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在2017年因一个叫《他奶奶的庙》的演讲而迅速走红的网红建筑师徐腾吗?作为“不正经研究所所长”的他,利用自己的观察力,发掘并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奶奶庙”这一华北民俗文化推广至大众的眼前。
近日,CBD君在广州见到了徐腾,他也跟CBD君来了个“正儿八经地扯犊子”。
科班出身却爱好“野生观察”神笔手账助力细节的整理记录
事实上,徐腾的主业是清华大学建筑系在读博士生,他的副业是“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中国魔幻现实主义建筑、雕塑等田野观察者。从《他奶奶的庙》、《白洋淀大甲鱼》、《中日王八(建筑)大作战》到《飞龙在地:中国龙建筑野史》等一系列专题,徐腾不仅一直行走在中国建筑的潮流前沿,并且通过敏锐的观察力、细致的手绘以及他活泼又不失犀利的文风,记录并介绍了大量的建筑、雕塑等细节。“正儿八经地扯犊子”,这句徐腾的公众号口号就是他对自己的总结。
作为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徐腾却另辟蹊径,在“野生观察”这一方向上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对于正常的房子,我很熟悉它们的套路和操作,就去找一些与这个体系完全不相干的东西。”按照徐腾的说法,“科班出身”这一背景让他对大多数常见的建筑缺乏新鲜感。徐腾认为,在陌生的地方能遇到不少逻辑、套路、方法都有异于科班学习的内容。对此,徐腾对CBD君说:“这里面会出现非常多的这种意外的感觉,对我其实也是一个认知拓展的过程,所以一扎进去里面就会觉得挺好玩。”
徐腾的观察手稿
徐腾说,观察力是建筑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而如何锻炼观察力以及捕捉观察到的细节,徐腾选择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从大三开始,徐腾通过手绘绘本的方式开始训练自己捕捉细节的能力,至今正好十年。
对于徐腾而言,尽管有手机、相机甚至无人机等更高科技的记录手段进行记录,绘本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徐腾认为,手绘本和图像最大的不同在于绘本是梳理过的信息,而照片、视频记录下的信息和跟眼睛看到的画面一样,都是无差别的信息。
徐腾的观察手稿
“留在纸上的信息是整理过后的信息,它是确定的信息的。”徐腾表示,手绘的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差别的信息中提取出线条,然后固化成一个线段,“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将无差别的信息,然后变成你想要的信息。它实际上是一个筛选和深化的过程。”
“不正经历史研究”成心头好“奶奶庙”助所长理解民间信仰
作为“不正经历史研究所”所长,徐腾长期以来对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建筑、雕塑以及各类民间信仰进行观察。《他奶奶的庙》、《白洋淀大甲鱼》、《中日王八(建筑)大作战》、《飞龙在地:中国龙建筑野史》等一系列专题就是徐腾多年田野调查的重要成果。
在《他奶奶的庙》的演讲中,徐腾介绍了在河北易县城北15公里,距离北京100多公里的一座奶奶庙。“奶奶信仰”是当地的一种民间信仰,在太行山以东地区特别兴盛,而在庙里供奉的一系列神像都有非常直接的名字,例如“财神”、“学神”,还有手握方向盘的“车神”等。徐腾从庙宇管理员处得知,“庙里缺哪个神仙,就随便建一个”,只要人们需要,就会产生相对应的神。
徐腾通过自己的理解以幽默风趣的形式介绍建筑结构
“我看过的任何建筑和书,都没有这个“奶奶庙”给我带来震撼大,就是那种醍醐灌顶那种感觉。”在徐腾眼里,这座庙是“土酷土酷的”。作为出身于农村的人,徐腾有着与贫苦底层人民打交道的经历。因此,徐腾不仅对他们充满同情心,同时也能理解人民群众对自造神像和庙宇的虔诚之心。
在对“奶奶庙”进行一番观察和了解后,徐腾在演讲中介绍,“奶奶庙” 是个人承包制的,只要出钱,就可以承包一个前殿、正殿,或者财神殿,一年交租金。然后自行布置里面的神像和壁画。“可以说这是一个宗教文化线下体验商业步行街。”徐腾总结出,神是民间通过需求创造出来的,“中国人一直以来都是和神做生意。”
以“城市偷窥”视角阐述“平凡”态度
11月18日晚,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的“超级平凡”系列讲座以“观察记—想要火眼金睛”为主题,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开讲。徐腾作为主讲嘉宾以“城市偷窥”的主视角,讲述了他用手账记录细节的经历。
在当天的讲座上,徐腾向观众展示了他历年较为重要的一些手帐的内容。这些手账内容丰富,无论是国内外古建筑的大小角落还是个人想象中的场景都描绘得相当细致。通过手账的内容,徐腾回顾了十年来各阶段的训练特点及心得体会。他表示,希望这些经验方法能对在场学子们的学习成长有所帮助。
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师何志森介绍,今年“超级平凡”论坛举办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对疫情的反思。他表示,今年1月疫情爆发以来,原先的公共生活突然消失。当日常活动因为疫情被迫从真实的环境转移到虚拟空间的时候,人们开始怀念那些疫情之前被遗忘的、被忽视的、超级平凡的日常。因此邀请了六位来自世界不同地方的学者和实践者,通过线上演讲和讨论的方式,从“城市烟火”、“城市非正规”、“城市游击”、“城市谦逊”、“城市日常”、“城市旁观”、“城市与家”和“城市偷窥”共八个不同视角来阐述他们对“平凡”的态度。
采写:实习生 陈卓睿 南都记者 王美苏
编辑:江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