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征文:致良知,有勇更有谋

南方都市报APP • 非虚构写作
原创2020-11-29 11:50

751x500_5fa7419b59705.jpg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自9月27日起,发起由广州市委政法委、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主办的,纪念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30周年征文活动中,共收到社会来稿近千篇。本期,我们精选了四篇来自校园的获奖作品,让我们看看学生笔下的“见义勇为”有着怎样的故事吧!

致良知,有勇更有谋

QQ图片20201127203145.png

◎作者:中山大学附属中学陈弈铨  

◎指导老师:崔梦然

1999年8月15日晚上,广州一对老夫妻家里煤气瓶泄漏,他们大声呼喊救命。范维深听到呼救后,马上冲上楼去救人,在将老夫妻两人顺利救出后,范维深又返回去关煤气瓶。关上煤气罐返回时,因煤气浓度过高,突然发生爆炸,范维深全身接近百分之百烧伤,后医治无效离开人世。广州市之后授予了范维深“见义勇为”的荣誉称号,并时常慰问英雄的家庭。

今年是广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成立30周年,基金会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持续地弘扬社会正气,给各位英雄和社会带来温暖。但另一方面也有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30年来,广州市涌现近百名因见义勇为而牺牲或重伤致残勇士。

这让我们不仅深思:既然有这么多人因为见义勇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我们到底应不应该见义勇为呢?

我认为我们不仅仅应该见义勇为还要见义智为。

首先,“见义”是人性。

见义勇为里的这个“义”可以被理解为孟子“四端”中的“义”。“羞恶之心,义也”。更准确地说,见义勇为是为了“仁义”。“恻隐之心,仁也”。在心理学上,恻隐之心被称作“共情”,“同理心”等。“共情”可以理解为将心比心,切身感受到他人的感受。“同理心”还与我们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有关。其他人感到痛苦时,你看到后也可以感受到痛苦。这就是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到的“仁义”。孟子也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去考究的话,“恻隐之心”确实如孟子所说,与生俱来的,连婴儿都有一定的同理心。

而我们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看,这种见义勇为的利他行为对我们的总体生存也是有利的。所以,“见义”对于我们来说应该是一件十分自然且对自己有利的事。即使没有外在激励,我们也应该为了发自内心的“义”来见义勇为。

其次,见义勇为不仅需要“见义”,还要“勇为”。

按照百度上的解释,“勇”的意思是“勇者,气也。气之所至。力亦至焉。心之所至。气乃至焉。故古文勇从心,恿。”。这一段话虽然有点绕但解释说明了,“勇”不单和蛮力有关,还在于我们的发心。

虽然“义”有对我们的内在激励,但毕竟见义勇为也是有成本的。比如之前提到的那些为了见义勇为牺牲或是伤残的人。即使是那些小的,没有任何损失的见义勇为,也会有间接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包括时间、精力等等。总之,不管成本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成本总是存在的。虽然我们有发乎于心的“义”,但是我们经常考虑到各种成本而放弃见义勇为。所以,见义勇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我们拥有足够的勇气,为了满足“义”而承受损失。

所幸,我们内心中总是有那么一个声音,在呼唤着我们见义勇为。这个声音,就是“良知”。我们要听从自己的良知,不要被物欲蒙蔽,“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样,我们就能够在见义勇为中,收获到真正而持久的快乐。

英雄范维深为什么当时已经救出了两名老人,还要返回去关煤气瓶,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境?这个问题,当时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范维深说,如果不回去把煤气瓶关上,煤气瓶迟早要爆炸,而真的爆炸,整栋楼都要遭殃。

是的,是良知、是勇气,让范维深“见义”后勇于听从自己的内心去行动。从来就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一位又一位的凡人挺身而出,因良知,因肩上的那份责任变身为英雄。

最后,我们作为中学生,我们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见义“智为”。

虽然我们作为中学生,因为力量有限,可能觉得那些英雄人物见义勇为的举动离我们很远。是的,我们不倡导大家为了成为英雄而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境。但是我依然倡导大家见义勇为。因为每一次对他人求助的视而不见,都是对自己良知的伤害,久而久之,我们的良知蒙尘,就可能会难以分辨善恶了。

但我们作为未成年人,力量有限,只凭“勇”是很难见义勇为的,所以我们就需要靠我们的“智”来“见义智为”了。

这个“智”我觉得主要是两方面:一是遇到他人需要帮助的困境,我们需要充分地判断形势,要考虑是否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在不把自己也置身危险境地的情况下帮助他人走出困境。如果可以的话,听从我们内心的需要即刻施以援手。如果暂时不能的话,就用心记下场景。二是充分地利用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例如,遇到自己处理不了的行凶和打捞现场,一定要第一时间报警和寻求相关工作人员的协助。

近日,山东金乡13岁少年王恒烨发现一名落水老人,他的做法堪称是见义智为的典范。据报道,当天,王恒烨在试飞无人机时,通过航拍画面发现一名落水老人正紧紧抓着河边的排水管,他马上骑车赶了过去,估计自己无法把老人拉上来,便叮嘱老人抓稳排水管,确认老人暂时安全后,迅速跑到路边,叫来了一名成年男子,男子用绳子将老人拉上岸。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见义勇为和智为,值得我们学习。

不过,难道范维深等烈士就不是在“见义智为”了吗?不,他们的“见义智为”用的是大智,而非小智。他们也尽力做出了选择,选择了最残酷、牺牲最小的道路——牺牲自己,拯救他人。

同学们,见义勇为历来是中国所倡导的传统美德,让我们致良知,有勇更有谋!

网稿LOGO.jpg

  平台简介

南都非虚构写作成长平台主要面向中小学生,聚合优秀师资,提供别具一格的写作主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写作。每周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于报纸,并邀请名师名家点评作品。同时也会不定期举办特设主题征文活动,并提供南都小记者培训课程,扫下面二维码加入平台一起写作吧!

非虚构平台小程序二维码.jpg


统筹执行:南都记者 梁艳燕 

制图:何欣

编辑:方军 游曼妮 实习生 麦晓婷 

编辑:游曼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见义勇为征文专题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