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斗门:农业大区挺起工业脊梁,沙田水乡崛起生态新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珠海
原创2020-11-27 17:26

    桑基鱼塘起步,步步扎实前行。从阡陌交错的农田到产城融合的千亿级产业新城,从高度依赖单一重点企业到“高精尖”的四大产业体系多点开花,位于珠江西岸的珠海斗门区顺应发展大潮,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坚守“斗门制造”挺起工业脊梁。

    “十三五”即将收官,“十四五”扬帆起航。下一个五年,“实力斗门”再燃改革激情,重整行装出发,朝着加快建设珠江西岸智能制造示范区、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和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的步伐大步迈进。

微信图片_20200108122742.jpg

【逐梦“十三五”】

实力斗门

荒地开建千亿级产业新城

    “十三五”才刚过两个年头,富山工业园管理体制调整,从珠海斗门区正式剥离,不再由斗门区管理。调整前,富山工业园有规模以上企业76家,201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272.83亿元,初步形成先进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环保家电、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

    少了这么重要的一个园区载体,就在坊间都不太看好斗门区发展实体经济时,斗门区却并没有自乱阵脚,而是另辟战场,以大魄力、大决心在斗门生态农业园白蕉核心片区,打造一个千亿级产业新城,并首次引入民营企业合作开发打造PPP项目,做起了珠海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9a504fc2d562853585951867daa5a8c0a6ef63d4

    说干就干,一年前,珠海斗门智能制造产业园仍是一片荒地,百废待兴。一年后,机器轰鸣,一个全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已经从构想中的蓝图落地。截至目前,园区已签约引进14个龙头产业,总投资额超过75亿元,以科技创新产业为引领,以智能制造装备、人工智能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产业为主导的“1+3”核心产业定位日渐明晰。

    拥抱智能制造新趋势,重塑发展新优势,是珠海斗门区深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斗门制造向斗门智造转变、斗门速度向斗门质量转变、斗门产品向斗门品牌转变的生动缩影,如今的斗门制造业焕发活力,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现代物流等四大产业集群,正在爆发出新的动能,带领“斗门制造”向千亿产业集群迈进,一个智能制造示范区正在珠江西岸强势崛起。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斗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9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9.38亿元,年均增长5.7%。其中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49%、63.8%、54.4%。

    值得注意的是,工业产值摆脱了对重点企业的依赖,抵抗风险能力逐渐增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做大做强,2019年全年完成产值304.1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38.4%;以冠宇电池、鹏辉能源为主的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产值84.79亿元;以运泰利自动化、精实测控等企业为主的智能制造产业,全年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产值52.44亿元。

生态斗门

滨水经济焕发了新活力 

    斗门,沙田水乡,是珠海生态环境的一张名片。上一个五年,斗门放出话来,要用最严格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这是斗门区打响蓝天保卫战以来提出的口号。全市率先出台第一阶段空气质量提升攻坚行动工作方案,在珠海提出严格落实防尘“6个100%”要求的基础上,斗门主动加码,增加为“8个100%”,保卫碧水、蓝天、净土。

    与此同时,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以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为目标,243名河长“上岗”治河,投入5.77亿元开展8条黑臭河涌水生态修复,总整治长度21.05公里,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WechatIMG14.jpeg

    蓝天、白云、绿树、鲜花、碧波……黄杨河畔,曾经荒凉的滩涂,如今已变成一座绿色生态的湿地公园,绽放新城魅力,是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黑臭水体渐清渐好,让充满活力的滨水经济带“活”了起来,随之带来的是,黄杨河现代服务业产业带正加快打造。

    从黑臭水体整治到水环境改善,从碧道建设到人水和谐,斗门区生态友好型城乡建设的水生态内涵,正在逐步得到显现,并带来更多民生福祉。

美丽斗门  

湾区旅游目的地呼之欲出

    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十三五”正值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全国上下掀起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潮,与其他地方首要聚焦产业振兴不同,作为珠海乡村振兴的主阵地,自然环境禀赋优越的斗门,却是先从全域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手,通过改善环境筑巢引凤,以生态引领产业振兴,促进文化以及人才组织振兴,从而实现达到乡村治理的目的,探索出一条打造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样板之路。

微信图片_20191218180305.jpg

    以位于斗门北部的莲洲镇光明村为例,曾是个典型的农业村,村里人以务农为主,集体经济发展长期滞后。近年来,在斗门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建设中,光明村确定了16个基础设施和村容环境整治项目,村落面貌焕然一新,进一步巩固了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优势,也为光明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产业选择方向。

    凭借山明水秀的自然风光,光明村吸引了企业落户,将几十栋闲置20多年的民宅变身为高端休闲民宿,打造成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的特色项目——停云小镇。而村民则从中获得租金、分红等收益,并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主体。

    与光明村一样,全区多个资源禀赋优越的村庄,结合历史人文底蕴、民俗习惯及特色美食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良性循环:村容村貌得以提升,加上秀丽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数据最具说服力,2019年斗门区接待游客922.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5.37亿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63%、64%。

    从污水横流到美丽乡村,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农,从出去打工到返乡创业,五年来,斗门农村悄然发生了美丽蝶变,并吸引了珠海宋城演艺度假区等一批企业落地,一个宜居宜游宜业的粤港澳休闲旅游目的地正在加快成型。

【筑梦“十四五”】

宜居斗门

生态新城崛起,“一河两岸”绽放

    大湾区时代,珠海被赋予携手澳门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澳珠一极的重任。而加快西部生态新城开发建设,则是珠海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城市能级量级的重要抓手。

    湾区西岸,滩涂变绿洲,生态新城乘风而起。“十三五”以来,是斗门城市化进程发展最为快速的五年,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道路宽阔通畅,一个个园林优美舒适,以尖峰南、白藤、白蕉、井岸片区组成的“一河两岸四组团”,日新月异。

WechatIMG11.jpeg

    随着西部生态新城建设走向纵深,斗门新城建设跑出“加速度”。斗门区住建局有关负责人透露,斗门新城累计完成145个总投资额125.57亿元房屋市政类民生建设项目,完成尖峰南、白藤、白蕉、井岸等片区新建、改造道路57条,总长度48.12公里。

    与此同时,民生配套不断补齐。华中师范大学珠海附属中学、珠峰实验学校、齐正小学顺利招生,多所学校迎来改扩建,新增学位约8100个。金湖阁、泰和苑、藤湖苑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后焕发新颜,惠及居民2759户。此外,累计完成30455户住宅小区公共燃气管网铺建,主城区10条市政道路沥青罩面工程完工,让更多居民享受社会发展成果。

微信图片_20200318131351.jpg

    展望下一个五年,生态新城必将迎来历史性巨变。按照计划,斗门区将围绕构建“一河两岸四组团”城市格局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全力提升城市品味。而随着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完工,斗门将不断开拓内引外联新空间,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其中,计划推进市政道路项目共37个,道路总长约47.85公里,总投资额约28.79亿元。计划推进“一河两岸”综合开发项目共计12个,总投资约6.04亿元。计划推进西部生态新城建设项目11个,总投资约10.4亿元。

    双湖路跨鸡啼门特大桥通车、幸福河生态公园落成、市民文化中心(邻里中心)开放......西部生态新城A片区也将迎来蜕变,下一个五年,一个低碳、智慧、生态、滨水、宜居的滨江田园生态新城,将崛起于湾区西岸,引领城市品质内涵式升级。

采写:南都记者 袁平峰

编辑:袁平峰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区下一站,斗门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袁平峰7574W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