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记者梁艳燕 前后左右,忽高忽低,再来一个纵身腾跃,狮头俏皮地翻着眼珠子,迎面而来。火热的民间舞狮技艺,每周都在北京师范大学广州实验学校(简称北师大广实)里上演。自从2016年起,舞龙舞狮便正式引入校园,每周一至周三,周五下午四点四十分后,锣鼓伴奏,龙随乐舞的壮观场面成为学校偌大一个操场的独特风景线。在校园里,龙狮运动,已经从民间文体活动演变成一项集武术、杂技、艺术为一体的体育文化运动,处处显示着这个古老的健身娱乐项目的时代新魅力。
舞龙舞狮项目里也有不少“女汉子”
跳跃、扑腾、登高、翻转……队员们与龙狮浑为一体,上下翻飞、快速游走,又瞬间幻化成各种造型……那是在一个周二的下午,四点四十分后是学校的选修课时间。在学校体育场里,有好几队人马在密锣紧鼓地训练,敲锣的,打鼓的、舞龙的、舞狮的,济济一堂。2016年,学校引入“龙狮”这样的中国传统民俗,让过去略显枯燥单一的体育课,变成学生们感受传统体育文化的课堂。舞狮教练郭梦祝表示,将舞龙舞狮运动引进体育课堂,让学生了解与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到这项运动技能,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和增强民族意识,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
完成热身动作后,舞狮正式开始,同学们两人一组,开始进入“狮身”。跳跃、登高、朝拜……舞狮大戏接二连三,时而勇猛威武,时而憨态可掬。舞龙舞狮不仅是男生的专利,其中还有不少“女汉子”,她们也表演得惟妙惟肖。“器材其实挺重的,刚开始不敢相信自己能扛起来,练着练着就这么水到渠成了。”有学生表示,舞狮最重要的是同学之间的配合和新人,因为“狮头只能透过嘴间的细缝往外看,狮尾仅能看到脚,通常是跟着感觉走。 ”
学生们在认真地练习舞狮的基本动作 马强摄
现在读初一的周义弘练习舞狮也有四个年头了。“我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舞狮,练习一些动作挺累的,尤其是高难度动作,每次都是教练在细心指导,让我一步步地坚持下来。在舞狮中,我学会了什么叫坚持不懈。”
舞龙项目传承人走进校园执“教鞭”
龚秉伟是弘毅国术会的成员,从小就在舞龙舞狮的行当里摸爬滚打,可以说也是舞龙项目的传承人之一,他在三四年前就走进北师大广实拿起“教鞭”,每周一到周五固定为学校的孩子们言传身教,传授舞龙技艺。在龚秉伟的教导下,学生们从基本功练起,学会滚龙、跳龙等表演动作。
学生尝试把整套舞龙动作做下来 马强摄
“孩子们很辛苦,但学得挺快的。”龚秉伟对孩子的接受力感到很满意,他一边说,一边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舞龙的每一个动作,力求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由于很快要参加比赛了,因此近段时间训练的孩子都得“加码”。“螺旋跳龙、靠背蹬腿舞龙、弓步挂腰舞龙、跳龙接摇船……”龚秉伟说,为了这次比赛,有十个高难度动作,为了更保险,他还额外加了两个,一共十二个。短短几分钟的练习下来,同学们已汗流浃背。
学生们认真地练基本功 马强摄
学校提出“无体育,不教育“理念
作为黄埔区第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北师大广实自建校之初,就非常重视体育,更重视具有传统文化的的体育项目。”在还没有操场的时候,我们就引进了舞龙和舞狮的项目,在教学楼前的一小片空地上,热闹非凡的舞了起来。“学校副校长史剑表示,广东醒狮是传统民间舞蹈,有:"七八岁玩草龙,十五六岁耍小龙,青年壮年舞大龙"的习俗。很多孩子入校时有一定的舞龙舞狮基础,在老师们专业的指导和训练之后,舞龙舞狮队已经可以完成很多高难度的动作,演绎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学校在大型庆典活动、迎接贵宾、欢送学子中考、出门比赛、运动会开场等活动中,都会有舞龙舞狮表演。醒狮是一种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传统民俗文化,整个舞动的过程是通过运动来解放天性、增强体能、培养美感、磨砺意志的教育过程。色彩艳丽的狮子跃起来,长长的金龙跑起来,震耳的锣鼓敲起来,形成锣鼓喧天、排山倒海之势。这种气势雄伟的场面,可以振奋和鼓舞人心,传递勇敢、坚强,无往不胜的豪迈。
“舞龙舞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乐章,也是我们学校文化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程文化。”史剑称,北师大教育集团提出“ 无体育,不教育”的理念,体育带给学生不仅仅是体育技能,更是人格的坚毅,团队的协作,无坚不摧的意志,百折不挠的信心。
编辑:梁艳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