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预警系统升级疫情之下公共卫生体系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0-11-28 11:21

日前,在珠海举行的“2020中国公共卫生发展论坛暨‘科普健康中国’启动仪式”上,专家学者就医防协同共建大公卫体系达成的共识。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会长吴英萍表示:“疫情大考面前,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应急管理体系需要整合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加强行业交流,推动公众健康科普,助力公共卫生体系持续完善,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保障。”


嘉宾共同启动“科普健康中国”项目(左起:钱、粱万年、吴英萍、高强、刘克玲、粱晓峰、张和平)1.JPG

现场嘉宾共同启动“科普健康中国”项目(左起:钱阳明、梁万年、吴英萍、高强、刘克玲、梁晓峰、张和平)

医防协同

将防控预警触角延伸到最前沿

面对疫情常态化防控,原卫生部部长、中国民族卫生协会首席顾问高强指出:“应发挥医防协同机制,强化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的专业作用和力量,做到重大传染性疾病和慢性病的‘四早’工作,即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于目前还较为薄弱的“早发现”环节,专家一致认为加强医防协同、建立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预警机制实现关口前移是当务之急。

“现在整个社会的节奏如此之快,如果传染病预警的关口还是停留在已经诊断和报告的法定传染病的节点上,没有提前到传染病相关综合症、没有提前到传染病危险因素这些早期的关键点,这样的预警不仅在时间上非常滞后,而且在敏感性上也是迟钝的。”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院长杨维中强调,要实现关口前移,首先就是建立非常敏感、高效运转的监测和预警体系。而这一体系需要打破信息壁垒,将医疗、疾控、农业、气象、海关等多部门纳入其中,形成多部门、多领域、多人群广泛参与和联动的监测预警系统。更重要的是,通过打造便捷高效的数字化平台,对天气、生物、人口流动等因素进行无障碍、自动化、智慧化的监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行判别后快速发布,实现信息的高效互通,以此对重大传染病或危险因素、健康异常事件提前预警。

与此同时,对于如何更好的推动医防协同体系建立,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讲席教授、常务副院长梁万年认为:建立医防协同体系要强化临床和公共卫生之间沟通与协调,消除关键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同时优化政策环境,加强人才培养,构建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促进“医”和“防”本身的融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冯录召认为:“如果每位医生只负责治疗疾病,不去做预防,病人永远是治不完的。“他指出,从源头上避免“只治不防,越治越忙”的现象发生,就需要把公共卫生和临床的两个体系有机融合起来。一方面是调动临床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从责任意识上提升对疾病预防、监测和预警工作的重视,同时在评价考核的机制上有所侧重和创新;另一方面,让公共卫生体系更好地给临床体系服务、良性互动,还要提升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向临床医生看齐。

WechatIMG4994.jpeg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执行副院长冯录召

为了实现医防更高效的融合,加强医防协同人才培养不容忽视。专家认为,一方面需要引入先进的理念,打造人群健康收益最大化的长远发展模式,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融合在一起,加强“群医学”学科的建设。同时,其他的临床医学学科也要开设预防医学、疾病控制、传染病相关的课程,解决知识源头的问题。

临床+公卫

推动医疗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转变,就是要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加强科普教育工作。以癌症等危重症及慢性疾病高发为例,就需要临床治疗端和公共卫生预防端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梁晓峰强调:“控制危险因素是公共卫生的第一要务”,每位医生和疾控人员都有进行疾病预防的天然责任,通过医防协同的科普教育,很多传染病、慢性病危险因素都能加以遏制,减少疾病发生的风险。

粱晓峰.jpg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疾控中心原副主任梁晓峰强调:疾病预防,控制危险因素是公共卫生的第一要务

在此基础上,“‘科普健康中国’项目将更加聚焦。一方面,通过精准而接地气的科普宣教,推动和提升个人践行健康生活方式,系统提升国民健康素养;同时,携手专家、学者,为医务人员搭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平台,全面提升专业能力,为公众健康保驾护航。更重要的是,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针对公共卫生体系中现存的短板,形成改善方法和路径,促进医防协同形成合力,推动我国公共卫生水平的全面提升。”

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疫苗接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如何为每个普通人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可能面临的感染风险提供安全、优质的疫苗?也需要医防协同,构建公共卫生和医疗系统的合力,统筹兼顾考虑个体的生命阶段、生活方式和其面临传染病时的易感性及危险因素,提供有效的预防方案。

赛诺菲巴斯德中国区总经理张和平表示:“在中法疫苗创新战略合作框架下,赛诺菲巴斯德持续在华加大投入,先后举办第一届大湾区疫苗峰会、启动建设中国首个国际化疫苗创新中心;同时,依托大湾区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支持深圳建设中国首个‘一体化数字健康城市’,未来五年内大幅提升全人群流感疫苗接种率”。

展望未来,他表示:“在‘医防协同’的行动纲领下,赛诺菲巴斯德携手各界共同助力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提升,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贡献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孙宇


相关报道

一个网红医生的自述:

认真做科普能收到经济、社会双重效益

2020中国公共卫生发展论坛暨科普健康中国启动仪式在珠海举办,会上“科普健康中国”新媒体专家组也宣告成立,将集结200位涵盖20个病种的网红科普医生,开启健康“真科普”的征程。在这个平均年龄41岁的专家组里,专家组组长,全网超770万粉丝的“心血管王医生”-王星告诉南都记者,未来还将建立内容和团队成员的审核机制,保证健康科普的权威性。

健康。。新媒体专家组成立(左起).jpeg

“科普健康中国”新媒体专家组组长,网红医生王星(右二)

真科普流行,伪科学就没了市场

王星目前是天津一家三甲医院的心血管介入医生,本科学的是中医,研究生转学西医,已经干了近20年临床,目前是副主任医师。说起如何开启自己的科普生涯,王星医生介绍,自己是2018年末开始做科普。“当时恰逢医院改革,日常相对清闲,就在平台上回答患者提问,一天能回答10多个问题。”王星医生称自己是“中国最勤劳的医学科普作者”。从2018年年底开始图文科普,到2019年开启短视频科普,他保持了每天至少更新一篇内容的频率。到目前为止,阅读量超过10万+的科普作品已经有1400篇,总阅读量超20亿人次。

王星医生认为,做健康科普,初心非常重要。自媒体时代缺乏严格的内容审核,即使是健康类医学类内容,也同样面临鱼龙混杂的现状。前段时间有媒体报道,网上不少“网红医生”凭借着短视频平台快速崛起,一边科普医药常识,一边直播卖货,将吸粉能力快速变现。其中甚至有不少是虚假的网红医生,穿着白大褂来混淆视听。

“健康科普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输出负责任的、科学的内容。不能以涨粉和变现为目的,而是要守住初心,真正用内容帮到大众。”王星表示,此次“科普健康中国”建立了新媒体专家组,也是出于这一目的:把真科普的医生团结起来,集体发声,伪科普的“网红”自然就没那么火了。

严肃科普也能变现

       10万➕多了年收入就能50万➕

王星医生分享说,自己刚开始三个月做科普时,也没有粉丝的概念。突然有一天,他写了一篇文章,内容是介绍一名30多岁的女性被误诊为“冠心病”,并开了5种药的不合理案例。“一下子涨了7000多粉丝,当时很兴奋。”做到9个月时,王星医生已经拥有了10万粉丝,随后开启稳定持续涨粉的历程,目前全网粉丝超770万。

健康科普能不能赚钱?“在不违背良心的背景下,真科普的内容,有条件有能力变现,是应该鼓励的。”王星医生透露,自己没有主动去寻求变现,也婉拒了很多商家合作的要求,但是不需要带货,通过平台流量分成,他的科普文章一年的收入也超过了50万元。

“现在科普类医生遇到的普遍问题是无法实现变现。“王星医生指出,“首先做医生要以内容输出来实现我们的价值,涨粉只是初步玩法,未来团队通过3-5年把内容系统化,建立科普库,是更加长远的价值,也会带来变现的可能。”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孙宇

编辑:王道斌

1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道斌4.93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