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桂城:“创熟”9年,下好城乡社会治理“一盘棋”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佛山
原创2020-11-26 10:01

在南海区桂城街道的社区里,无论是化解邻里纠纷、治理小区脏乱差,还是破解停车难、旧楼加装电梯,都有一批活跃的党员、居民身影。在城市社区,他们或是街坊会、自治小组、楼长中的一员,在农村社区,他们或是巷长、志愿组织中的一员。

时下,南海正创建省城乡融合发展改革创新实验区,南海城乡融合,从表面看是正加速推进的轰轰烈烈的连片工业园改造,让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而深入城市和乡村的肌理,是二者在社会层面的融合,是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上,城乡居民共建共治共享,形成“一盘棋”。

桂城2011年开始推行的“熟人社区”创建,正是南海在社会治理领域推进城乡融合的一大创新和一个样本。

 

从楼长到巷长,城乡共建“熟人社区”

桂城街道地理位置优越,地处广佛都市圈的核心地带,正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科创高地。在辖区84.16平方公里内,有45个社区,其中包括23个城市社区和22个农村社区,常住人口85多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35万人。

非户籍人口超过户籍人口,人口的流动性、碎片化、多元化,给桂城的社区治理带来不小的压力,随之而来的是,小区脏乱差无人管理,邻里关系冷漠家园认同感缺失,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难等社区治理难题。对此,如何破题?桂城街道自2011年8月起提出创建“熟人社区”,通过培养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探索社会治理。

9年过去,熟人社区创建从零星试点到遍地开花,已成为桂城社会治理的一个品牌。

桂城南丰村小区建于1990年代,是有着20多年楼龄的楼梯楼,1-3层为商业区,4-9层为住宅区域,有72户,以出租户居多。该小区无物业管理,楼道常年堆积垃圾,居民也缺少沟通平台,时常因卫生、排水问题发生争吵。2017年,桂城街道在该小区推开“创熟”,经过调研和商议,“创熟”团队建议在小区门口加装摄像头,并组织建立起楼长队伍,楼长是居民中热心公共事务、比较活跃的居民。楼长积极与居民沟通,在小区开展志愿清洁大行动,解决困扰小区多年的卫生难题。

在桂城社区,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楼长成为桂城城市社区治理的一股重要自治力量。据介绍,桂城街道已在149个生活小区推行“楼长制”,培育了一支共有1502名的楼长服务队伍,其中包括党员楼长384名。还建立超1400个楼道微信群,及时联系居民,了解居民需求,回应居民关切,赢得居民点赞。

从2019年开始,桂城将楼长制形式向乡村社区延伸,在楼长制基础上,推出巷长制。江滨社区大道东片区,组建了桂城首支巷长队伍。巷长队伍成立后,江滨社区巷长们主动联系街坊群众,组织卫生巡查、治安巡逻、街灯巡逻等,记录各种问题后,在巷长会议上协商讨论,共商解决之道。

如今,“熟人社区”正在桂城的城市和乡村社区进一步铺开。可以看到,桂城城乡之间的差距缩小,不仅在城市形态、经济等方面,也体现在社会治理上更深层次的融合。

 

创新“党建引领”,统筹治理“一盘棋”

推进城乡融合,党委引领是核心。对于这一常抓不懈的工作,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居民需求多样化的背景下,推出新方法、新举措,着实有必要。桂城如何在社会治理中创新党建引领的?

通常,党群服务中心设在社区,覆盖半径大,而桂城在部分小区也创建了党建阵地,通畅城市基层治理“最后一米”。桂城康怡花园小区建于2000年,是住宅楼道和电梯楼混合的小区。小区面临着种种治理难题,比如楼梯楼的业主,加装电梯的诉求较为强烈;电动车在楼道充电成为隐患。2019年,由大德社区党委发起、街道社区管理处创熟课题组指导、物业公司提供场地支持、热心企业提供桌椅硬件、热心业主参与管理服务,康怡花园党建阵地“共融苑”建立起来,搭起社区治理平台。

目前,桂城打造了28个小区党建阵地,为居民打造了家门口的新时代红色文明实践中心,包括翠颐社区颐景园同心阁、同德社区御景苑党建阵地、灯湖社区滨江一号睦邻中心、桂一社区桂南小区善治坊、桂雅社区翠云苑同乐坊、花苑社区御景城市花苑小区之家、大德社区南港名轩党建阵地、大德社区康怡花园共融苑等,做到“党员和群众走到哪里,党旗就插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大家要积极成为小区文明出行的宣传者,为摩电整治出一份力。”今年10月,桂城桂南社区党总支在在职党员微信群里呼吁大家,为摩电整治出一份力。短短半天,就有近50多名党员踊跃报名。这是桂城今年在党建引领方面,创新开展的户联系党小组试点工作。

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桂城在创建“熟人社区”9年的治理基础上,结合在职党员“一报到两认领双管理”工作任务及楼道精准治理的思路,以桂南社区金地珑悦小区、翠颐社区怡翠花园、怡海社区金域华府小区为试点,创新提出户联系党小组试点工作,致力凝聚楼道在职党员、流动党员、户籍党员等红色力量,共同加强楼道群众的联系工作,从楼道开始深化邻里情,开展楼道议事等,织密住宅小区的三级党建网格,推动小区善治。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在职党员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楼道治理、摩电安全整治劝导、人口普查政策宣传等。

此外,“党建联建”也是一大亮点,桂城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积极打造“党建联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桂城模式”。

桂城灯湖社区是千灯湖片区的核心区域,积极建设千灯湖联合党委,推进新兴领域党建“两个覆盖”,引领新兴领域资源参与社区共建,如开展党建阵地建设、红色物业、“共享单车整理”微公益等项目,让党的“神经末梢”真正延伸至基层。“千灯湖联合党委要实体化运行起来,需要坚持每季度召开区域党群联席会议,研究推动片区发展和群众服务,搭建好‘党建联建’的工作机制,擦亮城市党建的品牌。”相关负责人表示。

桂城同德社区与属地两新党组织一道,开展社企联动志愿服务对老旧小区实施弱电线路整治,带领居民开展花海种植活动很有亮点。而同德社区也是千灯湖联合党委的重要组成,辖区内商务楼宇众多,物业小区数量多、差异大,也在进一步做好融合工作,促进联合党委发展。

在桂城桂雅社区,社区党委吸收了党员代表、楼长骨干、物业公司、重点企业等组建联席会议架构,通过持续加强支部规范化和党员队伍凝聚力建设,引导党员群众共建共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居民做主角,城乡治理谱新篇

社会治理城乡一盘棋,一个明显的体现是,城乡社区的居民能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和治理中来,站在社区的舞台上成为治理的主角。桂城社会治理创新,重在发动居民参与,让居民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据相关统计,截至目前,在桂城的社区,以街坊会、自治小组、楼长等牵头,协调处理邻里矛盾1250宗、解决小区卫生问题1027个、协助破解治安案件173起、完成公共设施维护1710处、解决安全问题309个、破解停车难问题492起。

同时,在46个无物业小区推行了居民小组自治管理型破解小区脏乱差问题,并成功组建39个自治小组,切实在24个小区内65条旧小区楼道完成了旧楼加装电梯。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对社区治理形成极大考验。桂城在这场疫情攻坚战中,通过9年创熟积淀的治理基础,广泛动员群众参与抗疫。据悉,桂城共动员了36个街坊志愿互助会,828名小区党员,1333名楼长,73个文化社团,102家小区物业服务公司3673名员工参与抗击疫情。

值得一提的是,信息化和互联网,将桂城的城乡社会治理连成“一张网”。据介绍,桂城不断完善社区信息管理系统,针对当前信息的碎片化、条块化、人力和运行成本高、快速反应能力不足等问题,采用“以房管人”的理念,以房屋为基础单位,用以管理人口数据为基础手段进行数据关联,实现数据通联。

“社区—小区—楼宇—人口”等其他信息环环相扣,使桂城的社会治理能够更加精准分析、精准服务、精准治理、精准监督、精准反馈,能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更有效地管理好公共事务,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创新。同时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小区综合治理问题反馈平台,丰富居民线上参与小区综合治理治理的途径。

 

采写:南都记者刘军艳

 

 

 

 

 

编辑:刘军艳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乡村振兴的“桂城样本”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