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糖实验 | 为了身材和健康,他们吃得像个糖尿病人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周刊
原创2020-11-16 12:20

639x159_c3831b2072b32a1f.jpg

文 |南都周刊记者 胡雯雯 实习生 王绮彤

视频| 陈晓 编辑 | 杨文瑾


不知从何时开始,奶茶店里经常能听到“三分甜”“无糖”“加一元换成甜菊糖吧”这样的要求。

便利店里出现了各种网红“0糖0脂0卡”气泡水,就连伊利、青岛啤酒、恒大这些品牌,也争相推出了类似的饮料;曾经嫌弃无糖可乐“甜得不正宗”的同事,桌面上也悄悄出现了它们的身影。


388x370_43f2b3fbc9f0f895.jpg




而在小红书、B站、各大网络综艺上,不时就能看见网红和名人推荐“断糖”,声称自从与糖决裂后,他们皮肤好了、体重减了、状态也年轻了,之前那些蹦迪熬夜加班所造下的孽,都因为这个神奇的实践而得到了救赎。

糖,这个曾经带给人类无限幸福感的食品,似乎一夜之间成了“全民公敌”?

968x469_d91d147cea5d2f1c.jpg


965x491_4be9d0b8fc490ca4.jpg

CCTV2财经频道报道截图


我第一次看到“糖是一种新型毒品”这个说法,是在6年前的一本外文期刊上。当时我忍不住翻了个白眼:养生界实在没什么可写了吗?拿油和盐开完刀,现在连糖也要喊打喊杀了?那人类还剩什么可以吃的?

在我看来,对比国外那种齁死人不偿命的饮食习惯,中国人实在没啥可担心的。我们极少看到每天灌下十几瓶软饮料、吃一大盒甜甜圈的人,就连国人对于甜点的最高评价,都是“它尝起来不会很甜”。

退一步讲,即使有人嗜甜如命,你听过吃糖吃到“毒发身亡”的吗?

耸人听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或许也是很多读者会有的反应。

然而,打脸却来得比想象得快。当我为11月14日糖尿病日查资料时,才发现,根据IDF(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有4.63亿人患有糖尿病,每8秒就有1个人死于糖尿病。而《BMJ英国医学杂志》2020年4月发表的文章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约有1.298亿人。

在40年前,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总患病率是0.67%,1994年是2.51%,2017年则达到11.2%。

更让人担忧的是,有6520万中国人正处于糖尿病前期而不自知,他们大都生活在城市。也就是说,如果不加控制,我们周围20个人中就有1个人很快会加入糖尿病人的行列,而这种病往往是无法治愈的。

许多频上热搜的话题,例如“小伙子靠奶茶续命被送进医院”“7岁女孩酮症酸中毒被送入ICU”,都是这种病例的典型代表。

糖,真的这么恶毒吗?那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我们甘之如饴却毫无知觉?


纯白的杀手


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对糖是没有概念的,水果和蜂蜜是他们难得的甜蜜享受;一直到了18世纪,欧洲殖民者在新世界大量种植甘蔗,蔗糖才成为上流社会餐桌上的珍品。

而随着工业化的进展,糖迅速成为了极其廉价的添加物,人们的吃糖量也呈指数级增长。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的糖分已经超过31g,换算成一年的量,比两袋十斤大米还多。

早在1972年,英国营养学家约翰.亚尔金John Yalkin就出版过一本名为《纯白但致命:糖在如何杀死我们》(Pure, White and Deadly)的书。他列举了大量研究,揭示二战后人类饮食是如何被大量糖分充斥,从而引发肥胖等各种严重慢性病的。

460x287_4e5838f7a5bfc9e0.jpg

John Yudkin和他的书。(图源:telegraph)


 亚尔金的书一出版便受到了学界的认可,然而,制糖业和食品工业巨头的反应更加迅速。他们用尽手段,贿赂科研机构和相关学者、进行媒体公关、造谣亚尔金是个充满妄想的痴人,不遗余力地对其理论进行封杀和抹黑,隐藏了许多对糖不利的数据,而将锅全部甩到了脂肪的头上。


一场可能让食品工业一蹶不振的危机,成功压制住了。随后诞生的美国第一份膳食指南,就是基于这些指鹿为马的结论制定的,而低脂饮食的号召也是从那时开始推广的。


640x489_aa0e8cbefe9fc289.jpg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广告,声称糖是孩子的良好能量来源。(图源:goodfoodfighter)


1995年,亚尔金郁郁而终,世界糖消费量则再创新高。但是,随着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病率日益升高,亚尔金等人的研究逐渐为人所关注。2011年,《纽约时报杂志》将亚尔金放上了封面报道,他的书也于2012年得到再版。

同年,《自然》(Nature)期刊上发布了一篇极有影响力的文章,名为《糖的有毒真相》(The Toxic truth about sugar),表明过量摄入的糖不仅增加了卡路里,还危害着人体健康,会诱导出各种代谢综合征,比如高甘油三酯、糖尿病、高血压等。

亚尔金的追随者们的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美国南加州大学儿科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勒斯蒂格Robert Lusting教授就是一个代表人物。在治疗过太多糖尿病儿童后,他对食品工业大量用糖的做法极其反感,就此发表了许多文章和演讲。“随着低脂饮食的流行,食品工业面临着一个问题:减少油脂添加的话,食物会干巴巴的,非常难吃。怎么办?很简单,加糖!”

 

“市场调研者发现,制造商的配方中每增加一点用糖量,销量就会跟着增长一截。更棒的是,糖不仅会让口味变好,而且比油脂还便宜,一举两得。”


975x433_7ebf1ee967c6a1e7.jpg

CCTV2财经频道报道截图


在勒斯蒂格教授看来,糖,尤其是食品业热衷用的果糖(Fructose)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果糖完全靠肝脏代谢,然后转化成脂肪储存在那儿,积累一定量后,高血脂、肝硬化、脂肪肝、炎症、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就都出现了。这就是为何低脂食品依然会引发这些疾病,因为糖分没有控制;


774x581_b2c09f80a5771bce.jpg

将一茶勺糖吹出来,可以燃烧出的火焰量达一米多高。但糖的能量被摄入人体后并不会立刻燃烧,而是先储存成脂肪。(图源:纪录片《糖:新一代健康杀手》2015)


果糖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氧化自由基,破坏细胞组织,破坏皮肤,加速人体衰老。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昂贵的护肤保健品都打着“抗糖化”“抗氧化”的旗号;

 640x613_af70e69dc4ca4238.jpg

(图源:BBC纪录片《如何减缓衰老》)


另外,果糖还会刺激Ghrelin饥饿激素的分泌,让人越吃越饿,超额吃进大量的食物。所以当你喝了一大杯可乐后,往往不会觉得饱,反而更有胃口吃下一顿大餐。


那么,人体理想的糖摄入量是多少呢?零。

 

在瑞士洛桑大学生理学家卢克.塔皮(Luc Tappy)看来,人体没有任何生物进程需要额外摄入糖。“人不吃脂肪会死,不吃蛋白质会死,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也会死。但不吃糖的话,一点问题也没有。你从其他自然食物中所摄取的营养素,就足以在人体中被代谢成糖分,应付日常活动了。糖,根本不是人类的必需品。”

 

然而,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我们平时到底吃进去了多少糖?


明糖易挡,暗糖难防


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2015年公布的指南,儿童和成人都应该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热量摄入的10%以内,最好低于5%。


游离糖(freesugars)是指在生产和烹调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糖,包括蜂蜜、浓缩果汁和天然枫糖浆等,吃完整蔬果时摄入的糖则不算在其中。简单地说,对于一位每天摄入热量达标(2000千卡)的女性而言,相当于每天最多摄入25-50克糖。


497x430_7ade1d87a1d0c6e8.jpg

(图源:2015—2020美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文版)


这个标准有多容易超过呢?


1瓶500ml的可乐含糖量约为58g,明显超标了;几个常见品牌的酸奶,平均100ml含糖量分别在5.5g-18g之间,多喝两杯也超标;至于奶茶,即使是“无糖”款,珍珠、布丁、奶盖等配料自带的糖分,也媲美一瓶可乐;而某网红水果谷物早餐,每100g含糖量居然超过了63%,比MM巧克力豆还高。


还有所谓的健康果蔬汁。水果本来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食物,但它们被榨成汁后,最精华的果肉纤维全被丢弃了,剩下的只是一杯浓浓的糖浆,含糖量甚至比可乐还高。

1080x857_dc8adefa43ec517d.jpg

300ml果蔬汁中所含的糖量。(图源:CNA)


而不爱饮料和甜食的孩子们,也很难独善其身:台湾烤肠、广式腊肠、鱼香肉丝、海鲜披萨、肉酱意面、火锅蘸料等,同样添加了不低的糖分……


幸运的是,这几年无糖食品市场似乎出现了井喷,尤其是在某气森林推出了0糖0脂0卡概念的气泡水后,各大品牌争相跟上,大家终于在无糖可乐之外有了新的选择。


与此同时,各种无糖酸奶、零卡糖、零卡果冻也出现在了电商平台,还有专为减重人士打造的无糖吐司、无糖低卡蛋糕等。虽然它们的价格普遍比有糖的高一个档次,但断糖族们至少不用忍受吃糠咽菜的苦了。


但仔细分析各种无糖产品背后的成分表,我却依然有些不愉快的发现:


一是比较传统的木糖醇食品,比如糕点、饼干等。它们一般针对的是糖尿病患者,用木糖醇代替了蔗糖,但为了口感,往往会添加很多脂肪和盐,热量甚至比有糖的版本还高,钠含量也相当可观。考虑到糖尿病人多半有高血压问题,这种食品的靠谱程度不禁让人怀疑。


二是所谓“无蔗糖添加”食品。某无蔗糖豆浆的配料表上,确实没有蔗糖,但首位赫然写着麦芽糖浆,这就让人啼笑皆非了;还有些无蔗糖奶块,配料表里直接写着“炼奶”,这是在侮辱大家的智商吗?谁不知道炼奶本身就添加了大量的糖?


还有类似“无糖”枣泥核桃糕,“无糖”水果干等,生产商说没有加糖吧,我信,但红枣、芒果、菠萝、葡萄这类水果,本身就已经糖分极高了,连吃新鲜的都要比较克制,更别说晒干的了,这是妥妥的浓缩糖条,不推荐。


三是网红零卡糖、零卡饮料。这类食品通常用的是赤藓糖醇、三氯蔗糖、安赛蜜、阿斯巴甜等代糖,确实可以将热量降到非常低的程度,也没有额外的脂肪和纳等,算是比较靠谱的。


但关于代糖的健康性,也一直存在争议。比如,出版过《甜味剂:看不见的杀手》(While Science Sleeps: A Sweetener Kills)一书的毒理学专家Woodrow Mont,FDA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前任负责人Don Kennedy等人,都对阿斯巴甜的作用表示过担忧,认为其有可能会扰乱人体菌群、诱发脑肿瘤、促使人摄入更多热量等。


而赤藓糖醇等新兴代糖虽然被证明不会进入人体代谢,也经过了层层研究去证明其安全性,但它们的大面积消费也就是这几年的事,长期大量食用会不会带来其他影响,现在还无从得知。


一边是确认有害而且用量巨大的糖,一边是副作用“莫须有”的用量极少的代糖,一定要选的话,人们会选哪个呢?还是说,为了保险起见,只能通通不选,进行一场彻底的“断糖饮食”?


什么是断糖?


“来一份不勾芡的回锅肉、一例烧鹅、生炒芥蓝、不用上米饭。”Amy噼里啪啦地点完菜,接下来在我惊讶的目光中,坦然啃下了一大块烧鹅皮和几片五花肉。


作为在瑜伽馆认识多年的伙伴,在我记忆中,她一直对身材和热量的摄入极其严苛:喝汤会将浮油撇得一滴不剩;吃肉会小心地把皮和脂肪层全剥掉;吃沙拉从来不浇酱……


“你减肥成功,开始犒劳自己了?”面对我的疑惑,她擦了下嘴角的油,得意一笑:“我已经断糖好几个月了,不用再担心热量问题。”


我曾在某节目中听过李诞盛赞断糖法靠谱。这种饮食背后的原理似乎很简单:人体在消耗能量时,会先挑糖分来燃烧,然后才轮到脂肪;所以,如果你不给身体摄入糖分了,它就只能把积攒多年的脂肪拿来供能,这样,彻底断糖的人,24小时在燃烧的都是脂肪,不变瘦才怪。


Amy推荐我先看看澳洲导演达蒙·加梅乌拍的纪录片《一部关于糖的电影》(豆瓣8.6分,IMDb7.5分)。片中,达蒙亲自做了一场为期60天的实验:在总热量摄入不变的前提下,把每天饮食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替换成等热量的160g以上的糖分,而且他不吃任何 “不健康食品”,只靠低脂酸奶、果汁、吐司、早餐麦片等来摄入这些糖分。


1080x607_465d33e06364d3f0.jpg

60天之后,他的体重飙升了近20斤,腰围涨了10公分,小肚腩、胳膊上的拜拜肉都出现了,面容也憔悴得似乎老了十来岁,还患上了轻度的脂肪肝。他甚至产生了明显的糖依赖,心情好坏完全取决于吃了多少含糖食品。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后,实验一结束,达蒙就开始了断糖饮食,用肉类、坚果、蔬菜取代了过去的高糖食品,身体也终于调节回正常状态。这虽然只是个案,却让许多观众觉得震撼。有评论甚至说,“这是改变我人生的电影!”“如果早几年看到,我就不用走那么多弯路了。”


断糖实验


想想自己一直徘徊在平台期的体重,我将信将疑地加入了Amy所在的断糖群,按照一位美国犹他大学营养学和医疗信息双硕士提供的方案,开始了断糖实验。


群成员每天三餐都会把吃的东西拍照上传,给营养师鉴定,而其标准跟糖尿病人的饮食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含糖的酸奶饮料、零食、面包蛋糕等绝对不允许出现;白米饭、面条、馒头、大饼等,也在禁区之列,因为精制碳水化合物进入人体后,会很快分解成葡萄糖,所以主食首选杂粮饭、无糖全麦面包、荞麦面这种低GI食品;如果吃了土豆丝、南瓜、莲藕等淀粉高的“蔬菜”,主食同样必须减量;


糖醋鱼、酸甜排骨、锅包肉之类的肯定要拜拜,勾芡太多的菜肴也要避免,但小龙虾、烧烤、火锅、牛排、烤鸡翅等倒是但吃无妨,只要不选淀粉高的香肠和丸子类就行了;


至于水果呢,葡萄、芒果等高糖分水果尽量不碰,但草莓、蓝莓、柚子等每天可以吃一个手掌大小的量……

1080x720_9dbf7a49d645920e.jpg


当我告诉别人自己开始断糖时,通常会收获三种反应:


“都这么瘦了,你还需要减肥吗?”


“不吃主食肯定不行的呀,身体都要搞坏的!”


“那你岂不是不能去外面吃饭了?多没意思啊。”


作为一个面食和甜品爱好者,我接受这种挑战确实要克服心理障碍。在接下来的几周,我经过甜品店时都会加快脚步,生怕不经意的一瞥,就会让自己功亏一篑。而在外面用餐时,我会带上一两片全麦面包,忍住对于小面和葱油饼的冲动,猛吃肉和蔬菜。至于下午茶,一小把坚果配花草茶是固定搭配。


群里的姑娘们还不时分享自己煮零卡糖奶茶或咖啡、用赤藓糖醇和藜麦粉做巧克力布朗尼、用零卡汽水做凉粉果冻的经验,用来解救那些实在嘴馋的时刻……


然而,关于吃不吃碳水化合物,断糖界是有分歧的。以美国营养学家阿特金斯为代表的生酮饮食法,主张完全杜绝主食和果蔬,改吃大量的油和肉;


而另一派则温和一些,只是拒绝精制碳水化合物(比如精白米、精白面制品、土豆等),但依然要从蔬菜水果和杂粮中摄入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所以我并没有拒绝主食,只是替换成了全麦和粗粮。


608x300_5164198ee2c420d9.jpg


我的国家健康管理师课程的老师、国家一级公共营养师谷传玲提醒我:“脂肪在体内要彻底代谢分解的话,需要碳水化合物协同。当碳水供应不足时,中间产物草酰乙酸的供应就会减少,使得脂肪无法彻底氧化,从而产生酮体。酮体过量堆积会引发酮血症,产生代谢性酸中毒等现象。生酮饮食是不适合长期使用的,人体每天需要至少50-100g碳水化合物,才能预防酮血症。”


断糖,并非苦修


两个月后,我的变化很明显:顽固的体重终于掉了7斤,回到了100斤以下,精神和体力却依然很好;皮肤状态更稳定了,莫名的痘痘少了,还省了买昂贵抗糖口服液的钱;


当我鼓起勇气,再次踏进甜品店,面对那以前一看就走不动路的柜台时,却发现自己有点无欲无求。我的味蕾似乎也更敏感了,以前觉得清淡的零卡气泡水,现在感觉太甜,要兑上两倍的花草茶才合适。


“这样的生活也太无趣了吧?”有朋友问。我一时语塞。


要是我说,自己如今对食物的感觉反而更丰富了,身体的轻松也让自己更开心了,会不会显得很装?要是两个月之前的我听到这种话,绝对会嗤之以鼻。但如今的我,却完全不想恢复以前的饮食习惯,甚至有点庆幸。


看着落地窗外手握大杯奶茶、提着整袋零食的路人,再想到IDF的数据——他们中每10个就可能有1个是糖尿病人,或许还不自知——我突然觉得有点讽刺:人类文明花了几千年的努力,才摆脱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让身边充斥着唾手可得的美食。但我们的身体却毫不领情,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种生活不适合你!


这时,迟到了10分钟的Amy出现了,端着一碟抹茶千层班戟:“要不要试试,这家店的甜品在纽约超有名!”然后便切了一块送入嘴,心满意足地发出“Em”的一声。


我目瞪口呆地看着她。


“断糖只是为了让生活更轻松,又不是苦修。如果吃甜食依然能让你快乐,为什么要去恨它?” 她耸了耸肩:“我只是把那些可有可无的糖都断掉,才能尽情享受自己最爱吃的。”


我突然想起作家刘墉写过的一段轶事:


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尚在世的时候,有一天我跟他同桌用餐。冷盘端上来,梁先生说他有糖尿病,不能吃带甜味的熏鱼。冰糖肘子端上来,他又说不能碰,因为里面加了冰糖。什锦炒饭端上来,他还说不能吃,因为淀粉会转化成糖。


最后端上八宝饭,我猜他一定不会碰了。没想到,梁先生居然大笑道:“这个我要。”


朋友提醒他“里面既有糖又有饭”,梁大师则笑说:“我前面不吃,是为了后面吃啊!因为我血糖高,得忌口,所以必须计划着,把那‘配额’留给最爱。”


 

参考资料:
1.http://www.who.int/nutrition/publications/guidelines/sugars_intake/en/
2. Science Media Centre:Expert reaction to final guideline from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on daily intake of free sugars
3. Nature: Artificial sweeteners induceglucose intolerance by altering the gut microbiota(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13793
BMJ: 《糖尿病最新流行病学数据发布,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298亿》,2020-04-30.
https://news.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8b5b19322819
Wang L, Gao P, Zhang M, et al. Prevalence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2017;317:2515-23
4. Christine A. Olson, Helen E. Vuong,Jessica M. Yano, Qingxing Y. Liang, David J. Nusbaum, Elaine
5. Felton, Elizabeth A., and Mackenzie C.Cervenka. “Dietary therapy is the best option for refractory nonsurgicalepilepsy.” Epilepsia 56.9 (2015): 1325-1329.
6. Hallböök, Tove, et al. “Effectiveness of the ketogenic diet usedto treat resistant childhood epilepsy in Scandinavia.” European Journal of Paediatric Neurology19.1 (2015): 29-36.Y. Hsiao.
7. The Gut Microbiota Mediates theAnti-Seizure Effects of the Ketogenic Diet. Cell. 2018
8. 《Pure, White and Deadly: How Sugar is Killing Us and What We Can Doto Stop It》[英] Yudkin, John, Penguin Books出版社, 2012-11出版
9. 《盐糖脂: 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美] 迈克尔•莫斯,中信出版集团,2015-11出版
9.《脂肪革命:高脂低碳》[美] 约瑟夫.麦克拉Joseph Mercola, 人民邮电出版社
 

来源|南都周刊


1047x224_8a8fd457d67d8ab4.jpg

编辑:杨文瑾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