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记者许晓蕾 11月24日下午,首届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活动在UA花城汇电影城正式开启首场展映,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和王超执导的《江城夏日》为影展开幕,广州市委宣传部电影处副处长刘悦、原银都机构董事长宋岱、著名导演张杨、王超、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柠等嘉宾出席并与影迷深入交流。
张杨导演(左)和王超导演(右)
在2020广州文交会系列活动“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研讨会和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十月文学院、北京电影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广州市作家协会联合发布“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并遴选出一批中国新人文电影的展映名单。随着“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的发布,首届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活动也正式拉开序幕。著名导演张杨、王超分别携代表作《冈仁波齐》、《江城夏日》与影迷见面交流。
张杨首先向观众介绍了他拍摄藏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态的经验:他认为如果想对一个陌生异域进行深入的创作和呈现,一定不能以游客猎奇的视角进入。张杨表示最好是用一个社会学田野调查的办法,用一年多的时间对一个地区的民族、宗教、社会生产、自然生态做一个深入的、沉浸式的体验。“当感觉自己已经渗透入当地的生活后,此时再用旁观者的眼光向观众呈现自己独特的发现就可以了。”这体现了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电影人对他者、对作品的尊重。
张杨也表示:今天我们所提倡的“新人文电影”,也许在未来的电影趋势里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恰恰因为它的少和难得,所以要放大出来,凝聚更多具有这种意识和追求的导演和青年创作者。
王超则从自己的作品《江城夏日》切入,他认为这部影片所表达的是八九十年代典型的家庭关系、亲情关系,“如果时间节点拉近一点或推远一点,这样的关系都不会存在。”他进而表示:相对于昨日的生存状态,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所有场景都是新的。当创作者去感受立足的城市、街区和这个时代的交叉点时,能否从新的角度拾起曾经的人文关照,这是新人文电影要面对的问题。
吕约和张柠都表示,张杨执导的《冈仁波齐》和王超执导的《江城夏日》尽管在题材和影像叙事上“大相径庭”,一为藏族人民的内心朝圣、一为中原文化典型的千里寻亲,但是都蕴含有相通的人文精神:不仅包含了传统人文精神中对人的生存状态、精神生活、尊严价值的捍卫与凝视,也表达了对主人公内心挣扎的温柔体察和对现代生活充满不确定性的承认。这些内涵正是新人文电影所期待呈现的。
据悉,早在今年10月18日的北京十月文学月“文学作品的影视转化”跨界对话中,著名电影人、原银都机构董事长宋岱,著名导演王超,十月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吕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柠,广州市大湾区文化交流促进中心副理事长、北京十月文学院特聘副院长欧亚等业界专家便首度发出了“中国新人文电影”的倡议。
经过一个多月的酝酿发酵,在11月23日下午举行的“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研讨会上,各位发起人与业内人士和专家学者就“电影的新人文精神与艺术品质”主题再度进行深入研讨。并在当晚的“2020粤港澳大湾区电影之夜”上正式发布。“中国新人文电影计划”的首批举措包括:通过京穗两地联合打造的文学遴选平台“中国文学现场”,将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新人文电影的影视化改编;成立专业性电影投资与制作机构,以此为主体打造优秀新人文电影作品并接受市场检验;计划自2021年始,3年内孵化制作首批10部中国新人文电影全新作品;定期举办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与研讨会活动,搭建中国新人文电影遴选及推介平台。
随着首届中国新人文电影展映活动的进行,张艺谋《我的父亲母亲》、陈凯歌《和你在一起》、黄建新《求求你,表扬我》、宁瀛《找乐》、贾樟柯《三峡好人》、王小帅《日照重庆》、娄烨《推拿》、李睿珺《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万玛才旦《气球》、顾晓刚《春江水暖》等影片也将在广州陆续展映。
编辑:许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