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评选结果正在公示。此次活动共评选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和优秀奖12篇。其中,一等奖案例为《社工守候流浪老人-涉罪被遗弃老人的生命重构》。在该案例中,70多岁老人陈伯离开家乡50多年,身世和经历都颇为复杂。最终,在大众驻救助站社工的帮助下,陈伯回到了暌违半个世纪的福建老家。
大众驻救助站社工熊军民(左)正在跟陈伯进行交谈。
在东莞市民政局的指导委托下,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组织开展了2020年社会工作服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活动期间,市社会工作协会共收到来自全市20家社会服务机构提交的63篇社会工作服务案例。经过协会初审和专家评选等环节,最终评选出21篇优秀案例,包括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5篇和优秀奖12篇。
其中,一等奖案例为《社工守候流浪老人-涉罪被遗弃老人的生命重构》,作者是东莞市大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督导熊军民、吴莲芳;二等奖的案例包括《“由己及人的成长”——对隐蔽青年家庭的个案介入》、《解冻“企鹅人”——社区困难救助个案》、《“离家少女误入歧途”戒毒青少年个案案例》,作者分别来自东莞市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
在《“由己及人的成长”——对隐蔽青年家庭的个案介入》中,服务对象是一个隐蔽青年家庭;其中,30多岁的儿子因为事业和情感受挫,长期呆在家里上网,不与人接触,亲子关系也很紧张;母亲为儿子的情况四处奔走却毫无改善,非常焦虑、悲观。社工介入后,以人本主义的理念,帮助母亲缓解焦虑情绪并提升对自我的接纳,运用寻解治疗的技术帮助母亲找到亲子沟通的方法,并通过自身的改变带动儿子的改变。通过半年时间的跟进,个案取得明显效果,母亲已经有能力“自助”,持续改善家庭状况。
在《解冻“企鹅人”——社区困难救助个案》中,服务对象为一户多残家庭,24年来备受肢体残疾病痛折磨。2018年,社工在走访中发现其情况并介入。2年多来,社工运用任务中心模式和认知行为模式理论,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帮助服务对象重拾生活信心;通过了解社会救助政策,协助服务对象认定为低保户;联系多方资源,筹资助力服务对象完成4次大型手术;兑换“微心愿”,联动志愿者增强社会支持网络;增进其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取得了较好成效。
在《“离家少女误入歧途”戒毒青少年个案案例》中,服务对象14岁离家出走,因结交社会不良人员而染上毒瘾。在社工服务期间,其成为第一次接受强制隔离戒毒的21岁女戒毒学员。服务期间,社工共为服务对象提供12次面谈服务,并邀请服务对象参加了一期社工举办的“发现未知的自己”oh卡体验学习小组。社工通过协助服务对象梳理原生家庭困境、提升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以及防毒拒毒能力,来满足服务对象在戒毒所戒毒期间的需求,目前服务需求已经达成并结案。
【一等奖案例】
社工助七旬老人返回家乡
在《社工守候流浪老人-涉罪被遗弃老人的生命重构》案例中,2018年3月23日,70多岁的陈伯因欠酒店房费被请离且报警,警方送其到东莞市救助站。陈伯患有多种危重疾病,包括中风、肝功能受损、脑梗死、高血压等,被救助站送医治疗。
其后,救助站经核查,证实陈伯提供的是虚假身份信息,且拒不提供真实身份信息。陈伯进入救助站之后,大众社工共花了9个月的时间才核实其身份。后来,社工了解到,陈伯于1967年离开福建老家,此后再也没有回去。陈伯一生经历复杂,不被社会甚至亲人接纳,长期以假身份生活。
查实陈伯的身份后,社工还为他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慰藉,协助警方、法院破获积压了多年的案件。
社工与陈伯的多名家人取得了联系,但他们都不愿意接领陈伯回家。2019年11月8日,陈伯的邻居来到东莞市救助站接他;救助站给两人购买了返乡火车票,并请专车护送他们到火车站。阔别50多年,陈伯终于回到家乡。
经社工后期跟踪,陈伯家人仍不愿出面照料,其邻居报警,当地政府送他入住了救助机构,并正在帮助他恢复户籍。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编辑:田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