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望鹏山顶,向西远眺,一片金色稻田弥漫着秋收的喜悦,不远处的地方已变成现代化的新城区,起步区79个高端产业项目比邻而居,医院、名校、公园、星级酒店、人才住房小区,各类配套应有尽有;向东远眺,全国最大的机器人小镇热火朝天一地难求,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和两个战略性平台企业竞相落户;向北远眺,着眼未来的科教走廊和教育小镇,加速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向南远眺,赤河生态休闲公园风光涟漪、游人如织,深汕人的母亲河——赤石河依依作别群山的怀抱,环绕穿过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蓄势而出,奔腾入海。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汕合作区是深圳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创新产物。从2011年春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汕尾海丰划定468.3平方公里设立“深汕特别合作区”,到生机勃勃的产业集聚区,从对口帮扶的产业转移园,到2018年12月16日揭牌正式成为深圳第“10+1”区,昔日荒芜之地华丽蜕变,未来滨海名城光彩照人。
“如今,深汕合作区正以时刻望鹏的信念和砥砺奋进的决心,打造一座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坚定不移先行示范探索飞地治理模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深汕特别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接受专访时表示,深汕合作区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勇当新时代的“拓荒牛”,抢抓“双区驱动”重大历史机遇,传承深圳精神,复刻深圳基因,深耕这片红色热土,加速推动农民变市民、农村变城市、老区变特区,努力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创新典范。
谈高质量发展——
打造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第“10+1”区,脱胎于粤东四个农业镇,底子薄,起步晚,本身也是一张白纸,在新时期,当如何践行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
产耀东: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在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中,深汕合作区是推动珠三角优势产业向沿海经济带东翼延伸的战略支点。我们非常注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推进工业互联网和高端制造业深度融合,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知识经济已成为深汕合作区的主导产业形态。
前不久,深汕合作区全力打造的全国最大机器人小镇——深汕湾机器人小镇高朋满座,小镇首发项目——深汕湾科技城举行首批入园企业集中签约暨战略合作企业签约仪式,引入了哈工大机器人集团、清华i-Space孵化器项目、京东数字科技等优质企业。深汕湾机器人小镇,是我市三个人工智能产业示范园区之一,已累计引进了25家实体机器人企业,还有2家战略性平台企业。
深汕合作区现代产业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在新城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市长陈如桂的要求,一开始就注重“三个优先”,那就是,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先、重大项目优先、规模集聚项目优先。目前,全区已供地产业项目96个,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正努力打造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自觉扛起时代使命交好改革答卷
记者:前不久,中央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专门提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于深汕合作区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产耀东: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指出,“创新完善、探索推广深汕特别合作区管理体制机制”。短短21个字,却标志着深汕合作区由广东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从此“深汕”二字写进了人类发展历史。今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专门提到“深化深汕特别合作区等区域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目前,深汕合作区超过60%的土地属于非建设用地,《实施方案》又为我们释放了重大利好。
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做好农村承包地管理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汕合作区广大干部群众备受鼓舞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更重大的历史责任。深汕合作区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我们将把准当前发展时势,自觉扛起时代使命,建设深汕、发展深汕、壮大深汕,联通深圳、依托深圳、服务深圳。目前,深汕合作区土地整备局已履职,去年我们创新成立了区属国企——深汕土地资产运营管理公司。在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上,我们将遵循中央的顶层设计,同时积极做出深汕基层的新探索。
谈飞地意义——
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新路
记者:深汕合作区作为深圳的一块飞地,也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飞地,它应在哪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产耀东:作为全国首个特别合作区,同时也是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建设管理的飞地,深汕合作区肩负着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先行探路的重大使命,我们将聚焦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把这片区域打造成为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
要在一片革命老区的土地上,建立一座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首先是要实现“特区带老区”、先富帮后富;同时将为深圳的产业布局带来更大的腾挪空间,在我市外围发展新的工业或第三产业;此外还将有效疏解我市的城市功能,如教育、医疗、住房等。
深汕合作区与传统飞地大不相同的是,我们是按照一座中等城市的规模、功能、建制来规划建设,可以说是深圳的一座“卫星城”。
谈深汕一体化——
对标深圳让辖区居民共享民生保障
记者:作为深圳唯一一个拥有农村的后发展地区,深汕合作区如何加速与深圳一体化发展,让辖区居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产耀东:在地理位置上,深汕合作区与深圳市区看着很远,其实很近,我们与坪山区大约只有60公里。全区“三港四站”“四铁五高”“五横六纵”内外骨架路网交通体系正加快形成。比如,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高铁按计划将在2025年建成,通车后,深汕合作区到市中心只要半小时。
为保障幼有善育、学有优教,今年9月,西部组团的南山外国语学校(集团)深汕西中心学校已经开学,东部组团我们将打造占地面积76公顷的全市四大高中园之一的深汕高中园,目前,其中的3所公办普通高中用地已经确定选址。我们还引进了两所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布局了两所幼儿园,其中,百合外国语学校集团的学校也放在了东部组团。在东南西北组团,我们都会打造优质的小学到高中,更重要的是,依托科教走廊,我们规划了10平方公里教育小镇,深职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确定落户,我们将打造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完备的教育体系。教育将会成为深汕合作区厚积薄发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张王牌。
病有良医,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从最初的机关医务室,到仅用100天建成北大深圳医院深汕门诊部,新的“深汕速度”正不断被刷新。目前,北大深圳医院已在深汕合作区形成了“一院三址”的发展格局。其中,北大深圳医院深汕医院规划床位800张,定位为医教研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并将以甲等为建设目标,打造成为粤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医学中心。
住有宜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借鉴“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经验,为我市建立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探索出“深汕方案”。当前,我们正构建“双六十”人才保障体系,公共住房的用地面积、建设面积在全区住房供应总量中的占比都将确保达到60%。
目前,创业村、开元大厦、生活中心等上千套人才住房已投入使用,深耕村、深颐村等四个大型人才住宅区正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的临安里、临富里等四大公共租赁住房也能提供近万套人才住房,确保阶段性供给充足。根据规划,三年内,深汕合作区将规划建设8万多套人才安居房和公共租赁房,总建筑面积将达200万平方米。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我们同步加大商品房建设投用力度,已推出振业时代花园、辉煌1号、华侨城赤湖纯水岸等一批商品住房。到2025年,全区将建设人才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房超过14万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将继续秉承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发扬“特别能担当、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务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包容”的深汕特质,争取早日把深汕合作区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和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不断绘就深汕新城更加美好的未来,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发展成就
规划引领 产城并进
不久前,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将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分析与总体规划类最高奖杰出奖收入囊中,该区孜孜不倦追求的国际一流城市规划设计再次得到业界的高度好评。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纲领和命脉。
市委书记王伟中指出,深汕合作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关注点,深汕合作区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坚持最高标准,坚持提质提效,全力推进全区基础设施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深汕合作区规划好建设好发展好。市长陈如桂要求,深汕合作区要坚持高标准高定位,规划引领、交通先行、生态为重,完善教育、医疗、商业等配套,加快人才集聚、产业发展,在带动产业集聚的同时,不断提高城市发展潜力。
深汕合作区以“规划引领、基础先行、平台带动、产城融合”为发展思路,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智慧+运用”为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全区468.3平方公里的国土空间。坚持高端规划、前瞻规划、求实规划,在统筹中规划、在规划中统筹,一张蓝图绘到底。目前,已布局规划“一心两轴三带四组团”城市空间,注重统筹生产、生态、生活三大布局,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纵向形成产业链、横向形成综合服务链,让工作、生活、商业配套形成微循环,切实做到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
目前,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会同深汕合作区管委会编制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已纳入深圳市第四版城市总规。深汕合作区已累计开展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编制60多项,并以全球视野征集片区设计方案,连续3年面向全球开展中心区概念城市设计、滨海地区城市设计、赤石河一河两岸规划设计国际咨询,每一次都吸引了国内外至少五六十家优秀设计机构参与。
深汕合作区坚持以平台带动加快形成发展新引擎。近年来,该区努力做实做强西部组团先行区,以先行、示范催生了鹅埠先进制造集聚区。牢牢抓住我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战略机遇,认真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谋划建设了小漠国际物流港、深汕海洋智慧港,以海洋经济平台打造海洋中心城市的承载区。启动了小漠湾文旅创新小镇建设,让旅游与文化创新深度融合,以文旅融合平台赋能深汕发展新优势,把小漠湾打造成为“城市厅堂、艺术殿堂、创业学堂、度假天堂”。深汕合作区依托沿山生态发展带,将重点建设莲花山生态康养小镇,集中发展康养度假、生态休闲等产业。未来在国际科教走廊的教育小镇里,将入驻深汕高中园、职业教育城、特色教育城、大学教育城,打造全链条的、完备的教育体系。
未来远景
产业高地 成本洼地 生活福地 人文胜地
时刻望鹏打造宜业宜游诗意栖居“田园城市”
“我们要建设一座特别新城,既要有高楼大厦、也要有农家小院,既要有宽敞马路、也要有乡间小道,既要有清雅书卷气,也要有人间烟火气。”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下称深汕合作区)党工委书记产耀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汕合作区正全力建设产业高地、成本洼地、生活福地、人文胜地,未来的深汕合作区不仅是粤港澳大湾区东部门户、粤东沿海经济带新中心、深圳自主创新拓展区、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新城,也是一座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田园城市”。
与市里其他区不同,深汕合作区是在基础差、底子薄的四个农业镇基础上再造一座新城,是深圳唯一拥有农村的区域,全区有34个行政村,5个社区,187个自然村。设立深汕合作区的初心就是探索精准扶贫事业的5.0版本,建设产业新城,让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老区变特区,带动187个自然村奔小康的同时,发挥辐射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深汕模式。
深汕合作区拥有468.3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1152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和50.9公里的优质海岸线,山、海、林、田、河、湖、草、湿地、温泉等自然资源禀赋兼备,客家、福佬、疍家、畲族等四大族群融合共生,优质的自然本底可以绘就最新最美的图画,有条件在一张白纸上建设一座中等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滨海智慧城市,如今这座城市的轮廓日渐清晰。
与此同时,深汕合作区也是深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主战场,正按照市委书记王伟中到深汕合作区调研时提出的要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改善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深汕合作区制定实施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345-187工程”方案,从七大方面推出了五十条举措,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推进“八村示范、全区整治”,“一村一特色”高标准建设示范点,让具有深圳标准、体现深汕特色的“都市乡村”“田园城市”既有“大写意”又见“工笔画”。
思想引领城市发展,文化决定城市未来。因改革、创新而生的深汕合作区,正上下同心,心中有光、眼里有景、脚下有泥,时刻望鹏、对标鹏城,秉承特区基因、弘扬特区精神,努力打造中国飞地经济发展模式首创者、飞地治理模式首创者和飞地农村城市化实践首创者,努力创造飞地发展的“深汕模式”。
来源:深汕视点 深圳特区报
编辑: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