爱不释手”,林顺明说,他想方设法攒钱,终于买了人生第一把红棉牌吉他。“现在想起来,那把吉他的声音其实很糟糕”,他笑道。

经常在家门口弹吉他

1964年,林顺明背着自己的吉他,作为海宴华侨农场建设先锋队100人的其中1人来到台山,围垦造田,修路盖房。“那时真的很辛苦,每天没日没夜地干活。”林顺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道,但是无论生活再忙再累,他都会抽时间出来弹弹吉他。没人教,林顺明就一边听着磁带,一边练习,久而久之学会了不少歌。

或许因为耳濡目染,林顺明的儿子也喜欢玩吉他。林顺明从家里拿出来一把雅马哈的吉他,说这是儿子工作后给他送的其中一把。有时,儿子回到农场,他们两父子还会一起弹一下,用琴声交流父子的感情。

“我最喜欢印尼民族歌曲和邓丽君的歌。”林顺明如今每天下午都会在自家经营的小商店门前弹吉他,成为这个东南亚文化村的风景线,不少路人走过还会停下来听他唱歌。当林顺明唱到一些印尼民族歌曲时,听众问他“歌词讲的是什么”,他总笑着回答,“其实我也不懂,我就是喜欢那个旋律。”


祖上离乡百年 归国满意生活

pic_853321

在谢明福家里已经找不到当年回国留下的老物件。

谢明福

祖籍广东博罗,1936年生,越南归侨。祖辈从博罗县到越南谋生,父亲和他都在越南出生。谢明福成人后娶了两位越南妻子,育有一儿。1979年,谢明福带着儿子回国。儿子后来与另一位越南归侨姑娘结婚。至今,他们一家人还住在华侨农场。

独自带儿子回国

谢明福是广东博罗县人,但却从没有去过博罗。一百多年前,谢明福的爷爷从博罗县到越南谋生。“当时国内打仗,很穷,我爷爷就去到越南打工,然后在那边认识了我奶奶,我奶奶是越南人”,谢明福表示,当时他们家在越南生活还算稳定,父亲和他都在越南出生。“我在越南娶了两个老婆,都是越南人。”谢明福自豪地说道。

美好的生活却被上世纪70年代末被打破。谢明福的妻子因为是越南人,也被迫和他分离,回了娘家生活。

1979年,谢明福最终决定带着十多岁儿子回国。那是他出生以来第一次踏上祖国的土地。他不知道未来的生活会怎样,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机会见到仍在越南的家人们。

农场垦荒 满意现在生活

回国后,谢明福和儿子被安置到台山海宴华侨农场。“房子是一间很小的平房,一排又一排地整齐建在距离海边约1公里的滩涂地上”,谢明福说,“有一年台风引发洪水,有一米多深,家里的东西都被泡坏了。”

虽然艰苦,但谢明福对生活很满意。“当时这里种水稻、种甘蔗,生活也很苦,但总算有瓦遮头,而且政府给他们归侨提供帮助,吃饱穿暖都不成问题。”谢明福的儿子长大后,离开农场到外地工作,后来认识了一位来自海南文昌华侨农场的越南归侨姑娘,组成家庭。1986年末,儿子和儿媳回到海宴华侨农场定居。“他们住前面的房子,现在儿子上班,儿媳每天给自己送饭。”谢明福说,生活好起来了。

谢明福老了,讲话也变得不利索,很多往事虽然历历在目,却无法清楚地告诉孙子们。如今,他最大的愿望便是他们的生活能越来越好。


青年艰苦开荒 农场安享晚年

pic_853314

李桂春,最疼爱的孙子的吉他成为了李桂春最心爱的宝贝。

李桂春

祖籍广东梅州,1939年生,印尼归侨。1960年回国,1963年来到海宴华侨农场。他们与其他印尼归侨,一起筑堤围海造田,将滩涂变为良田,最终变成如今广东沿海的极具东南亚风情的归侨文化村。

坐中国租用苏联的客轮回国

李桂春家有八兄弟姐妹,他排行第四。1960年,父母带着他们10人乘坐接运归侨的轮船回到中国。“那时候,很多地方的房子都被火烧毁,很不安全”,李桂春依稀记得,当年他们坐上的船是一艘苏联客轮。那是新中国历史上首次派往海外接运华侨的轮船之一,与他们家一起回国的还有在印尼遭受迫害的2100多名归国华侨。

李桂春家回到中国的第一站是汕头华侨农场。“那时回来就是种田,种水稻,政府给归侨安置住所”,李桂春说道。1963年,政府要在台山海宴建设新的华侨农场,于是李桂春一家听从号召,从汕头来到了台山。然而,在到达海宴那天,他就被“农场”的景象惊呆了。“那时哪里有什么农场,就是海边的一片荒无人烟的滩涂地,什么都没有”,李桂春说。

既然已经来了,他们只有硬着头皮跟着干。1964年开始,第一批归侨与当地群众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艰苦开荒,构筑海堤,围垦造田。农场上,最初的简易搭建的棚屋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小平房,杂草丛生的盐碱荒滩变成种植水稻和甘蔗的良田。

农场是他的第二故乡

李桂春说,海宴华侨农场是他的第二故乡。“我一直生活在农场里。我的父母和两位年长的哥哥很多年前已经去世了,后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分别去福建和美国生活”,李桂春介绍道,当时到海宴的10位家庭成员,现在只剩下他和其他兄妹4人,“在这里生活久了,充满了回忆,不想再离开了。”

李桂春有一个孙子,现在跟着儿子儿媳在外地生活,但他们每逢假期都会回农场探望他,“孙子很听话,喜欢弹吉他,回来时会弹吉他给我听”。有人问过李桂春,想不想孙子能经常陪在自己身边,他总说“想,但年轻人不能跟他们这些老归侨一样一直待在农场里,要去外面闯更大的世界。60年过去了,当年从印尼带回来的东西最终没有留下来,但孙子挂在墙上的吉他成为了李桂春最心爱的宝贝。


家园毁于大火 八岁回到祖国

pic_853312

苏秀兰,1960年正月初五,她们在西加里曼丹省的住所遭人纵火,8岁的她在那一年无家可归。

苏秀兰

祖籍广东高要,1952年生,印尼归侨。苏秀兰家有9个兄妹,她是最小的女儿,后面还有一个弟弟。1960年正月初五,她们家遭到纵火,连片的房屋被大火烧毁,与其他印尼归侨被接侨的轮船接回中国。

从汕头登陆祖国土地

苏秀兰是在单亲家庭长大,父亲在印尼过世,其母亲带着她们九兄妹在西加里曼丹省的木屋区里生活,生活过得很拮据。

1960年正月初五,她们所在地方遭人纵火,连片的房屋被大火烧毁。“当时整个木屋区都被烧了,火光把天空染红”,苏秀兰回忆起说道,我当时只有8岁,妈妈和哥哥分别抱着我和弟弟,从家里逃了出来。没过多久,中国租用来接侨的轮船就到了,“当时好像说,本来是要先到其他地方,但我们这边被纵火后就先来接我们上船”,苏秀兰说道。

一场大火让苏秀兰无家可归,一场大火也让他们踏上回国的路。苏秀兰已经想不起来轮船开了多久,只记得船上满满都是人,有的人坐在座位上,有的人直接倚在墙边,还不时有小孩的哭声,整个船舱充斥着不安的情绪。

后来,轮船在汕头靠岸,他们下船的那一刻是他们首次站在祖国的土地上。

花长时间适应国内生活

刚开始,他们被安排到汕头当地的华侨农场。苏秀兰回忆说,起初几年的生活其实并不稳定,大人们要忙着工作生活,哥哥姐姐照顾弟弟妹妹,人们都惶惶度日。后来,他们家和其他印尼华侨一起被重新安置到台山海宴华侨农场。

“刚回来时,我们很不习惯,母亲带着几个年长些的哥哥种田,年幼的弟弟妹妹则在农场里读书”,苏秀兰说,我们在印尼没种过田,回来后就要一边工作一边学,生活环境和吃的东西都和印尼很不相同,“我们花了很长时间去适应。”

1969年,苏秀兰参加工作,就一直留在农场里了。后来联合国援建了海宴糖厂,一方面收购归侨们种植的甘蔗,另一方面也吸收部分归侨入厂工作,解决就业,这才让生活慢慢好起来。而到了如今,往日的各种艰辛对苏秀兰只成为回忆,她外孙也已经22岁了,即将大学毕业。每逢假期,女儿和外孙都会回到农场住上几天,那是她最开心的时刻。


侨三代家境优 为学中文回国

pic_853319

钟贵发,祖籍广东宝安,1952年生,马来西亚归侨。

钟贵发

祖籍广东宝安,1952年生,马来西亚归侨。父亲是技术工,一家在印尼过惯了每天早上都喝咖啡、牛奶,吃面包的生活。为了能让钟贵发学习中文,1964年,父母将12岁的他和两个年幼弟弟送回国内读书。直到1970年,才与父母见面。

12岁带弟弟回国读书

钟贵发户口簿上的祖籍写的是广东宝安,但他说自己其实祖籍香港新界大浦。“我爷爷当年到沙巴,然后才在那边生下他父亲。”钟贵发应该算侨三代。钟贵发出生在马来西亚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他父亲是一名技术工,收入相当不错,每天早上喝咖啡、牛奶,早餐吃面包,生活过得很好。

然而,父亲却因为马来西亚没有中文学校,决定将钟贵发和两个弟弟送回国读书。“我父亲很爱国,他认为华人就应该学习中文。”他说道,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当地的华人总工会号召华工回国建设祖国,“父亲才会下决心把我们兄弟三人送回国。只是这个决定对我们三个小孩来说,太难了。” 

1964年,12岁的钟贵发和两个不足10岁的弟弟被父母送到海宴华侨农场。稍作安顿后,父母又返回了马来西亚。“那时政策是归侨子女由政府来养,读书不用钱,每月还有生活补助。”钟贵发就这样带着弟弟们开始在国内生活。

7年后再见母亲

当年只有12岁的小孩怎么能独自带着两个更小的弟弟在国内生活呢?钟贵发笑着说,“从牛奶面包变成白粥馒头,生活落差是巨大的,可以想象当时父亲为了我们回国读书是下了多大的决心。”自1964年与父母分别后,钟贵发再次见到母亲已经到了1970年。钟贵发说,当时母亲见到满身邋遢的两个弟弟,瞬间哭成泪人,“应该是很心疼”。

1972年,钟贵发参加工作,不久娶了印尼归侨的妻子。1982年,钟贵发一家迁往深圳,现在有一个儿子,有两个孙女,他对现在生活十分满意。“每年我都会回农场住几天,一来是探望亲戚,二来是回忆下在农场里长大的日子。”


擅种植精耕作 良田喜获丰收

pic_853316

李大妹,1979年归国时带回来的只有少许行李和随身带着的水壶。

李大妹

祖籍广西,1945年生,越南归侨。1979年3月份,生活在越南芒街的李大妹一家与附近几个村的华侨回到中国。被安置到海宴华侨农场后,种甘蔗换回来幸福生活。

回国后安置到华侨农场

李大妹说,“我们当时生活在越南芒街附近一个由华人组成的村落,日常以种植为生。”1979年3月份,李大妹家所在村落和隔壁几个村的华侨一起回国。

当时,李大妹一家有10个人,他们夫妻2人,年迈的父母以及6个孩子。许多华侨被安置到广西东兴境内的一座山头上。

李大妹说,当年7月,来自各地的华侨农场到东兴陆续将归侨接走。

难熬的日子都过去了

当负责安置的工作人员问他们意愿时,从未在国内生活过的李大妹夫妇,对国内城市没有半点概念。李大妹试探性地回答,“我们一直生活在海边,能不能选一个靠海的地方。”就这样,李大妹与丈夫带着6个孩子来到了位于台山海边的海宴华侨农场。父母跟其他兄弟留在了广西。

到农场时,擅长种植的越南归侨们开始着手改良作物,仅仅过去数年,收成不高的良田全部获得了丰收。

李大妹他们将甘蔗卖到海侨糖厂,也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虽然生活艰苦,但看着孩子们渐渐长大,再难熬的日子也终将过去。


归侨农场长大 常念快乐童年

pic_853311

郑成光与陈广珍,一对拥有共同归桥经历的夫妻。

郑成光 陈广珍

郑成光,祖籍广西,1972年生,越南归侨;陈广珍,祖籍广西,1979年生,越南归侨,李大妹的女儿。1979年,7岁的郑成光和未满周岁的陈广珍和各自父母回国。相同的经历让他们最终组成幸福的家庭。

童年过得很开心

来到海宴华侨农场的那一年,郑成光7岁,陈广珍未满周岁。对于孩子来说,那段岁月非常快乐。

“农场里很多东西可以玩。”郑成光说,小孩很多,每天三两成群跑到海边抓虾抓鱼,到公路边赶鸭子,到甘蔗地里捡鸭蛋,到了晚上,大人、小孩一起围着电视机看电视,“很开心”。

“虽然我们家人多,住得也很挤,但兄弟姐妹们的感情都很好。”后来他们长大出去工作,生活也越来越好了。陈广珍说,对他们归侨而言,华侨农场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归侨与归侨组建家庭

同样的原因回国,同样被安置到海宴华侨农场,这相同的经历让郑成光、陈广珍最终走在了一起。

陈广珍说,他们虽然都在海宴华侨农场,但从小到大都不认识对方,“我住在五丰村,他住在南丰村,小孩子都只跟自己村的人玩。”长大后,郑成光、陈广珍各自外出打工,直至2016年经他人介绍才认识彼此,随后组成家庭。

是不是华侨农场里的大部分归侨都是和归侨结婚?陈广珍想了一下说道,“或许是因为归侨们有着相似的境遇,更能明白对方。”

如今,陈广珍的兄弟姐妹大多已经到台山或者外地工作,她还留在华侨农场里生活。她开玩笑地说,可能是因为自己找来找去,最后还是找回这里的男人结婚,但更有可能是因为她舍不得这里——她长大的地方。


统筹:田霜月 潘劲松

采写:南都记者 罗忠明 曾育军 通讯员 陈喜泾

摄影/视频:南都记者 谭伟山 陈辉

编辑:许燕玲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