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谢湘南 11月27日下午,“35日生长——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在深圳市福田区中康路梅丰社区公园开幕,主办方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设计处宋明江副处长、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陈贞主任、梅林街道办代表等一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并参与了惊喜感十足的“生长”揭幕仪式。策展人引领观众开展了“游街”导览活动,并正式启动了艺术家张有魁作品的“‘有记’店铺计划”授牌仪式。
15位(组)年轻艺术家在中康路创作艺术作品
“35日生长”是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的展览主题,“35日”在日常口语中有“三五日”之用法,具备不确定、短暂的含义。这次展览提出的“35日生长”是对第五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嫁接”的话题延伸,是继上一年艺术进入社区试验的延展。上一届的展览让艺术在中康路萌生,此届“生长”是对“中康艺术长廊”这个空间进行激活与“再生”,让中康路这条现代都市中充满人情故事的街道与艺术再次碰撞与对话。
此次展览邀请了15位/组具有活力的年轻艺术家,借助雕塑、装置、活动等形式介入社区街道构筑物、树木、草地、设施、商铺等,运用手工、3D扫描、打印技术手段、常规或综合材料开展在地性创作实践。在既有的街道条件下,艺术家把自身创作经验及思维模式进行重组,把作品置入热闹的人流、吆喝的街角中,再次思考公共雕塑在具备生活气息的城市空间的可能性、创作的价值与未来。作品从介入、呈现、撤离、销毁或收藏的过程,展现艺术在地“生长”的过程,提供日常以外的“记忆”,当这些“记忆”成为中康路居民茶余饭后的故事时,作品也就有了“再生”的意义。
此次展览除了艺术介入街道社区,还回望深圳四十年来城市公共雕塑的开始与发展历程,对深圳四十年的公共雕塑作品和案例进行图文梳理,在福田中康路“墙·美术馆”空间中进行展出,希望籍此对于艺术管理者,艺术家及大众带来关于城市公共艺术的讨论或普及性认知,并以公教活动的形式扩大展览及活动的传播。
探索公共艺术与市民之间的对话形式
展览期间,专业的公共教育团队将为市民提供展览导览和趣味工作坊等一系列服务,让群众与艺术产生现场近距离的交流,通过了解艺术创意、社区互动的有机融合,与市民相互认识和探讨此次“35日”的“城市微更新”的过程中,为社区、为城市建设带来的涟漪效应,及让艺术在群众的日常生活中逐渐萌芽与生长,促使此地的艺术文化土壤变得更为肥沃,让市民收获更多艺术与生活的美好。
深圳公共雕塑展从第一届举办以来,一直在探索深圳公共雕塑在各个场域下的可能性,从中心书城这种偏向城市广场空间到中心公园的自然空间,再到现在的中康路街道社区空间,越来越靠贴近人们的生活,而对于展览亦逐渐形成持续性探索话题:市民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及需求式什么?公共艺术与市民之间可使用什么样的对话形式?深圳公共雕塑展作为深圳公共艺术领域的一块小小试验田,每一届的展览都在尝试回答以上的问题。策展人张晓飞表示,第六届深圳公共雕塑展在中康路社区空间中进行“35日生长”的临时性展览,解构市民熟知的街道场景,在展览的过程中,以新的视角观看“日常”,让艺术在民众的日常体验里、社区建设中、城市更新中从萌芽到持续生长,续写城市记忆。
编辑:戴越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深文专题|用文化书写迈向全球标杆城市的生动注脚