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川作品首次“回归”央美,五百余件展品再现不凡人生历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化
原创2020-11-25 23:16

为纪念中国著名版画家、油画家胡一川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艺术与文献展”于2020年11月18日至12月23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

展览聚焦胡一川不平凡的人生历程与艺术历程,分为“胡一川这个同志——大家所了解的胡一川”、“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木刻与文献”、“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油画与文献”、“站在人生的前线——胡一川的美育与文献”、“爱与生死的咏叹——胡一川的苦难与幸福”五个板块,从口述史、美术作品、美育文献、人生抉择等方面进入,多维度呈现胡一川“勇敢地跑到时代的前头当旗手”的人生追求。

_DSC6132 (1).jpg

展厅现场 摄影:李标 何逸凡

_DSC6100 (1).jpg

展厅现场 摄影:李标 何逸凡

两所美院献给胡一川的一束心香

胡一川先生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首任党组书记、广州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与两所美院渊源深厚。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览是中央美院和广州美院两所学校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的重大成果,也是两所学校的全体师生员工献给老领导胡一川先生的一束心香。

“展览从筹备之初,就凝聚了两所学院相关工作人员的巨大心血。大家都想,纪念胡一川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研究他的艺术追求,特别是他不同时期的艺术成果。还要从我们今天发展新时代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和中国美术事业的新角度,来总结和弘扬胡一川先生以及一代中国艺术前辈的重要的精神传统和学术传统。”

50时代的胡一川.jpg

50年代的胡一川

胡一川先生出生于福建闽西地区。20世纪30年代,他在杭州国立艺专即发起组织“一八艺社”,在杭州、在上海、在福建,积极投身鲁迅先生指导的左翼美术运动,关切民生,呼号呐喊;抗战爆发后,他投身民族抗日救亡的前线,领导“鲁艺”木刻工作团,在“炮火连天、冲锋肉搏的血阵里”举起刀笔,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文艺战士和忠诚的革命文艺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他受命在北京、在武汉、在广州,在新中国美育建设的前线,全力以赴,辛勤办学,投身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展览题为“站在人生的前线”,鲜明地体现了胡一川先生艺术人生的独特经历和奋斗精神。从参加新兴版画运动到奔赴延安,从投身抗日美术创作到迎接新中国诞生,从参与创建中央美院到受命南下领导广州美术学院,他总是向往光明的召唤、满怀战士的斗志、服从组织的安排,总是站在前沿、勇敢前进。

1953年胡一川南下前,中央美院同事为他送行后留影。.jpg

1953年胡一川南下前,中央美院同事为他送行后留影。

1957年筹备中南美专迁广州事宜,受到广东美术界的欢迎。图为与广东美协领导合影。右起:黄新波,阳太阳,黄君珊,胡一川,关山月,黄笃维。.jpg

1957年筹备中南美专迁广州事宜,受到广东美术界的欢迎。图为与广东美协领导合影。右起:黄新波,阳太阳,黄君珊,胡一川,关山月,黄笃维。

据悉,胡一川先生是最注重以文字记录其艺术探索、教育思考和生活经历的艺术家之一。他在生前尽其所能保存了极为丰富的作品和文献资料,它们构成了研究艺术家个案与20世纪中国美术乃至国家命运关系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广州美术学院成立胡一川研究所,对其大量的作品、手稿、日记等珍贵文献和遗物进行保存和整理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果。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表示,此次展览是胡一川先生最为完整、最为重要的一次赴京展出。他说:“作为一名革命美术家的胡一川,不仅把艺术看成兴趣和职业,更把它服务于自己的理想——建设一个新的中国。”

再现胡一川精彩丰富的人生历程

此次展览汇集胡一川各时期重要代表作品与手稿、日记等珍贵文献约五百余件,其中许多重要历史文献经胡一川研究所近年挖掘整理,为首次公开展出。

1930年代,胡一川积极响应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为左翼“美联”发起人之一。南都记者在展厅现场发现,展览中有一页旧报章,为中华民国廿五年十一月廿九日出版的《闽南文艺协会会报·追悼鲁迅先生专号》,其上刊载着胡一川创作的《鲁迅先生木刻像》,展示了他与这位文化巨人的深刻关联。

IMG_2626.jpg

展览现场的《闽南文艺协会会报》

胡一川的木刻和油画创作来源于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又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艺术表现鲜明有力。此次展出的《到前线去》《牛犋变工队》《开镣》《前夜》等作品富有鲜明时代性的内容和形象,堪为现代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

2、《到前线去》,胡一川,1932年,上海,黑白木刻,25X33cm,上海鲁迅纪念馆藏.jpg

《到前线去》,胡一川,1932年,上海,黑白木刻,25X33cm,上海鲁迅纪念馆藏

5、《前夜(组织游击小组开展广泛的游击队)》,胡一川,1939年,山西,黑白木刻,11.5cm×11.7cm,广州美术学院提供.jpg

《前夜(组织游击小组开展广泛的游击队)》,胡一川,1939年,山西,黑白木刻,11.5cm×11.7cm,广州美术学院提供

1、《开镣》,胡一川,1950年,北京,布面油画,174cmx244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ng

《开镣》,胡一川,1950年,北京,布面油画,174cmx244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而创作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东海岸》《我的故乡》《故宫一角》《刘家峡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等风景画作,调性明快,秀丽壮美,体现了历史新时期给艺术家带来的清新强健、振奋开阔的襟怀。

9、《我的故乡》,胡一川,1983年,福建永定中川,布纹纸油画,52.8cm×73.5cm,广州美术学院提供.png《我的故乡》,胡一川,1983年,福建永定中川,布纹纸油画,52.8cm×73.5cm,广州美术学院提供

“他人生经历的丰富性,是和他出生于闽西这块热土有关系的。福建闽西地区,既有客家文化的传统,又有20年代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苏区文化,胡一川先生在那里形成了十分朴素的农民之子的情怀,也锻造了他作为革命战士的热情。这些连同他的工作经历,构成了他在创作上独特的风范。”范迪安说。

他在版画和油画创作上总是能够把握时代所需的主题,总是能接近人民的精神情感,总是用在当时还非常有局限的创作条件,创造出许多具有大场景、多人物、典型性的画作。范迪安表示:“今天重温他的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波澜壮阔、跌宕起伏、奋勇前进的历史,也可以看到胡一川先生如何用他的热情和淳朴真诚的情怀,始终如一地对待艺术和生活。”

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聘请胡一川为教授兼专科主任聘书.jpg

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聘请胡一川为教授兼专科主任聘书

1953年3月19日,胡一川刚到武汉致黄君珊的信。.jpg

1953年3月19日,胡一川刚到武汉致黄君珊的信。

1939年,华北新华日报总编辑何云聘请胡一川为本报木刻记者聘书。.jpg

1939年,华北新华日报总编辑何云聘请胡一川为本报木刻记者聘书。

展览中同样引人瞩目的是大量的胡一川的日记、手稿、创作素描稿、胡一川夫妇信札及其他珍贵文献史料。其中包括1939年华北新华社日报总编辑何云聘请胡一川担任本报木刻记者的聘书,1951年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聘胡一川为本院教授兼专科主任的聘书,胡一川写给夫人黄君珊的书信,胡一川《自我写照》手稿等。它们再现了胡一川先生漫长却精彩丰富的人生历程。

据悉,此次展览为“百年辉煌·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名家”系列活动,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纪念胡一川诞辰110周年活动之一,更是胡一川先生作品在中央美术学院的首次“回归”展。展览得到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馆、胡一川家属等单位和个人的大力支持。

编辑:黄茜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